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的7月7日,中共東北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時任東北局副書記、兼東北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陳雲同志,受東北局委託起草的《東北的形勢和任務》決議,史稱“七七決議”。瞭解黨史特別是軍史的同志都知道,這篇文獻在東北解放戰爭中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黨的文獻記錄著黨的歷史。黨革命時期的歷史文獻,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團結中國人民浴血奮鬥,百折不撓創造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成就的歷史經驗、智慧與方法,對我們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仍有重要啟迪。
下面簡要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對“七七決議”的一些認識。
一、“七七決議”產生的歷史背景
大致瞭解“七七決議”產生的歷史背景,對我們認識其歷史作用與意義有著重要幫助。
在黨的七大,毛澤東就領導全黨確定了爭取東北的戰略方針。蔣介石也預謀了利用中蘇條約出兵佔領東北的部署。1945年8月23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增補陳雲、彭真為中央書記處後補書記。隨後,中共中央確定“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成立以彭真為書記,陳雲、程子華、林楓、伍修權為委員的中共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總部,調2萬幹部、10萬大軍和100個團架子的軍隊幹部迅速挺進東北。彭真、陳雲等人9月18日即達瀋陽。
黨中央對東北局的鬥爭方針有個認識過程。陳雲同志在回憶這段歷史時說:“東北解放戰爭初期,由於我們進入這個地區的時間不過幾個月,敵人的兵力也有變化,因此,對東北的情況還處在認識過程中。”東北局初到東北時,中央和軍委指示:不要“將主力部署在滿洲門口,抵住蔣介石,而是首先將主力部署在背靠蘇、蒙、朝鮮邊境,以便立穩腳跟之後,再爭取大城要道。”重慶談判後,政治鬥爭與軍事鬥爭交織,局勢複雜,毛澤東及黨中央為爭取我黨我軍在華北、東北的有利地位,並迫使國民黨承認;放棄了過去“分散的方針”,要求東北局“集中主力”,“守住東北大門”,“竭盡全力,霸佔全東北”。
東北局勢的變化很快表明,共產黨“霸佔全東北”的可能不存在。1945年11月16日,在美國海空軍協助下,國民黨軍攻佔山海關,隨後沿北寧路猛進。美蔣利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向蘇聯施壓,迫使駐東北蘇軍於11月19日通知東北局,依照條約將把中長路沿線及城市,全部移交國民黨政府,要求東北民主聯軍撤出大城市,致使共產黨在東北棋局與國民黨的對弈中暫時處於劣勢。日本投降後,東北的日偽政權雖然瓦解,但其殘餘和地主封建勢力及土匪武裝相互勾結,繼續盤踞控制東北廣大農村和中小城市;國民黨為全面接收東北,派出大批特務收編偽滿軍警和土匪武裝,使東北大城市反動勢力加強。東北人民長期生活在日偽統治下,對國民黨抱有幻想,對共產黨缺乏瞭解,在東北,共產黨的群眾基礎遠不如關內。這些因素給進入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的生活和作戰帶來極大困難。
黨中央在透徹認清東北縱橫捭闔,利益交錯的形勢後,於1945年12月28日,發出由毛澤東起草的《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電。確定我黨現時在東北的任務是,在“距離國民黨佔領中心較遠的城市和廣大鄉村”,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工作重心是群眾工作”。中央決策在形成過程中,由時任中共北滿分局書記陳雲起草的、與分局委員高崗、張聞天聯名給中央的《對滿洲工作的幾點意見》的電報,準確向中央反映了對東北局勢及發展趨向和應對意見,對中央確定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戰略決策有著重要幫助。“十二月十日,中共中央致電東北局,表示完全同意這一意見。”
