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惜珍 畫/李守白
在弄堂裡叫賣的小販們
弄堂口(工筆重彩)李守白
生活在弄堂裡的上海小囡是寂寞的,我們沒有魯迅筆下的百草園可以隨意玩耍,也沒有鄉間小河、田野可以讓我們奔跑撒歡,釋放童年的激情,要玩就只能在弄堂裡逼仄的空間裡。好在經常有小販流竄在弄堂裡,小販帶來的不僅僅是他們叫賣的東西,更是為我們這些孩子打開了一扇扇窺視世界的視窗,也同時帶來了歡樂和遐想。
因為弄堂空間圍合封閉,小販們叫賣的聲音便顯得格外響亮。透過家裡的窗戶,經常可以聽見“薏米杏仁蓮心粥”“五香熱白果,香是香來糯是糯”“餛飩吃伐餛飩”“梔子花白蘭花”“桂花赤豆湯”等形形色色的叫賣聲從早到晚、此起彼伏地在弄堂裡迴盪,營造了一種濃濃的上海弄堂生活情韻。
弄堂風情(海派重彩)李守白
在“梅雨季節”來臨的黃梅天,白糖梅子上市了。那時的楊梅還是鮮綠時採摘下來的,青綠的梅子包裹著如雪霜般的白糖外衣,咬一口酸酸甜甜,滿口生津。我最喜歡的是檀香橄欖,賣橄欖的小販肩挎竹籃,竹籃上放著一枚枚鮮綠的檀香橄欖,橄欖上面覆蓋著雪白的溼毛巾,邊走邊抑揚頓挫地叫賣著:檀香橄欖買橄欖。這時,我便會迫不及待地纏著外婆帶我下樓去買幾顆嚐鮮。檀香橄欖含在嘴裡,先是有點苦澀,慢慢地就會變得甜津津的,一顆橄欖可在嘴裡含好長時間,而且越咂越有味。
金兮敏 攝
我從小好奇,記得有一次,弄堂裡來了賣玩具的,我看到他手裡的一條木頭小金魚黃紅色的尾巴甩來甩去,像活的一樣,覺得好玩,就也想試試,小販就遞過來讓我玩,可是剛才在小販手裡還仙龍活跳的小金魚一到我手裡卻一動不動,小販硬說是我把小金魚弄壞了,非要我賠。我嚇得哭了起來,這時,幸好外婆來救我了,她買下那條小金魚,小販才作罷。
過街樓(工筆重彩)李守白
最好玩的是弄堂裡來了賣洋線團的小販,他們推著板車,車上裝著加工好的洋線(紗線)團,賣洋線團的小販大多是江湖藝人,他們邊唱邊販賣洋線。這些人進了弄堂後,先是把手中的樂器敲得震天響,把弄堂裡的大人小孩引出來,見人聚攏來了,他們就站上板車,先是從洋線團里拉出一根洋線,用牙齒咬,用手彈,那根線被彈得發出嘣嘣聲,意思是這洋線牢得不得了。然後就開始唱戲,唱得最多的是紹興戲。賣洋線團的多是男的,他們手裡捏著塊花手絹,邊唱邊表演。
先來段輕快的《婚姻法》:開首一句“紅太陽,當空照,五星紅旗隨風飄”,引來一片叫好聲。唱完又來一段《白蛇傳》中的“合缽”:“為妻是,千年白蛇峨眉修,羨紅塵,遠離洞府下山走”,這段越劇名家戚雅仙的名段被他們用沙啞的嗓音唱得纏綿悱惻,悽婉萬分。令站著聽的阿姨媽媽阿婆們唏噓不已,紛紛掏出手絹擦眼淚。一曲唱罷,賣洋線團的機靈地從長凳上跳下來,把手裡的紗線挨個塞到她們手裡,洋線總是用得著的,更何況聽了人家的曲子總得表示一番,白聽不作興的。好心腸的女人們便紛紛從兜裡掏出錢來,多多少少會買一點。
來弄堂裡的除了賣洋線團還有叫賣梨膏糖的攤販,他們有一個統稱叫“小熱昏”,“小熱昏”來時右肩挎一根長條板凳,左肩背一隻長方形木箱和一隻四腳架,手裡敲著一枚鏜鑼,篤悠悠走到弄堂裡,找一塊空地停下後,放下四腳架,再把木箱子放上去,木箱蓋上放一塊說書先生用的醒木,然後站到長凳上,鐺鐺鐺地敲起鏜鑼,大人小孩聽到鑼聲,興奮地推開各家的石庫門,爭先恐後地圍住“小熱昏”,一會兒就圍成了一圈。這時,“小熱昏”就敲著鏜鑼唱開了:“小鑼一敲鐺鐺響,來買脫幾塊梨膏糖。小弟弟儂吃了我的梨膏糖,讀書聰明功課好。這位老伯伯吃了我的梨膏糖,返老還童身體好。老伯伯不吃我的梨膏糖,嘴上兩根牙須全被老鼠咬精光。”觀眾聽到這裡,沒有不笑的。他呢,見什麼人唱什麼,一會兒喊老媽媽,一會兒叫小姑娘,還邊唱邊敲幾下鏜鑼。“小熱昏”唱的流行小調詼諧動人,唱詞迎合市民口味,故事性強,如將當時黃包車伕與闊小姐私奔的社會新聞編成上海方言長篇故事,頗吸引一大群人觀看。
