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東北通史》金毓黻著於1941年成書,是中國近代系統研究東北歷史的重要著作。目前該書已經絕版於市,本人有幸得之便開始研讀。基於年代原因,本人在研讀該書時能明顯發現作者有著非常強烈的愛國情結、民族氣節與民族大義,對當時以捏造與歪曲歷史事實企圖把東北歷史與中華民族歷史割裂的覬覦者與入侵者,透過嚴謹的學術研究觀點給予一一駁斥。這也是在研讀該書的過程中除欣賞作者的學術造詣外發現的最精彩之處,認識到一個文人是如何報國的具體表現,即傳達正確的歷史觀,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大團結。
作者簡介:
金毓[yù]黻[fú](1887年7月19日-1962年8月3日)原名毓璽,一名玉甫,字謹庵(又字靜庵),別號千華山民,室號靜晤, 遼寧遼陽燈塔市後八家子村人,漢軍正紅旗人,中國近現代著名歷史學家。
早年接受傳統中國儒家教育,後考入北大師從黃侃(對,就是《覺醒年代》裡面那位國學大師),畢業後返回東北擔任三省各種教育及政府機關職務。
“九一八”後被日本人軟禁被脅迫出任偽政權職務,均被金毓黻一一拒絕並乘機逃亡,後經蔡元培、傅斯年、翁文灝介紹,受聘為行政院參議、教育部特約編輯、中央大學教授。
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央大學和東北大學分別遷校四川沙坪壩與三臺,金毓黻在兩校均有職務。11月辭職赴重慶。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春,任中央大學史學系教授兼歷史系主任(時中央大學已遷重慶)。11月始撰宋、遼、金史講疏。 這一期間金毓黻在兩校分別講授中國史學史和東北史的課程,形成了《中國史學史》《東北通史》兩部代表性著作。
一、總論內容
總論部分主要是闡述作者對《東北通史》的研究方向與研究原因,類似現在論文的開題報告。分為五個部分:1、東北之涵義及其異名;2、東北史與地方誌;3、東北史與民族;4、東北史與地理;5、東北史之範圍與分期;我們逐一述說。
1.1東北之涵義及其異名
該篇章主要透過文獻資料考證了東北這一概念的由來,以及歷史上各個時期東北地區各種稱謂與別稱,以及駁斥與揭示從晚清開始外國列強利用“滿洲”一詞企圖分裂的中國的狼子野心。
對於東北一詞,就是位於中國東北部的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現已合併)四省的簡稱,其表達非常明確,毋庸置疑,雖然經過數千年的朝代更替,但東北地區自古就是中國的版圖不可分割。
至於考究東北不同時期的稱謂及其領土主權的文獻,從古至今有非常多的史料可以作證。
1.1.1根據方位定義
➀《周禮》“東北曰幽州,其鎮山曰醫巫閭[lǘ]。”“醫巫閭在遼東”,“醫巫閭在遼東,目驗知之。漢光武十三年,以遼東屬青州,二十四年還屬幽州。”醫巫閭位於目前遼寧境內,所謂鎮山一般位於區域之中,可以認為當時東北的領土範圍是圍繞醫巫閭山的範圍;
➁《爾雅》“東方之美者,有醫巫閭之珣[xún]玗[yú]琪焉”,“醫巫閭,山名,今在遼東。珣玗琪,玉屬。”大概就是醫巫閭美得像玉一樣的意思。
➂《山海經》“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今肅慎國,去遼東三千餘里。”東北海我認為就是指渤海,大荒之中可能是指遼瀋平原,但也可能是大方位的松遼平原,有山名曰不鹹應該就是指長白山脈,由此判斷肅慎氏之國在現在瀋陽、長春、哈爾濱附近的位置都有可能,如果按照“去遼東三千餘里”的說法可能就是哈爾濱附近也說不定。
