1999年,一位名叫‘湯山藍一郎’的日本友人,將一件龍袍贈送給了瀋陽張氏帥府博物館。
這件龍袍整體為藍色絲質,主體的紋飾為捻金線盤金繡,龍袍前後一共繡有9條金龍和8吉祥,及暗八仙等圖案,並有金線繡的祥雲、海水江牙。
這裡簡單解釋一下,所謂的“海水江牙”,指的是古代裝飾紋樣的一種,又稱為“海水紋”,其構成形式主要以線為主,表現江海波濤迭起、洶湧澎湃的氣勢。
而這種紋路,大多用於服裝的邊飾,此外在一些瓷器上面也有這樣的紋飾。
這件龍袍整體做工精巧,質地柔軟細膩,色彩華貴,呈現出中國古代宮廷藝術的典型風貌,是一件非常難得的藝術珍品。
更重要的是,這件龍袍“大有來頭”!
這件龍袍,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贈送給奉系軍閥領袖張作霖的!
那麼,溥儀為什麼要送一件龍袍給張作霖呢?難道是暗示讓他“稱帝”嗎?
此事,還得從“日俄戰爭”說起!
在上世紀初的“日俄戰爭”中,日本大勝,俄國則遭遇慘敗,僅海上一役,俄國海軍就損失了三大主力艦隊中的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極大削弱了其海上擴張和爭霸的實力。
然而,沙俄卻不甘心失敗,不僅時刻盤算著“捲土重來”,還加緊了對蒙古地區的侵略。
當時,沙俄當局為了拉攏蒙古的上層分子,製造民族分裂,以哈爾濱為據點,進行了一系列的陰謀策劃活動。
在此危急情況下,清政府立即做出反應,於1907年在蒙古東部大肆招墾,毀壞草地,驅逐牧民。
此舉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卻激起了蒙古人民的憤怒,一場“抗墾鬥爭”如火如荼地開始了!
在此過程中,出身於蒙古哲里木盟郭爾羅斯前旗的“沒落貴族”陶克陶胡,篡奪了抗墾鬥爭的領導權,同時還與牙什、白音大賚等幾名匪首聯合,建立了2000多人的匪幫,他們與沙俄勾結,擾亂地方。
這群土匪,給清政府的統治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為了消滅這股蒙匪,時任東三省總督的徐世昌派遣張作霖率部進駐到鄭家屯、洮南一帶,與匪寇作戰。
張作霖不辱使命,在近一年的時間裡,他率軍深入到索倫山一帶,歷盡艱辛,終於將陶克陶胡等匪部清剿乾淨,匪首陶克陶胡也被驅逐出境。至此,蒙邊一帶暫獲太平。
在此次剿匪作戰中,張作霖身先士卒,為清王朝立下了這個不世奇功,清廷為了表彰他的功勞,特賞他頂戴花翎,擢升為洮南鎮守使,編制由原來的五營增加為七營,兵力達3500餘人,成為了當時奉天地方上的一支勁旅。
除此之外,宣統皇帝溥儀還敕封張作霖的父母為通奉大夫和通奉夫人,封其子張學良為郎中,銜加五級,並賞賜給張作霖龍袍一件,以示嘉獎。
關於這些事情,在張學良後來的口述實錄中,均有提及。
不過,這也不禁讓我們好奇:張作霖剿匪有功,完全可以賞賜其頂戴花翎,加官進爵,甚至是賞黃馬褂、紫禁城騎馬等殊榮,但為何偏偏要賞賜“龍袍”這種代表皇帝身份權威的物品呢?
難道這真是溥儀單純對張作霖的賞賜嗎?亦或是溥儀在暗示張作霖“稱帝”?
其實,溥儀此舉有著更深層次的意思,那就是有意拉攏張作霖,讓他忠誠於自己,在必要時候,還可以幫助自己肅清革命黨人,維護自己的統治。
我們甚至還可以這樣理解:溥儀此舉,就是想培植張作霖這一方勢力,來與國內各種影響清朝統治的勢力對抗。
當然,對於張作霖本人來說,他對於清王朝的這些賞賜並不在乎,因為他知道,這些賞賜都是虛的,只有手裡的兵、槍、錢才是實的。
但他現在需要這些東西,畢竟此時的他羽翼尚未豐滿,還需要搖搖欲墜的清王朝作自己的靠山。
不過,這件龍袍在張作霖的手裡並沒有放得太久!
後來,為了得到日本關東軍的支援,張作霖便將其送給了時任奉天守備隊長的植田照豬大佐。
抗日戰爭結束後,植田照豬回到日本,後因病去世,這件龍袍便由其夫人儲存,並於1955年送給湯山藍一郎的父親湯山槐平。
這個湯山槐平,是日本高知縣的一個文化學者,漢詩翻譯家。他非常熱愛漢學,在抗戰期間曾在北平居住,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
之後,他就一直想將這件龍袍歸還給中國,但直到去世那天都未能如願,只好將這個任務交給自己的後代去完成。
1999年5月20日,湯山藍一郎經過多方努力,終於將這件龍袍成功捐贈給了張氏帥府博物館,了卻了父親的遺願。
如今,這件龍袍還放在該博物館中,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