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一些家長、老師抱怨“這孩子一點不聽話,說了多次還是不改”“上次犬夜叉才給你說了,怎麼又犯這樣的錯誤?”……
這些抱怨是可以理解的,同時也說明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作為家長、老師,我們也應該反思,說教式的教育為什麼往往無效?
有效的教育是無痕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細物無聲的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教育。。
一次,一個家長告訴我,它的女兒讀五年級。有一天,女兒告訴他:“爸爸,我們班上有兩個男生喜歡我!”
對這樣一個敏感的話題,多數家長在驚愕之餘,多半是苦口婆心的引導,然後加上若干個“不準”的規定。
但這個家長的教育方式,令我讚歎。他平靜地對女兒說:“看來你還不夠優秀,才兩個男生喜歡你,爸爸覺得很遺憾。你應該更加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讓全班同學都喜歡你。那時爸爸就會為你感到高興”。
雖然只有短短几句話,但這個家長非常巧妙的偷換了“喜歡”的概念,把“喜歡”變成了“欣賞”“敬佩”;同時,讓孩子知道,一個真正優秀的人,應該是讓多數人敬佩的人。
還有一位家長的教育智慧值得敬佩。
一天,8歲的兒子氣沖沖地回到家。爸爸問:“寶貝,誰惹你生氣了?”
孩子告訴他:“XXX!明天我要報復他!”
爸爸瞭解了情況,認為是孩子之間的一般糾紛,於是與兒子對話:
“明天你準備怎樣報復他?”
“用磚拍他!”
“好,明天我們就用磚拍他!”說完,爸爸進到臥室,用包裝了幾件衣服。
兒子跟進臥室,不解氣地說:“不行,用刀戳他!”
爸爸贊同道:“行,明天我們用刀戳他!”說完,又拿出一床被子,用繩子拴好。
兒子不解地問:“爸爸,你這是做什麼?”
爸爸說:“兒子,如果明天我們用磚拍他,他可能要受點輕傷,我們除了賠醫藥費,可能還會被公安機關拘留幾天,所以爸爸得準備幾件換洗衣服;如果用到戳他,有可能造成較重的傷害,除了賠醫藥費,可能會判刑進監獄,所以爸爸得帶上被子。”
“啊!這麼嚴重?”兒子大吃一驚,然後小聲說:“爸爸,我們還是不報復他了。”
見兒子平靜下來了,爸爸才告訴孩子,應該怎樣處理與同學間的糾紛及意氣用事的報復可能產生的法律後果。
我曾經看到過一個案例,說是一個老人平靜地居住在山腰的房子裡。一天放學後,山上學校的孩子打破了他平靜的生活。孩子們在山上比賽扔石子,很多石子就掉在了老人的屋頂上。於是老人出門呵斥孩子們,孩子們一窩蜂的跑了。當老人回到屋裡,孩子們又跑來了。如此幾番折騰,老人煩不勝煩,於是找到學校。學校雖然對孩子們進行了教育,但每天仍然有孩子偷偷跑來,朝老人的屋頂扔石子,令老人苦不堪言。
這樣的日子過了一週,老人決定改變處理方式。當有孩子再來時,老人不再訓斥,而是對孩子們說:“現在我已習慣你們扔石子了。如果你們不來,我會睡不著覺。我決定獎勵你們,來一次我獎勵5美分。”
孩子們高興了,一放學就來扔上幾顆石子,老人也按承諾給孩子們獎勵。
到了第二週,老人告訴孩子們;“現在我的經濟情況不太好了,你們來一次我只能獎勵1美分了。如果你們願意,就來;不願意,就算了。”孩子們看到獎賞減少了,很不滿意。但想到一次仍然有1美分還是有幾位堅持來。
又過了一週,老人很遺憾的對孩子們說:“我的經濟狀況已經很差,連一次1美分也給不了你們了。”這時,孩子們不幹了。“我們又費時間,又費體力,你連一分也不給,不幹了!”
於是,老人又恢復了昔日平靜的生活。
……老人的智慧能給我們很多的教育啟示。開始,孩子們扔石子,純屬“有趣”,老人和學校的干涉,又讓孩子們覺得“刺激”。“有趣”又“刺激”的事,當然“好玩”,於是總會有孩子冒著呵斥與批評的風險去做。老人的獎勵,成功的轉移了孩子們扔石子“好玩”興趣,將此變成了掙錢。當不能掙錢後,興趣也就沒有了。
這個案例還告訴我們,轉移孩子的興趣方向,也是一種無痕的有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