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人傳》~第377篇
蔣寶齡得享大名於《墨林今話》,其實,就是朋友間的情況簡報!
文/盧秀輝
蔣寶齡(1781-1840),字子延,一字有筠,號霞竹,又號琴東逸史,昭文(今常熟)人,“虞山三布衣”之一。
“虞山三布衣”,乃同邑詩人畫家孫原湘將蔣寶齡和善彈琴作畫的李世則及工詞的李士訢,並稱作歌贊而稱之。李世則,精醫,工鼓琴,能詩,善山水,兼工細條蘭石。山水宗元人,亦間仿荊、關。盛大士服其法度謹飭。郎芝田稱其下筆便有來歷。季士欣,書畫家、詞人。少負雋才,中歲耽於酒,牢騷不平。詞宗南宋,書學董其昌,宕逸多姿,絕去塵俗。水墨寫生筆趣奇縱,蓋亦寄其胸中寥落之戚。有《問紅詞》。而善畫能詩文的蔣寶齡最為人稱道的是一本書,叫《墨林今話》。
自清代中葉以來,封建社會的中國衰象凸顯,內憂外患揮之不去。縱然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仍然沒有放棄過對藝術的嚮往,對精神生活的美好渴望與追求。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湧現了一大批文人畫家和民間畫手,給苦難的時代抹上了一道靚麗的色彩。與此同時,記載著畫家事蹟活動,探討繪畫創作技法理論的藝術專著亦應運而生,而且層出不窮,蔣寶齡的《墨林今話》就是其中比較有影響的一種。
蔣寶齡出生於一個較為貧寒的家庭,一輩子絕意仕途,與詩書畫相伴。蔣寶齡祖父蔣瀛,乃一窮酸書生。他的父親也無力改變家庭命運,甚至已破落成為一農戶。這樣的的家庭條件似乎註定了蔣寶齡終其一生都是一介沒有功名之寒士。雖然,他七齡能作書,十二歲解裁詩。蔣寶齡師從名不經傳的地方畫家,曾拜同鄉徐涵為師,學習詩文書畫。這一切的努力還是改變不了他的命運,他二十五歲開始就背井離鄉,浪跡在蘇州、湖州、杭州、嘉興、上海一帶,開始以賣畫為生。
蔣寶齡在不停的流徙寓居中,這固然為生計所迫,賣畫營生,為稻粱謀,同時也是為了廣交天下文士畫友,切磋技藝,倡導風雅,尋求適合自身的藝術發展道路,他積累了大量人脈關係,他有心蒐集資料,開始了為撰寫《墨林今話》的預備工作,他的詩書畫逐漸有聲大江南北。蔣寶齡交遊廣,結交諸多詩人和畫家。如畫家錢杜、改琦、王學浩、湯貽汾、程庭鷺、費丹旭、戴熙等,詩人郭麐、王三佐,藏硯家嘉興計芬、藏書家歙縣鮑廷博、鑑藏家海寧蔣光煦等。蔣寶齡三十二歲時,決定移居到蘇州發展,賃居於蘇州師古園。過了四年,又遷居到衛道觀西,乃一不避風雨之“破樓”。
蔣寶齡雖然以蘇州為根據地,但是其後的三十年間,為了生活,亞未停止其遊走江湖賣畫的生涯,其足跡遍佈江蘇崑山、吳江、震澤、平望、梅堰、吳淞、青浦、婁具丶上海各市鎮,以及浙江之嘉興、平湖、硤石、杭州、餘姚等地。道光十五年(1835)三月初次於西湖結識錢杜,對他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錢杜當時已經是一個七十餘歲的老人了,其桃李滿天下,是當時畫壇的耆老。蔣寶齡此行與其子蔣茝生於杭州停留了近半年之久,鎮日與錢杜等人詩畫酬唱、遍遊西湖名勝,得到了錢杜的指點,畫業大進。
蔣寶齡一直在窮苦中度過。為養家餬口,他自青年時代起就不得不靠賣畫為生,衣食不繼是常有的事。賣畫所入並不能解決一家人的生活需求,常常是“山廚恰已炊煙斷,且典袷衣謀早餐”,“典質搜故衫,傾箱復倒笥”,陷入極度窘迫的境地。好在一籌莫展的艱辛生活,並未能摧毀他安於清貧的意志,相反促成了他傲岸不羈、苦讀不輟的習性。寫詩作畫成了他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內容,同時也是他在貧苦生活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他有一首自贈詩即是自身形象最真切的道白:
蔣生不羈人,貌陋性亦野。
四十鬢早凋,愛詩日抄寫。
山妻聒朝餐,一編手仍把。
道光十九年(1839),山水畫家兼詩人蔣寶齡發起組織了“小蓬萊”書畫會,該會居於邑廟南小蓬萊(今南市蓬萊路),集諸名士於“小蓬萊”作書畫雅敘,此為上海民間畫會之嚆矢之一。
