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有一天,你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
曉芳常常因為女兒發脾氣而情緒失控,莫名的煩躁和憤怒,不僅拒絕安撫女兒,甚至還會對女兒發火,事情過去了,又開始內疚。
她對待孩子的方式和小時候媽媽對待自己的方式,簡直一模一樣。
這是侯玉珍老師在《因為我是女性》這本書當中提到的一個故事。侯玉珍老師說:如果把我們的內在人格比喻成一棟房子,那麼,母親給予我們的愛就是房子的地基。身為女性,我們母親的人格成熟程度,愛的能力影響著我們的生命質量;而我們的生命狀態,又影響著自己下一代的人生幸福。
侯玉珍老師自己出生和成長於嚴重重男輕女的地區和家庭,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真實地經歷了在原生家庭、夫家家庭,以及社會文化中女性身份帶來的種種困頓;遭遇了一系列人生問題,又憑藉自身的力量,以及心理學的學習,慢慢解決了這些問題。
同時,身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她幫助無數女性,從深淵裡爬出來,擁有更自由和廣闊的人生;她也始終在關注和思考女性的議題;理解當前社會文化背景下女性的生存環境和生存困境;思考“母親”角色的真正意義;幫助女性活出自我。
在《因為我是女性》這本書中,侯玉珍老師解讀了母親是在如何影響我們,以及如何擺脫來自母親的負面影響,幫助女性活出自我並且能夠滋養自己的孩子。
透過養育,母親成為代際創傷的傳承者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在我的案例當中,也遇見過許多“曉芳”;她們曾經在自己的母親那裡經受過很多情感上的痛苦,曾經幻想過絕不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可是有了孩子後卻又會重複母親曾經做過的事情。
孩子越是不喜歡父母身上的某一個點,就越是有可能繼承這個特質;這就是我們心理學上所說的強迫性重複。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不由自主地對他小時候所形成的關係模式的不斷複製。
一個經歷過創傷的母親,會不自覺地把這種創傷,複製到自己孩子身上;這也是我們所說的代際創傷。
比如一個在嬰幼兒時期經歷過嚴重的被忽略,缺乏照顧的女孩子,體驗過深刻的絕望和孤獨;長大後就會特別的擔心被拋棄,怕孤獨;需要死命地抓住伴侶;她成為媽媽後,也會無意識地讓孩子經歷分離創傷,容易忽略孩子的真實的情感需要。
而那些出生於重男輕女的家庭,因為身份被嫌棄,遭受過不公平待遇的女孩子;成為母親之後,可能會無意識地對自己的女兒有敵意,沒有辦法真正的接納女兒,和女兒親近;我在諮詢中就見過,從來沒有擁抱過自己女兒的媽媽。
這實際上,是把自己對女性身份的不接納投射到女兒身上,讓女兒去重複體驗自己曾經受傷的情緒;而這也會讓女兒無法認同自己的女性身份。
創傷會經由母親或者主要養育者的養育方式,被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所記憶,進而傳遞給下一代。
我們大部分人的母親都是從艱難困苦的歲月裡走過來的,經歷了嚴重重男輕女的時代,以及物質的匱乏;遭受過忽視,嫌棄甚至是虐待。而她們所經歷的這些創傷,又以不自覺的形式傳遞給下一代,尤其是女兒。
那在我的諮詢當中,見過許多在情感當中遭遇不幸的女性;她們當中的很多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著收入不錯,穩定體面的工作;完全可以經濟獨立,靠自己過上不錯的生活。可在情感上卻非常地依賴伴侶,會不自覺地想要控制、抓取對方;當男人受不了,想要躲開,甚至跑掉的時候,又因為忍受不了分離焦慮,各種委曲求全,討好對方,試圖挽救關係;最終卻陷入惡性迴圈,兩個人的關係越來越疏離,既感受不到愛,也感受不到尊重。
還有一些人長期受困於一段糟糕的情感關係,被貶低、打壓、冷暴力,甚至是家暴;既無力改變,又沒有辦法離開;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的自我消耗,陷入自我懷疑,不斷自我攻擊,處在抑鬱,焦慮當中。
而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她們要麼顧影自憐,站在受害者的位置上,被自己的情緒所困,根本沒辦法關注和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讓自己的孩子,也再一次的遭受情感上的忽視和冷落;要麼把所有的情感轉移到孩子身上,控制孩子,無意識的把孩子作為滿足自己情感需求的工具,比如媽寶男就是這樣長成的。