美蘇在華利益的衝突和相互制約,促成1946年1月10日國共雙方簽署停戰協議。蔣介石堅持東北是“接收主權”問題,不包括在停戰協定之內,1月13日密令國民黨軍大舉進犯東北解放區。根據形勢的變化。1月下旬到5月,黨中央指示東北局“集中儘可能多的兵力”,控制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打好“歷史新階段中之最後一戰,決定東北今後大局”。新的軍事部署是配合新的政治談判鬥爭,目的是威懾國民黨,為共產黨在東北立足,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創造條件。
東北民主聯軍及東北局堅決執行中央命令,領導東北軍民進行了英勇的四平保衛戰及一系列戰役;特別是四平保衛戰,從1946年4月18日起,持續一月,狠狠打擊了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致“使敵人未能進犯我控制下的哈爾濱、齊齊哈爾兩市,從而我保住了包括哈爾濱、齊齊哈爾兩市在內的整個北滿並聯結東滿、西滿的一部分的大塊根據地”。因塔子山陣地的失守,造成國民黨軍從左側後迂迴四平城、完全封閉市內守軍退路的重大威脅,林彪在請示中央和東北局後,於5月19日夜,下令東北民主聯軍撤出四平。隨後東北局迅速調整行動部署。5月21日東北局由長春遷至哈爾濱,次日東北民主聯軍放棄長春、吉林,主力部隊撤至松花江以北,5月26日東北局與北滿分局合併,中央覆電同意。
黨中央及時指導東北局工作。1946年6月3日電示東北局:“實行中央去年十二月對東北工作的指示,作長期打算,為在中小城市及廣大鄉村建立根據地而鬥爭”。6月16日再電東北局,決定“以林彪為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以彭真、羅榮桓、高崗、陳雲四同志為東北局副書記兼副政委,並以林、彭、羅、高、陳五人組織東北局常委”,以加強統一領導。
從四平撤出的東北民主聯軍,持續不斷地進行軍事鬥爭,迫使蔣介石從北滿調回四個師加強南滿防守,並利用美國調停東北停戰,從1946年6月7日起,東北實際休戰四個月。東北局抓此時機,於7月3日至11日在哈爾濱連續召開擴大會議,總結前九個月的工作,分析形勢,統一思想,著力研究落實中央建立鞏固東北根據的指示。會前,陳雲同志受東北局委託,起草《東北形勢和任務》決議稿。此稿7月5日上報中央,東北局擴大會議同時討論,於7月7日透過。“七七決議”的史稱,即是從東北局擴大會議透過的時間而來。
二、“七七決議”的基本要點和歷史作用與意義
“七七決議”在東北局擴大會議上取得高度共識。會議在透過決議稿的同時,根據林彪的提議,將“七七決議”與1945年12月28日中央《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電,與1946年5月4日中央土地問題的指示,合訂成冊,作為東北幹部落實中央建立鞏固東北根據地戰略方針的指導性檔案,下發各省學習與貫徹執行。所以說,“七七決議”是在中央審批意見未到,東北局即已確定其指導方針層位的一份特殊文獻。這一方面說明,當時東北斗爭局勢的迫切需要;同時也反映了決議稿在東北局高階幹部中共識度很高。
在東北局擴大會議最後一天,也就是1946年7月11日,毛澤東致電林彪,對陳雲起草的決議稿,提出四點修改意見;主要體現在對形勢與和、戰問題的認識上。現在收入《陳雲文選》的《東北形勢與任務》,是經過毛澤東修改過的文稿,不是陳雲原始起草的、東北局擴大會議透過的決議稿。這是《陳雲文選》中的一篇特殊文獻,是由陳雲起草、東北局擴大會議討論透過,中央批准完善,上下高度共識的思想結晶。
“七七決議”包括三大部分內容。
1、精闢概括東北近一年的鬥爭形勢。明確指出:“目前國際國內形勢有利於我黨建立東北根據地,粉碎蔣軍的再進攻”。但必須承認和克服自己三個方面的弱點,即:“東北廣大地區的群眾工作和土地問題的解決尚在開始階段。我農村根據地尚不鞏固。我幹部中有許多人不認識深入農村從事長期艱苦鬥爭以建立根據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從東北客觀形勢與我方現狀出發提出六項工作要點。第一,克服和戰問題上的混亂思想,堅持“以長期艱苦鬥爭去取得和平”的總方針。方法是“從戰爭,從群眾工作,從解決土地問題改善人民生活,從其他一切努力,去增加革命力量,減少反動力量,使雙方力量對比發生於我有利的變化。”