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討《道德經》之前,我們得先弄清楚:何謂“道”,何謂“德”,何謂“經”。
道:即宇宙萬物的本原及規律。那麼,何謂宇宙呢?我們常把宇宙掛在嘴邊,但我們未必能夠用文字精準地解釋宇宙。不過,古人對此倒是有其獨到的見解。
戰國時代,晉國人屍佼如是說: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
僅十二字,完美解釋宇宙的同時,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古文的魅力,及古人的智慧。
如果這十二字還不夠深刻的話,我們再看看漢代張衡是怎麼說的: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由此可知:宇指無邊無際的空間,宙指無始無終的時間。此兩者有一個共同的本原——“道”。
好傢伙,宇宙已經相當可怕了,而身為宇宙本原的道,又是什麼呢?對此,老孃不知道,當然,老子也不知道。
不過,關於這個道,李耳是這麼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另外,李耳還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由此可知:道不僅先天地而生,還孕育了天地萬物。
也就是說,開天闢地的是道,而不是神。由此,很多專家自作聰明,認為李耳是個無神論者。可惜,李耳只論道,不論神。對此,老孃不禁要替李耳說一句:老子連道都沒搞清楚,哪兒閒功夫去搞鬼神。
說到神,老孃倒是想起了一位神人。伏羲一畫開天,演繹先天八卦。這開天的“一畫”,不就是“道生一”中的“一”嗎?而“三生萬物”裡的萬物,不就是八卦推演出的“永珍”嗎?
由此可知:“道”並非開悟於李耳,李耳只是解釋了“道”,讓“道”更為通俗易懂,讓世人明白有“道”這個東西存在。《道德經》屬於理論典籍,用於悟道。
而《易經》則偏重於實用,用於問道。萬物生於道,就一定有其規律,有規律就能推演,能推演就能預測。得道高人,透過八卦的推演,窺視天道也並非不可能。
生而為人,與其認為什麼都不可能,不如覺得一切皆有可能。人是什麼?是萬靈之長,生於天地之間,天地人合稱三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者,則為“王”。
我們完全可以這麼想:這世間,存在人,本身就是奇蹟,那麼,還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嗎?
到此為止,我們對“道”有了模糊的認知: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然而,我們還不知道這個本原究竟是什麼。也許,透過《道德經》,我們能夠窺探一二。也許,終其一生,我們對這個本原仍舊一無所知。
試問:道生萬物,那什麼生了道?是神嗎?如果是神的話,那麼,神為何創道?用意何在?
好了,老孃倦了,今天就到此為止吧,我們下期再見。下期不論道,我們論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