建立邊界,走出強迫性重複的陷阱
我們想要自由地活著,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必須學著擺脫來自母親的負面影響,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內在父母,實際上所說的就是我們在成長過程當中,內化的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那這裡的父母是一個泛指,更專業的說法叫做主要撫養人,也可能是奶奶或者保姆等;通常大部分情況下是媽媽。
如果說小時候媽媽對待我們的方式是糟糕的,比如經常指責批評孩子,那孩子就會內化這部分,即便長大成人,離開家獨立生活,內在也總會有一個批評的聲音存在;會對自己非常的苛責,經常性評判自己,陷入自我懷疑和自責;或者是對別人的否定非常敏感;比如在工作當中,別人只是指出一個常規錯誤,就事論事,會立刻情緒崩潰,陷入我不夠好的痛苦,覺得自己不被認可。
一個人自我的確立,是在和父母對抗和分離的過程中,慢慢實現的;那與糟糕的內在媽媽進行分離,是邁向獨立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開始。
侯玉珍老師在《因為我是女性》這本書中提出了與媽媽劃清心理邊界的四個步驟,覺察,反思,拒絕和表達。
首先是覺察自己的核心信念,你對自我的認識是怎樣的?比如,“如果我不夠好,就會被媽媽和其他人拋棄”;“不管我怎麼努力,都無法得到媽媽和他人的認可。”“我是不值得被愛的,沒有人會在乎我的感受。”
其次是反思,對自己的感覺,認知和行為重新思考和覆盤。去理解我們的核心信念是怎麼形成的,以及在如何影響著我們當下的生活,從中識別出內在媽媽的聲音,並加以分辨,學著定義自我。
然後是拒絕,設立底線,維護自我;找到自己的立場和邊界,並去捍衛它。孩子無法在媽媽面前設立底線的一個普遍原因是害怕被拋棄,也害怕因為傷害對方而內疚。當你意識到自己已經是一個可以為自己負責的成年人,不必害怕被拋棄;而媽媽也是個成年人,她的情緒也不是自己的責任;你就可以學會拒絕,在這種拒絕當中慢慢找到和建立自我。
最後是溫和而堅定地表達自我,尊重自己作為獨立個體的好惡,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想法。剛開始的時候,你可能需要不斷釋放自己被壓抑已久的憤怒和攻擊性,會懷疑,會挫敗;而當你的自我越來越堅定的時候,會變得越來越溫和,擁有一種溫柔的力量。
捍衛自我,擁有自由的人生
那有很多人非常困擾的一個點是,我無論怎麼做,媽媽都是老樣子。那不得不承認,一些經歷過嚴重創傷的母親,終其一生都無法擁有給予愛的能力。
我們走出創傷,並不一定是要改變對方,而是能夠直面喪失,充分哀悼;接受現實,接受媽媽原本的樣子,接受母愛的喪失,允許自己哀傷,並去感受這份疼痛,靠近它,接納它;當你敢於凝視和走進深淵,往往你就擁有了不被黑暗吞沒的力量。
唯有真誠的陪伴,才能抵禦悲傷和痛苦;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去陪伴受傷的自己,那就是你給予自己愛的開始,也是成為自己生命主人的開始。
意識到我們改變不了過去,也改變不了媽媽,但過往的種種,都不是我們的錯。試著去原諒媽媽,並不是忘記和否認,曾經受到的傷害和痛苦,也不等於認同那些傷害行為;而是代表著對傷害行為的承認,對痛苦感受的接受,對母親過錯的不予追究;也是一種積極療愈傷痛,擁抱人生的方式。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意味著:設立底線,建立邊界,放下期待,做回自己。
相信我不完美,但很可愛,用你作為成年人的力量和智慧,去愛你內心那個曾經受傷的小孩。能夠定義我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也接納自身的不完美,穩定地認可自己,享受每一個當下。
你就不會再被困在自身的情緒當中,忽略自己的孩子;也不需要牢牢控制孩子,去滿足自己的情感需要;走出強迫性重複的陷阱,看見並回應孩子的真實需求;幫助孩子建立足夠的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讓他相信“我是好的,我是值得被愛的”大膽地去創造自己的人生,成為自己真正渴望和欣賞的樣子。
《因為我是女性》,活出自己就是對孩子最好的祝福,也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願你終究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