蔣寶齡除詩、書、畫之外,他的《墨林今話》更廣為人知,在清代的畫史著作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全書十八卷,末附其子蔣茝生《續編》一卷。據書前戴熙序、嚴保庸跋,以及張鑑書後,皆謂此書繼張庚《國朝畫徵錄》而作,這是因為《畫徵錄》著錄的畫家時間段從明末清初至乾隆中葉為止而《墨林今話》所載則自乾隆中葉迄嘉慶、道光、咸豐數朝畫苑人物,正可以與《畫徵錄》在時間上銜接,故有戴熙諸人之言。然而從體裁內容上來看,兩書卻有較大的差異。《畫徵錄》大致上以畫家生卒年先後排列,分別論述,重在史傳。《墨林今話》及《續編》雖人各一傳,敘錄畫家的籍貫仕履、遊歷瑣事,不以時代先後為序,重點在品評畫家所擅長的題材及畫風師承,指出其淵源所自,旁及書法、金石、詩詞賞玩等,於畫理史論殊欠深入。
由於書中所論述的畫家與蔣寶齡多有往來,彼此間不乏畫技切磋、品畫論詩的交往,故書中所記往往具體而微,可資畫苑閒話。如記歸安畫家沈燮初至吳門,交契甚少,獨有郭狷甫譽其畫為沈周後一人。蔣寶齡與沈燮相識十年,“每與究論古今筆墨大旨,並觀所擬宋元各家遺法,乃知積學功深”,並感嘆“狷甫之言雖若過當,要其筆力氣量又何可以今人薄之哉?”以此印證狷甫所言非空穴來風。又如記友人吳縣文學家戈載,“於倚聲尤得神悟”,校詞讀畫外素好寫生。贊其“作設色花草,冶逸可喜”,專畫墨梅,疏枝繁蕊,宗法元畫家王冕。作客袁江時,雖名動四方,卻囊中羞澀,不無江湖流落之感。藉此可見當時的一般文人畫家亦不免有生活窘迫之時。蔣寶齡父子足跡常年不出江浙範圍,所交文士畫家大都為江浙籍,以致《墨林今話》所收畫家以兩地居多,不免有侷限一隅、遺珠之憾。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正月初七,即傳統的人日,姚燮赴京參加會試經停蘇州,在寓齋招蘇州的朋友聚飲,蔣寶齡亦是其中之一,他與姚燮相識很早,此後,姚燮乘船由蘇州赴無錫,蔣寶齡攜子蔣茝生與其他友人一道送姚燮直到無錫。上元日,同遊鄧尉山探梅遊覽後,依依惜別。姚燮為蔣茝生所畫《湘江幽怨圖》題詞,並又為此行填詞《飛雪滿群山(雪夜泊舟梁溪,晨起填此解,即留別蔣琴東、仲籬喬梓並徐子久、陳香鄰)》。詞雲:
冷月窺篷,冰漪冱柁,絮衾酒夢難溫。爐鐺剩茗,窗篝殘焰,守得如此黃昏。
聽疏鍾何處,已全失、城山翠痕。況空濛裡,禿柳枯蒲,棲遍凍鷗魂。
須又要、抽帆辭客去,呼童晨起,好辦離尊。船孃甚怨,箏弦抽掣,也悽響淚同吞。
便盡情一醉,終難道、愁來十分。將愁與鳥,墮風蕩入京峴雲。
姚燮第四次會試落第後返回寧波,才得知蔣寶齡去世的訊息,非常悲痛,他寫了《蔣琴東山人誄》。誄文中對蔣寶齡的人格充滿敬佩,並敘述了他與蔣寶齡非同尋常的友情:“琴東蔣君,虞山三布衣之一,神炯炯而清,氣載戢而下,節稜稜而介,度止止而閒。避貴遊其若汙,依貧交則如命,身口之累,彌縫於一觀。朝吳暮越,羈旅之日多。韋柳其詩,倪黃其畫,大江南北,溢馨譽焉”。
蔣寶齡育有二子一女。長子蔣茝生字仲籬,次子芸,女名蕖。茝生、芸、蕖都能作畫,長子蔣茝生繼承衣缽。蔣寶齡著實費心栽培長子蔣茝生,常帶著他四處遊走。弟子有嘉善郭齡(號松泉)、震澤衛蘧(字叔瑜,號鶴生)等。
蔣寶齡山水畫初學文徵明,後同錢杜交遊得指授,晚年上溯董源、巨然。長於細筆山水,境界清和,筆墨能相容各家,以松秀、簡勁見勝。在晚清摹古風氣浸染下,亦難免“刻意摹仿,筆端浮躁”。
詩文奇澀超越,詩格像唐朝的孟郊、賈島。著有《琴東野屋詩集》二十卷,另撰有《墨林今話》十八卷。後其子蔣茝生撰《墨林今話續編》一卷,記載自清乾隆中期至道光、咸豐年間的書畫家,共一千二百八十六人,大多為蔣氏父子所認識的江浙人士,以隨筆形式敘錄書畫家的仕履、遊蹤、交往、生活瑣事及詩作,為清末頗有史料價值的繪畫史論著作
盧秀輝有《為蔣寶齡琴東逸史歌》一首,詩云:
落拓畫者兮苦難言,
九曲迴腸兮樂為仙。
此心甘作翻雲手甚兮,
江浙遍歷破硯田。
無心墨雲玩,有古幛夢元。
柳暗雙飛蝶,筆頭一簾關。
刻意摹仿汙,鋒毫浮躁翻。
細筆山水境界和,
筆墨相容松秀裳。
好鳥媚嘉吭咽清眉端。
寺古尊者滿,捷步斗酒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