。第二,創造根據地是東北局第一位的任務。主要內容是發動農民群眾。方法是反奸清算、減租減息、分糧分地,使中央“五四指示”迅速普遍執行。主力兵團要配合地方武裝,肅清政治土匪。要調集幹部組織工作團,力求半年內把群眾發動起來。第三,我們進行的是保衛解放區的自衛戰,完全正當和必需。反動派向解放區進攻,我們不自衛就滅亡。“東北自衛戰的目的是實現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民主”。第四,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我軍作戰原則不在於城市和要點一時的得失,而是力求消滅敵人。要廣泛使用運動戰和游擊戰,一般不作陣地戰。軍隊必須協同地方武裝進行群眾工作,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充分發揚我軍既善於打仗又善於發動群眾的光榮傳統。第五,適應長期戰爭和創造根據地的方針,必須在軍事、剿匪、民運、土地、財經、後勤、兵工、交通、城市、文化、建黨和建政等工作方面,根據具體情況,規定各種政策。第六,造成幹部下鄉的熱潮。“一切可能下鄉的幹部要統統到農村中去,並確定以能否深入農民群眾為考察共產黨員品格的尺度。”
這六項工作要點,是“七七決議”的主體,大部分是陳雲同志按照黨中央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精神的獨立思考,被東北斗爭實踐證明完全正確。這也是“七七決議”收入《陳雲文選》的重要依據。
3、深刻揭示東北斗爭的發展趨勢。這部分完全是陳雲同志獨立完成的,毛澤東沒有作任何修改。陳雲指出:“東北是處在長期艱苦鬥爭的環境中,但東北斗爭的前途是光明的。”這個結論,陳雲是從國共兩黨力量對比變化趨勢的分析中得出來的。從東北地區看,我們已佔先機之利,黨領導了強大的軍隊,有幾萬外來和本地的幹部,廣大勞動人民迫切需要在政治上經濟上翻身。而國民黨不可能給東北人民任何利益,他們勾結敵偽慘殺人民,排除異己,貪汙腐化,喪失人心。國民黨可能增加東北武裝力量,但無法佔領全東北。目前在軍事上雖然是敵強我弱,但力量對比相差的程度並非內戰和抗戰時期的懸殊。內戰和抗戰時我可戰勝,現在更有戰勝的把握。從全國範圍革命力量與反動勢力鬥爭的發展過程看,革命力量在上升,反動勢力在下降,中國共產黨的力量空前強大,國民黨從未像今天這樣喪失人心,其內戰政策已引起並將繼續造成內部的分崩離析。
東北局向東北地區各級黨的組織下發了經中央批准後的“七七決議”。
“七七決議”統一了東北地區全黨全軍的思想,是東北局工作方針轉變的重要標誌,引導東北局將工作方針堅定不移地轉到中央建立鞏固東北根據地的戰略軌道。這對東北解放鬥爭較快走出困境,進入反攻,獲得全勝,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陳雲同志晚年,在回憶東北解放戰爭的歷史時說:“東北解放戰爭初期,東北局內部在工作方針上確實存在過意見分歧。當時的方針是透過獨佔大城市和鐵路幹線來獨佔東北,而多數同志不同意這個方針,認為不應用主力部隊死守大城市,同暫時比我們強大的敵人硬拼,而應把相當一部分主力部隊和大部分幹部分散到廣大農村發動群眾,透過建立根據地,逐步改變敵我力量對比。”“如果不是以後東北局在一九四六年召開會議,作出七七決議,改變了以前的方針,結果很可能不僅大城市佔不住,遼瀋戰役的勝利也會被推遲。”
按照“七七決議”的部署,東北地區各級黨組織包括東北民主聯軍,從1946年7月即開始抽調大批幹部組成工作團,深入農村,與農民同吃同住,發動農民,開展土地改革,宣傳黨的政策,啟發農民的階級覺悟,進一步擴大和健全群眾組織和自衛武裝。到11月,東北解放區的面貌有很大改觀,夯實了東北根據地的群眾基礎。與此同時,東北民主聯軍派出大批主力部隊,對東北特別是北滿地區的土匪進行大規模的清剿,至1947年4月,東北匪患基本肅清。土改和剿匪的卓有成效,為東北根據地的建立、發展和鞏固,創造了有利環境。
“七七決議”是中共中央東北局在經歷九個多月的浴血奮鬥後,在中央精神指導下,由陳雲同志起草的對東北地區解放鬥爭,如何從暫時的挫折、弱勢中,恢復、積累、壯大自己的力量,走出低谷、轉弱為強,以取得徹底勝利的路徑與經驗的揭示和總結。它承載著中共中央與東北局,對東北地區解放道路具有規律性的共同認識。“這個決議,確定了中國共產黨在東北的工作方針和作戰方針”,“是黨領導東北人民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和奪取東北解放戰爭勝利的綱領性檔案,給以後東北戰爭局勢的轉折奠定了基礎。”
