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友友好,我是心理諮詢師苗保平,網名心若無塵。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嶽曉東博士《登天的感覺:我在哈佛大學做心理諮詢》一書中的:“第3章 職業選擇:聽自己的,還是聽父母的”的章節內容。
正文:個案分析
1.心理諮詢中常見的兩難境地—一向左還是向右
俗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
這裡指的不僅是父母為撫養子女操碎了心,也指的是父母操的許多心並不為孩子所接受。所以,父母不操心不是,操過了心也不是,做父母真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
在本個案中,嘉慧的父親執意要讓女兒上哈佛大學法學院,因為他認為只有那樣,她才可以做一個堂堂正正的美國人。這是嘉慧父親移民美國多年的深刻體驗,也是他自己的生活寫照。作為一個飽經留學打工生涯磨鍊的人,我完全可以體會到嘉慧父親對女兒的一片苦心。
但是,嘉慧對自己的人生道路另有打算,而且這種打算是有相當依據的。嘉慧不願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想追求個人的生活夢想和幸福。作為嘉慧的諮詢人員,我也完全能理解她的這份心思。
那麼,在他們父女的衝突當中,我到底該站到哪一邊,或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呢?
這是心理諮詢中常見的兩難境地。
2.心理諮詢人員應該怎樣面對這樣的兩難境地——做個“中性”人
其實,作為一個心理諮詢人員,我哪一邊都不需要站,而且哪一邊也都不能站。
如果你站在學生一邊,學生勢必會對家長說:“連學校老師都認為我的想法是對的,你們的想法是錯的,
你們還有什麼可說的?”那樣,家長就可能找到學校,抱怨你們的某某老師支援兒子反老子,搞得你是一頭的灰。
如果你站在父母一邊,那學生就難與你有共同語言,也難對你的心理諮詢保持信心。本來嘛,人家在家裡聽老子訓斥還不夠,到學校來還要聽老師的訓斥,還有完沒完了!
所以,做心理諮詢,時常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費力不討好!
這是心理諮詢中經常遇到的挑戰。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處理這種兩難境地呢?
首先,我們要想到,我們不是上帝,不是救世主,不可以代替學生或其家長做主。我們做的是啟發引導的工作,而不是勸說教訓的工作。這樣想,我們就將自己與學生的位置擺平了,不存在誰順從誰的問題。
其次,我們應該知道,我們要做的是“釜底抽薪”,而不是“火上澆油”。我們要幫助矛盾雙方交流思想,竭力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不是要使一方倒向另一方。
事實上,凡事都是一分為二的,就是再不合理的事情,也可能有其可取的地方。如果矛盾雙方都能認識到這一點,則其矛盾衝突就會得到緩解。這正是我在此兩難境地中所做的努力。
解讀:
本章節,作者給我們提出了心理諮詢師的“立場”問題,那就是做心理諮詢的“中性”人,而不是調停人。
說到中性,我想到了時下慢慢盛行的職場中性人。盛行的職場中性人是指時下越來越多的職場人變得智慧,“中性”不僅僅展現在穿著的時尚潮流,更多地體現在職業風格上,他們更懂得吸取異性的性別優點,把女性和男性的優點相互補充,融會在自我的待人處事方式上。其實從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發展潮流來看,我們中國倡導的共同發展,推動構建全球發展共同體,減少國與國之間的差距,何嘗不是“中性”發展的理念哪?當然,有讀者會說,你扯得遠了,這哪跟哪呀!是,看起來是有點遠了,但深刻點來說,心理諮詢師的“中性”其實也是讓分歧雙方走到一起,讓分歧合二為一,形成一致意見,俗話說的“撮合”。但是這個“中性”、這個“撮合”,不是諮詢師在親自發號施令,偏向於那一方,而是經過恰到好處的諮詢方式,讓矛盾雙方自己走向“中性”。心理諮詢師的“中性”也有點像化學上既不呈酸性又不呈鹼性的性質,不偏左、不偏右,不是牆頭草,不是東風壓倒西風,我只是一個心理諮詢師,我不是上帝,不是救世主,但是要達到諮詢效果。難不難?不難就不叫心理學了!
當然“中性”人,也不是調停人。調停人一般是指採用勸說和建議等其他解決方案等方法來促進談判達成協議的第三方。調停人必須被雙方認為是中立者,就像聯合國的作用一樣。但是為什麼說心理諮詢師不是調停人?因為心理諮詢師對來訪者的諮詢不是勸說,只是啟發,讓來訪者自我覺醒。當然諮詢過程也有建議指導,但它不是調停。因為心理諮詢師不是勸說,是引導。因為《百度百科》對勸說的解釋是1、指公共關係人員運用多種傳播方式,努力地影響公眾接受組織的觀點,或促使公眾主動地採取某種行動。2、勸人做某種事情或使人對某種事情表示同意。勸說帶有強制的意味。就像本文作者所講的那樣,心理諮詢師的“中性”人要“做的是啟發引導的工作,而不是勸說教訓的工作”“要幫助矛盾雙方交流思想,竭力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不是要使一方倒向另一方。”所以,心理諮詢師的諮詢不能偏袒任何一方。
所以,嶽曉東博士從他的切身體驗,告誡心理諮詢師的“中性”人立場是什麼,我們不做心理諮詢師的平常人,也不是也要從中悟出一點道理那?包括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方法,呵呵,我可不是勸說哦!
2021年11月1日#心理諮詢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