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學習軍團·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賴文湧 郭冬明
贛州大地,綿延群山環抱下,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猶如一塊稜角分明的白巖,矗立在贛水之濱。
金秋時節,江西省軍區組織官兵前往紀念館參觀,探尋留守紅軍堅守理想、不屈不撓的精神密碼。
“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為牽制敵人、掩護主力部隊突圍,中央蘇區萬餘名紅軍將士留在蘇區堅持戰鬥。”曾參與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籌建工作的大餘縣人武部政委林志為向官兵介紹,“那時,每一名留守蘇區的紅軍將士都做好了赴死準備。”
1934年10月,金桂飄香的季節,時任贛南軍區政治部主任的劉伯堅,帶領留守蘇區的紅軍將士們在於都河上架起座座浮橋,護送主力部隊離開蘇區。
“弟被俘時就決定一死以殉主義併為中國民族解放流血”“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一切聽之而已”……紀念館內,劉伯堅手寫的遺書讓官兵讀來不禁動容。
“這位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共產黨員,面對數十倍於己的敵人時殊死抗爭,不幸受傷被俘。慘遭殺害前,他受盡嚴刑拷打,始終堅貞不屈。”林志為介紹。
“在南方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中,犧牲了許多黨和紅軍的高階幹部,其中包括瞿秋白、何叔衡、賀昌、毛澤覃等人……”紀念館講解員袁蕾帶領官兵來到一張巨幅黑白照片前。
身穿中式對襟衫、抵膝布短褲,黑線襪、黑布鞋……這是瞿秋白就義前留下的影像。
“即便身在敵人晦暗的監獄中,瞿秋白依然保持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他臨終前寫下‘信是明年春再來,應有香如故’,表達了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袁蕾說。
“留守蘇區的紅軍將士缺衣少糧、深陷重圍,依然堅持鬥爭,不僅有力抗擊了進犯的敵人,保持了黨在南方的戰略支點,儲存了革命火種,還為中央紅軍主力長征提供了戰略掩護和支援。”在一幅反映游擊戰爭敵我態勢的地圖前,大餘縣史志研究室負責人朱常娓娓道來。
回望紅軍艱苦卓絕的鬥爭歷史,官兵陷入沉思。
“1937年,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號令一出,留守蘇區的紅軍將士們走出深山,直奔抗日前線。”參觀結束,大餘縣民兵孟慶茜深受教育、備受鼓舞。她說:“讓出發就出發,讓留守就留守,紅軍前輩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聽黨指揮’。作為老區的一名民兵,我要自覺當好新時代紅軍傳人。”
(學習軍團·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