當唱到高潮時他便嘎然停住賣起關子,鏜鑼“鐺”的一響,說,現在休息一會,大家幫幫忙,買我幾塊梨膏糖,甜甜嘴巴。邊說邊開啟木箱,拿出一包用桃花紙包得整整齊齊的梨膏糖,開啟來,裡面是一塊塊切得小小的梨膏糖。說:“這叫百果梨膏糖,交關好吃,還能止咳。來,大家嚐嚐。”說完就開始分發。站在下面的看客為了想聽他繼續唱下去,紛紛掏錢來買梨膏糖。大約買到一半,他又從木箱裡摸出一包來,說,這是肉鬆開洋梨膏糖,又是鮮又是香!邊說邊把切成小塊的梨膏糖塞給幾個小朋友。我們這些不過五六歲的小孩,哪經得起這種誘惑,我當時便急吼吼奔到家裡,死乞白賴地扯著外公,非要買兩塊嚐嚐。
弄堂生活 金兮敏 攝
我們弄堂裡還經常會來一位鬍子拉碴的老爺爺,個子又高又瘦,黑黑的面板,穿了件破舊的長衫,背個布袋,布袋子裡面裝的是三北鹽炒豆。老爺爺從不吆喝,但身後總是跟了一群孩子。進了弄堂,他就放下布袋,開始從兜裡掏出一支粉筆在地上畫古代仕女,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弄堂裡的人都喜歡他的畫,他一蹲下來畫,周圍就會圍上一大圈人。他畫完了,人們總會上去買他的鹽炒豆,他的鹽炒豆也炒得好吃,香香的,很鬆脆。
看他畫得那麼好,緣何竟成為走街串巷的小販呢?這是我至今百思不得其解的。假如,不下雨,這些畫會在弄堂地面上留存蠻長時間,只是仕女的臉上身上被踏上了一個個腳印,讓人心裡很不忍。很可惜,當時我沒有照相機,要是現在,我一定會用數碼相機把老爺爺畫在水泥地上的仕女一張一張拍下來,做成畫冊定是極美的。
作者及畫家介紹
惜珍
惜珍,本名朱惜珍。上海作家。
著有《海上學人——一蓑煙雨任平生》《永不飄散的風情》《花園洋房的下午茶》《梧桐深處的別戀》《走近草根藝人》《在上海尋找上海》等城市文化主題專著。2016年出版的《永不拓寬的上海馬路》(全三冊)至今已多次重印,其電子書已被美國斯坦福大學圖書館和埃默裡大學圖書館引進。
2018年與朋友共同創作出版長篇小說《面朝地中海的房子》。
2020年被評為靜安區十大公共文化旅遊人物。
2021年出版散文集《上海:精神的行走》(上下冊),以作家的眼光去寫城市的前世今生,用文字描繪出一幅幅氣韻生動的城市畫卷。
李守白
重彩畫家,海派剪紙藝術大師。中國民協剪紙藝術委員會副主席,中華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工藝美術大師、華東師大、上海工藝美院客座教授、"非遺"海派剪紙代表性傳承人、上海守白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藝術總監。
作品先後在法國、德國、奧地利、古巴、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舉辦展會和參展,連續17年參展上海藝術博覽會,作品摘取包括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中國文化部"文化遺產日獎"在內的10多個金獎。先後被授於中國"德藝雙馨 剪紙藝術大師"、上海市"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中青年藝術家"、"2020中國非遺傳承創新功勳模範人物"等稱號。作品被中國剪紙博物館、上海美術館收藏委員會、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上海大劇院畫廊、美國星巴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中信泰富廣場有限公司等收藏。
秋天(工筆重彩)李守白
編者按:
本欄目來源於1994年2月8日創刊的《靜安報》副刊《百樂門》。在微信平臺,“百樂門”將以全新形式向讀者展示。每週定期推送,換個角度閱讀靜安。投稿可發至:[email protected]
作者:惜珍
圖片:李守白 金兮敏
編輯:施丹妮
美編:王菲
欄目主編:施丹妮
部分圖片除標註外來源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