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流水線能做的事情已經開始被人工智慧、機器人取代了,所以我們就會越來越強調情感、有人性的那些東西,而那些東西其實是跟流水線的那套相反的,而家長還是在把自己30年前的觀念去強加到孩子身上,所以是會有這樣一個錯位。在《生命·成長》第二季主持人採訪心理學家李松蔚的時候有了這個說法,我深以為然!
【每一代人他的那個成長的經驗,裡邊都會有一些屬於自己那一代的東西。也許在70後,甚至包括80後這一代人裡面,我們會去犧牲掉很多自我的感受,去做一些自我的剋制】
“我喜歡我不喜歡這東西不重要,重要的這東西我應該做,他是正常的他是規範的他是好的,自我剋制,自我甚至某種意義上的自我扭曲”
我們不能去跟別人去說,我喜歡這個東西我不喜歡那個東西,我只能跟別人說我喜不喜歡不重要,但是你讓我做我就去做,當做是唯一一種。
【其實很多家長會把這個部分,當做是唯一一種,發展的路徑,那他們可能也確實取得了很好的一些結果。比如他透過這種自制,他本來是個三角形他把自己掰成了一個圓形,所以他下去特別害怕,看他的孩子是一個平行四邊形。】
“就是因為我以前沒有被允許說自己,對現在我也不太接受你做自己”
做自己可能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很危險的不會得到成功,不會得到祝福的事情。而且我想告訴你我透過不做自己,我透過扮演一個優秀的人,我得到了很好的生活,所以我想把它作為一個傳家寶傳給你。所以這個背後,其實是我覺得是整個生產力的變化,整個社會生產的組織方式,其實過去是以流水線為主的。我們小時候接受的教育,其實某種意義上,是為了培養流水線工人所做的教育。
【就像小時候數學題,數字後邊一定要打個括號帶單位,然後下邊寫答冒號,最後要把那個問題抄一遍,然後把那個最後的結果寫上去,如果不做這件事情就會扣1分。】
就這件事情其實他並不產生知識,他並不產生新的動踐,他只是符合規範。那個時候的教育,就是希望培養這樣的孩子,像一個流水線工人一樣。因為對流水線工人來說,他最重要的不是去創新,不是去個性化,而是保質保量的按照操作規範,去完成操作。可是因為這一代孩子,我們現在的生產方式裡邊,大量的流水線能做的事情,已經開始被人工智慧被機器人取代了,所以我們就會越來越強調情感。有人性的那些東西,而那些東西,其實他是跟流水線的那套是相反的,而家長還是在把自己30年前的觀念,去強加到孩子身上。
結語:“鼓勵孩子真實表達情感,勇敢做自己”。
我會從自身開始,並不是因為我是做家庭教育的,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