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回顧一下上一篇文章內容:自我預言的實現。什麼叫自我實現的預言?我們自己說的話,就像是生命預言一樣,在影響著我們的人生。
那今天,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最早,我們對自我的預言,是從哪裡來呢?
有一個孩子,他總是覺得“我比別人差”。因為自我預言的實現,他果然表現得越來越差。那他對自己消極的預言,是來自於哪裡?是他自己產生的想法嗎?當然不是。那有沒有可能,在他童年的時候,他的父母經常說他比別人差,慢慢變成他自己的想法,最後成為自我的預言。
所以我們那些不太積極的自我預言,常常最先來自於別人對我們的預言。
我們先來了解皮格馬利翁效應。
先來解釋它的第一個名字,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塞普勒斯國王,性格很孤僻,喜歡獨居。他非常寂寞,就用象牙雕刻了一個美女,還愛上了這個雕像,祈求愛神阿芙洛狄忒給這個雕像生命。愛神被他的誠意感動,答應了他。皮格馬利翁得償所願,娶了雕像美女。
這看來是一個妥妥的宅男夢啊,找一個完全符合自己想象的美女為伴,而且竟然還實現了。
這個古希臘的神話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的由來,這個名詞的意思是,如果你對一些人賦予強烈的期待,這份期待就會奏效。
為此,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
這個實驗發生在1968年,羅森塔爾帶助手們來到一所鄉村小學,在一到六年級各選了三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測驗”,測驗結束後,他把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給了校方,並叮囑他們要保密,免得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這個名單佔了學生總數的20%,但其實,校長和學生都不知道的是,名單上的學生都是隨機選的,羅森塔爾根本沒有去看這個測驗的成績。
奇妙的是,8個月後,情況果然有些變化。在針對這18個班學生的測驗中發現,上了名單的那部分學生,成績普遍有了顯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慾都變得更強。
面對這個結果,羅森塔爾提出了一個詞,叫“權威性謊言”。他認為,他對於校方來說是權威,而校方對於學生來說也是權威,將“你最有發展前途”的“謊言”傳遞到那些作為實驗物件的學生身上,最終這些學生果然變成了這樣的人。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這些學生並沒有得到明確的語言資訊,來告知自己是“最有發展前途”的人,是老師們透過情緒、態度影響了他們。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的期待都能對一個生靈發揮重大的作用。在羅森塔爾的實驗中,都是權威的期待發揮了力量。
什麼是權威?就是有權力,有威望,有資源的那一方。比如說,我的父母,我們的老師,以及我們的老闆等等。
那你作為權威人士,怎麼去影響別人呢?
首先不要成為一個消極的權威。如果作為一個老闆,員工得到都是消極的評價,那他們也只會越變越差。所以,消極的權威帶來只能是消極的結果。
那我們怎麼成為一個積極的權威呢?
就是要學會讚美。
我有一個朋友,她剛工作的時候,月收入只有5000元,但她老公卻對她說:老婆,我告訴別人,你的收入是一萬多。
那時候的她並不敢想自己能有一萬多的收入,丈夫就給她打氣,這對你來說太小意思了,我相信你很快會做到。
後來,她的收入果然升到了一萬多。她老公又說,老婆,我跟別人講,你的收入都超過三萬了。在之後,她的收入也果真到三萬多了。
在這個過程中,她丈夫的收入也一直在漲,還都比她高,所以丈夫並不是有意想讓她掙更多錢來支援家庭,而是由衷地覺得,妻子就是這麼好、這麼能幹,她的價值就該有這樣的回報。
這個就是讚美的力量。你可能會聽過這樣一個說法,孩子如果能從父母那裡獲得5000次誇獎,那麼他就能獲得自信。
所以,如果你是權威人士,你需要發出更多積極的期待,透過不斷讚美更觸發更多的積極行動。
但是積極的期待,就能產生積極的效果嗎?
並不一定。
很多父母會說,我當然希望我的孩子更加優秀,我滿心的期待,但是結果總是不盡人意。這是因為,雖然你在意識上認為自己給了孩子正面的期待,但在潛意識裡卻給他傳遞了負面期待。
譬如,有位悲觀的父親,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樂觀的,但每當孩子悲觀的時候,父親就會說,你怎麼這麼悲觀,你為什麼不能樂觀一點呢?