三、“七七決議”的歷史啟示
“七七決議”雖然距我們已經有75年,但其中蘊含的一些思想方法,特別是如何應對風險與挑戰的方法,是共產黨的基本經驗和政治優勢,仍值得我們重溫、學習和汲取。在此,我簡略談幾點認識。
第一,面對挫折、挑戰和考驗,要認清形勢,丟掉幻想,把握鬥爭雙方力量消長趨勢,增強鬥爭信心和爭取勝利的自信。
抗戰勝利後,東北局勢牽涉美蘇、美蔣、蘇蔣關係,蘇共與中共關係,國民黨與共產黨的關係,利益錯綜複雜,局勢變化多端。既有激烈的軍事衝突,也有尖銳的政治鬥爭,還有國際利益的嚴重干擾。看清複雜局勢中的本質與趨勢,是確定正確戰略方針的首要條件。
國共雙方在東北幾個月的較量表明:國民黨是在美國扶助下,大舉進犯東北解放區的,兵力與武器裝備處於絕對優勢。蘇聯紅軍雖然援助東北人民自治軍,消滅日寇與偽滿;但囿於中蘇條約的限制,對東北民主聯軍在與國民黨的軍事鬥爭中的幫助是極其有限的,我們的兵力與武器裝備處於絕對劣勢。國民黨和與戰兩手交替使用,其中消滅共產黨的軍事鬥爭是絕對的,和談與停戰是贏得軍事鬥爭力量積蓄與調配的政治手段。東北斗爭是長期艱苦的,但前途是光明的。這是陳雲透過對敵我雙力量消長趨勢分析後,得出的堅定結論。
基於對形勢本質與趨勢的認識,“七七決議”在黨內要求:丟掉對和平的幻想。要以“長期艱苦的鬥爭去取得和平”,“一切遊移不定及僥倖取得和平的想法,都應掃除乾淨”。丟掉對“外力”的幻想。和平的取得“主要應依靠自力而不應依賴外力。只有自力更生,自立自強,自己有辦法,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國際和國內各方助我之力量才能發生作用,才能取得可靠的和平,否則就是不可靠的,是危險的。”堅定必勝信心。只要認清形勢,團結一致,深入群眾,頑強鬥爭,“一步一步地向著奮鬥目標前進,一定可以改變敵強我弱的形勢,一定可以建立起鞏固不拔的陣地,粉碎反動派的進攻”,最終勝利必將屬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軍民。
第二,共產黨力量增長的源泉在人民,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民群眾中。
“七七決議”提出的落實中央建立鞏固東北根據地戰略決策的六項工作要點,核心是發動農民群眾。透過反奸清算、減租減息、分糧分地,在農民獲得切身利益的鬥爭中,提高農民的覺悟,武裝農民,增強共產黨的階級力量和群眾基礎,以改變與國民黨的力量對比。這是解放戰爭中,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本質原因。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這是黨革命、建設、改革、與新時代,任何一個時期,歷史經驗中的基礎一條。“七七決議”前後的革命鬥爭史,充分展現了這條經驗的真理性。
第三,黨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的要求,必須迅速全方位地調整戰略部署,加強自身建設,以擔當起新的重任。
客觀歷史是不斷變化的,任何人也無法阻擋歷史車輪的前進。共產黨任何時候,都要在認清形勢、適應客觀後,有所作為,努力推動歷史向著進步方向發展。這是“七七決議”的基本邏輯。在講清形勢、講清任務後,明確要求適應長期戰爭和創造根據地的方針,在軍事、剿匪、民運、土地、財經、後勤、兵工、交通、城市工作、文化和建黨、建政等方面,全方位地根據新情況、新任務,規定各項政策,並注意總結和交流經驗,提高工作效率和幹部的能力。人是歷史的主體,沒有對客觀的自覺認識與努力作為的精神狀態,任何計劃都將是紙上談兵。故陳雲同志在“七七決議”中強調,要注意幹部中存在的:對於長期戰爭和艱苦工作沒有認識,沒有精神準備,迷戀城市生活,缺乏下鄉的決心,缺乏群眾觀點,滋生享樂腐化厭戰等情緒,“這是黨內最危險的現象”。克服這些消極情緒的基本路徑,就是“造成共產黨員面向農村,深入農民的熱潮”;這樣“既可以完成發動農民的中心任務,又可以徹底改正幹部的不良傾向。”共產黨的幹部,就是在不斷自我革命和鬥爭實踐中百鍊成鋼的!
(此稿為作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陳雲紀念館、上海唯實文化研究所聯合舉辦的“紀念中共中央東北局‘七七決議”透過75週年座談會”上的發言)
來源: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