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時常聽到有人說,我害怕拒絕別人。
每次都是把自己逼到牆角,才可能非常委婉的拒絕一下別人。
但這樣的拒絕,好像並沒有給自己帶來輕鬆的感覺,反而有一種內疚感。
拒絕別人就意味著自己不好,自己不對,似乎只有完全的滿足別人的要求,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愛。
事實是,我們越是失去了拒絕的勇氣,就失去了對自我主權的管轄權,也就失去了保護自己的一大部分能力。
對一個成人來說,邊界感的缺失,意味著苦惱的開始。
對一個孩子來說,邊界感的缺失,意味著熊孩子的誕生。
英國教育心理治療師安吉拉.克利福德.波斯頓說,一個沒有安全界限可以遵從的孩子,很可能會感到不安和混亂。
是的,如果一個孩子沒有自己的安全邊界,他會在別人的世界裡胡亂探索,他是惶恐不安的,如同沒有方向感的小船,漂浮於茫茫大海,沒有燈塔,沒有光亮,迷失在自我的世界裡,同時,還會給別人造成麻煩和混亂。
這樣的孩子,我們需要幫助他建立一種安全的界限。
02
一個孩子安全邊界的建立,離不開父母良好的邊界感。
也就是說,父母是否能夠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人來對待,尊重他在家作為一份子,參與到家庭生活中,並且擁有表達的權利。
父母是否能夠尊重孩子有自己的空間、領地、個人物品,在動用孩子的空間和物品時,能夠經過他的允許。
父母是否能夠給予孩子支配他物品的權利,他可以自由的處理大人饋贈或買給他的物品,充分的行使物品主人的權利。
還記得那天我們家來了客人,我兒子就去問別人,你們晚上住哪裡啊?
客人說,我們晚上住你們家,可以嗎?
兒子很遲疑說,可是我們家沒有多餘的房間給你們住啊?
客人又說,那我們晚上睡你的床可以嗎?
兒子馬上搖搖頭,說,那不行,我的床還是我自己睡吧。
由於他很小就已經是一個人睡一個房間一張床,所以,他的安全空間不會輕易讓給別人,即使他和客人已經玩得很好。
在孩子們的世界裡,一旦有了我、你、他的意識,那麼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感會變得更清楚一些。
如此,他就會用自己存下來的零花錢給媽媽買生日禮物,這種獨特感會讓他感覺到作為一個人的尊嚴感和成就感。
如此,他會用屬於自己的玩具和其他小朋友交換,甚至還會直接把玩具贈送給要好的朋友,用這樣的方式開啟同伴關係的大門,鍛鍊自己的社交能力。
如此,他能果敢的拒絕不合理的要求,絲毫不影響自己的情緒,因為在他的世界裡,拒絕是一種平常的態度,也是維護和保護自己的工具而已。
03
有規則和界限,可以讓孩子生活得更加自由。
《如何讀懂孩子的行為》這本書中闡釋到,我們可以認為,規則和界限的好處在於它們能幫助孩子們形成一種自由感,包括他們自己的自由和別人的自由,並形成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意識。
這種自由感不是絕對的自由,而是孩子們心中自然而然存在的秩序感和自律感。
他會懂得,使用別人的東西之前需要經過別人的允許,因為如果有人不經過允許使用自己的東西,他會生氣。
他會懂得,在別人傷心難過的時候,不要打擾別人,安靜的待著身邊陪著就好了,因為他自己傷心難過的時候,也想要有人陪伴。
他會理解,動手打人是不對的,不可以的,但是如果別人動手,他也要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他會懂得,他的東西都是放在自己房間裡的固定位置,如果亂扔亂放,很可能就被媽媽掃進垃圾桶了。
一個孩子的自我邊界,是透過在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只有父母尊重孩子做他自己,有自己的生活空間,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即使有不滿有情緒都可以在父母為他營造的安全空間裡去表達,他才有可能形成自我的邊界感。
而這些,會成為一個獨立社會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
04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邊界感?
其實,很簡單。
就是分清楚什麼是你,什麼是我,什麼是他。
做起來並不輕鬆。
很多父母會說,你是我生下來的,你就是我的,所以你就得聽我的。
這是沒有邊界的思考過程。
如果一個孩子完全成為父母的一部分,他必然無法分化,也無法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獨特自我的目標。
所有的事都是父母幫助孩子完成了,孩子就會永遠長在父母身邊,成為無法離家的孩子。
在這樣的家庭裡,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父母感受不到自己,孩子也感受不到自己。
父母不再是父母,孩子也不再是孩子。
真正的建立邊界,其實就是幫助孩子建立規則,發展出每個人都能找到的家庭空間,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裡,安全自在的與家庭成員互動,你是你,我是我。但我們仍然是友愛一家人。
家裡的規則,透過家庭成員共同參與討論,商討出一系列家庭成員都可以遵守的規則或者習慣。
比如,有些家庭會把家務羅列出來,根據孩子的時間和能力選擇完成的家務勞動。
每天三餐的碗筷都需要有人洗,你是選擇哪一頓洗碗呢?週末的大掃除,你選擇打掃哪一間房間呢?
透過這樣的參與,會讓孩子理解家庭勞動,是必然要參與的活動之一,也能讓孩子更加珍惜和尊重勞動成果,擁有成為家庭成員的一種歸屬感。
家庭建立規則的第二點,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物品對於孩子有特殊的意義。
比如,有一天,我兒子拿著他的小熊跑來對我說,媽媽,今天是小熊四歲的生日,我想給他過生日。
他非常清楚過生日都會有怎樣的儀式感,但作為大人來說,很容易會把孩子的這種想法看成是無理取鬧,一隻玩具小熊過什麼生日?
我明白小熊對於他的意義,每天晚上他都會讓小熊陪他睡覺:幫助小熊蓋好被子,一起聽故事,已經成為他睡前習慣的一部分了。
我自然尊重他的想法,跑去蛋糕店給小熊買了生日蛋糕,給小熊過了一個他想要的生日。
這份尊重,其實就是一種對孩子邊界感的尊重,你尊重孩子,也就會尊重孩子的物品、玩具和想法,在孩子的世界裡,它們都有獨特的位置。
所以,未經允許,也未和孩子商量,儘量不要亂動孩子的東西,尊重他,同時也幫助他建立好習慣和生活的秩序感。
當孩子們從父母這裡得到過足夠多的尊重,他們就會明白,他們有權讓別人尊重他們的感受和願望,在這樣的關係互動中,也更容易會尊重別人的感受和願意,那麼,未來,處於人際關係中的他們,會更好的找到屬於自己的人際關係邊界。
你的孩子,藉由你出生,在你創造的家庭環境裡成長,但他不屬於你,他只屬於他自己,他理應在屬於他的安全空間和安全邊界裡自由自在的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