這種意識層面的期待,可能會有作用,但遠遠不如潛意識層面的負面期待影響大。對孩子來說,他發現自己總是在悲觀的時候被父親注意到,而且父親總是在貶低他,所以他接受到的期待是,我是不被喜歡的,我是差勁的,於是就很難樂觀了。
至於那些期待孩子卓越的父母,也是類似的邏輯:他們很少會真正地鼓勵和認可孩子,他們只是在批評孩子不卓越,想透過這樣的方式逼迫孩子變得卓越。他們中的多數人會失敗,而另外少數人就算是表面上成功了,孩子真的在外在標準上變得卓越了,但內心深處卻會無比自卑。因為孩子會認為,父母向他們扔過來的期待還是“你怎麼這麼差勁”。
所以中國父母集體制造了這麼一個稱呼——“別人家的孩子”,好像真存在一個永遠比自家孩子更優秀、更完美的“別人家的孩子”。
其實,父母們都沒有覺知到,這是一種維護自己自戀的行為。他們在打擊孩子的時候,會體驗到一種感覺:看吧,你不如我,我本來應該生出更優秀的孩子的,他才配做我的孩子,而你,真差勁!
你可以想象,當父母用這種方式維護自戀時,代價是昂貴的。
接下來,我們想一個問題:如果權威的期待和自我期待出現不一致,會怎麼樣?
如果權威對你的期待和你自己的期待一致,那麼真的很幸運。
但是權威對你的期待和你自己的期待不一致,他將給你的人生帶來很大的麻煩。但是幸運的,這不是絕對的。權威的消極期待,並不總是產生消極的結果。
大多數的人在父母那,得到的是負面的期待,但最終大多數人卻還不錯,為什麼?
相對而言,自我實現的預言,還是比父母的權威期待,要更加積極一些。
這也是人性吧,畢竟,人本來是自戀的,人本來都希望自己是好的,雖然權威的期待很重要,但當權威期待太負面的時候,我們還是能調動自戀的力量,來維護“自己是好的”這份感覺。
儘管有那麼多來自父母等權威的負面期待,我們也還是能成長為一個相對成熟的人,這也是一份成就,並且絕對不容小覷。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韌勁的,要為這份韌勁給自己鼓掌!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自我預言的實現也就是自戀和權威的期待關係。
第一,無論是權威的期待,還是自我的期待,積極的,都好過消極的。
第二,積極的期待,是有重要區分的,一些朋友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們在問,來自權威的太積極的期待,是不是會給一個人帶來巨大壓力?
答案是肯定的,來自權威的過高期待,自然會帶來壓力。
積極期待其實有兩種:
第一種是,權威自戀的延伸——“我希望,你能成為我希望的積極形象”;
第二種是,權威對你的信任——“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你現在對自己有了懷疑,我就給予你積極的確認和支援。”
在第一種期待中,權威有一個目標,希望你成為他希望的樣子,第二種期待中,權威就是純粹的信任你。可以說,第二種期待,是“知己”般的感覺。
如果權威的期待是知己般的信任,那就是巨大的力量源泉,而不是壓力。
在心理學的精神分析領域有一個很好的詞彙——抱持。精神分析領域認為,最好的養育環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備這樣的兩個基本特徵:孩子發展好的時候,認可他;孩子受挫的時候,支援他。
支援包括積極期待,但這裡面的積極期待,是以孩子為中心的,而不是以父母頭腦裡的想象為中心的。
第三,父母的期待太重,會讓孩子失去自己本來的生命訴求。
最後,我們以一個隱喻來結束。
其實權威的人就是我們的鏡子,當我們得到讚美的時候,相當於我們從鏡子裡照見了自己是好的,但當我們得到批評的時候,鏡子裡照見的自己就是壞的。
一些人之所以太喜歡批評別人,根本問題是他自身的自戀問題,他需要透過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但也可以這樣說,太喜歡批評別人的人,是因為從權威的鏡子裡照見的自己是不好的,所以當他作為鏡子的時候,照見的你也總是不好的。
相反,喜歡讚美別人的人,也是因為從權威的鏡子裡,照見過自己有多美。
所以,做別人積極鏡子,別人和你都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