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婚禮是人生大禮,只有結婚因才能“上以事祖廟,下以繼後世”,因此結婚不是個人行為,是“合兩姓之好以及繁衍後代的家族大事。古代婚姻制度是“周公六禮”,即《儀禮·士婚禮》中記載的六道儀式: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是古代士階層的婚儀。作為一國之主的皇帝,其婚禮則更是國家大典。它不僅有“六禮”,還多了與皇家地位相關的一些禮儀。下面以清代皇帝的婚禮為例介紹皇帝婚禮與官民婚禮的不同之處。
由於皇后是從記名秀女中挑選而出的,所以,清代皇帝的婚前禮中不再“問名”與“納吉”禮,同時改“納徵”為“大徵”,來表明婚禮的規模宏大。皇帝的婚期都由欽天監來推定良辰吉日,所以也就沒有了“請期”這個儀節。此外皇帝貴為天子,所以不可能在大婚時進行“親迎”禮,只派遣使節先到皇后府邸對皇后進行冊立,然後再把皇后迎入宮中,因而稱“奉迎禮”。因此,清代皇帝大婚包括“納采”和“大徵”的婚前禮,以及“冊立”“奉迎”“合巹”“祭神”的成婚禮,“廟見”“朝見”“慶賀”“頒詔”“筵宴”的婚後禮。
皇帝大婚非常鋪張,這從其“納采”和“大徵”禮中就可以看出。清代皇帝大婚的納采禮物為配有鞍轡的文馬四匹、甲冑十副、緞百匹、布二百匹,順治朝還包括金茶筒(喝奶茶用的茶壼,民間也稱為“多穆壺”)1個、銀盆2個。清朝統治者以騎射與尚武為立國根本,所以在納采禮物中把馬匹、甲冑列入其中,並且佔有首要的位置。賜皇后父母的金銀、布匹等物還不在其中。
皇帝大婚與官民婚禮的另一個不同是,迎娶皇后所用的鳳輿並非是與百姓樣的紅色喜轎,而是帝王專用的明黃色轎,並且上面有“喜”字。皇后乘坐鳳輿入宮時,要提前在鳳輿內放置御筆“龍”字。皇后頭遮繡龍鳳同合紋的紅緞蓋頭,坐在鳳輿內向宮中行進時,一手持金質雙喜“如意”,一手持蘋果,以表示平安如意。到了乾清門,皇后下轎,交出手中的如意和蘋果,還要再懷抱一個金寶瓶跨過火盆,才能進到殿內,等到了洞房坤寧宮時,還要跨過馬鞍,才能行真正代表男女成為夫婦的合巹禮,即喝交杯酒,表示夫妻二人同飲共食,結為一體。
洞房各禮行過之後的第二天,皇后要與皇帝一起去皇家的宗廟祭祀,這就是“廟見”,目的是求得祖先神靈的接納。“朝見”是選擇吉日到慈寧宮拜見皇太后的禮儀。由於皇帝大婚是國家的重大慶典,所以王公大臣都要叩拜在丹陛之下達獻賀表,“慶賀禮”就以宣讀賀表為主內容。“頒詔禮”是最明顯的區別於官民的婚禮,即在皇帝成婚之後,昭告天下,使天下皆知,這是從國家的角度設定的個禮儀。這之後還有一個“籃宴禮”,筵宴結束,皇帝大婚禮儀的帷幕才終於落下。
其實,這種豪華鋪張、陣容龐大的婚禮並非一個朝代的每個皇帝都會舉行,只有幼年即位的皇帝才能享此殊榮,而成年後才坐上寶座的皇帝,往往只是象徵性地補行一個儀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