➃《淮南子》“東北薄州曰隱土”(九州之一)“薄猶平也。氣所隱藏故曰隱土也。”又有“自東南至東北方,有大人國,君子國。”“東南壚土,故大人也。東方木德仁,故有君子之國。其人衣冠帶劍食獸使二文虎也。”關於薄州,有說法是渤海之尾,隱土之北。渤海之尾可能有幾個起點營口、大連、丹東,隱土之北有可能就是泛指松遼平原?我不確定。不過壚土就是指黑土,毫無疑問就是指東北平原範圍了,至於大人國君子國就不這裡討論了。
➄《全唐詩》高適燕歌行“漢家煙塵在東北。”按序雲“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詩又曰:“樅金伐鼓下榆關,旌[jīng]旆[pèi]逶迤[yǐ]碣石間。”皆指當時遼東遼西之間的土地。高適說得很明白,我不用解釋。
1.1.2根據區域定義
➀《遼史.兵衛志》“北府凡二十八部。東北路招討司。東北路統軍司。東北路女直(真)兵馬司。”
《遼史.營衛志》“突呂不室韋部,屬東北路統軍司,戍泰州東北。圖魯部節度使,屬東北路統軍司。河西部,屬東北路統軍司。伯斯鼻骨德部,屬東北路統軍司,戍境內,居境外。達馬鼻骨德部,屬東北路統軍司。五國部,剖阿里國,貧奴裡國,奧裡米國,越裡篤國,越裡吉國。聖宗時來附,命居本土,以鎮東北境,屬黃龍府(今吉林省農安縣)都部署司。”
《遼史.地理志》“泰州昌德軍,屬東北統軍司。長春州韶陽軍,屬東北統軍司。寧江州混同軍,屬東北統軍司。”
《遼史.百官志》“東北路都統軍使司,有掌法官,道宗大安六年置。黃龍府兵馬都部署司。黃龍府鐵驪軍祥穩司。鹹州兵馬祥穩司。以上長春路諸司,控制東北諸國。東北路兵馬司祥穩司,亦曰東北面祥穩司。東北路監軍馬司,有東北路監馬使,有管押東北路軍馬事官。東北路女直(真)祥穩司。北女直(真)兵馬司,在東京遼州置。以上東北路諸司。”又“北面行軍官,東北面行軍都統所。”
➁《契丹國志》(二十二)控制諸國:“長春路鎮撫女真室韋,置黃龍府兵馬都部署,鹹州兵馬詳穩司,東北路軍統司。”
(二十七)女真國:“又於長春路置東北統軍司,黃龍府兵馬都部署司,鹹州設祥穩司,分隸之。”
➂《金史.地理志》“泰州昌德軍,縣一,堡十九,長春,邊堡,大定二十一年三月,世宗以東北路招討司十九堡,在泰州之境及林潢路舊設二十四堡障,參差不齊,譴大理司直蒲察張家奴等往視其處置。於是東北自達裡帶石堡子至鶴五河地,分臨潢路。自鶴五河堡子,皆取直列置堡戍。評事移刺敏言,東北及臨潢所置,土瘠樵絕,當令所徙之民,姑逐水曹以居,上以年飢權寢,姑開濠為備令。”
《金史.百官志》“招討司三處,東北路,使一員,正三品,副招討使二員,從四品,招懷降服,征討攜貳。”
《金史.兵志》“東北路乣[jiǔ]軍,曰德呼勒部,曰唐古部,二部五乣戶五千五百八十五。”乣意思是中國遼、金、元時期對北方諸部族人的統稱,跟形容日本人為倭,西北小數民族為戎差不多意思。
➃《大金國志》(三十八),京府都鎮防禦州軍等級:“招討司,東北路泰州置司。”
上述是以上是有關遼國至金國時期,在東北地區的軍事機構及其軍事力量部署情況,有一點可以發現,契丹人也好女真人也好,政府機構的設定和史書的編纂均使用漢語文書表達,可見其實在當時漢族文化在東北地區以及對當地部族影響力已經根深蒂固。
1.1.3根據方位兼區域定義
➀《大元一統志》:“開元路,南鎮長白山,北浸鯨川之海,三京故國,五國舊城,亦東北一都會也。”開元路是元朝的一個政區,涵蓋現東三省及朝鮮半島與西伯利亞部分。
➁《遼東志》序:“遼東乃東北之雄藩,是國家之重鎮。”
《遼東志》(一):“舜分冀東北為幽州(漢時幽州沿環渤海自西往東涵蓋朝鮮半島半數地區),即今廣寧(約今遼寧省北鎮市)以西之地。青州東北為營州,即今廣寧以東之地。”
➂《全遼志》(一):“大寧左控朝鮮,而右引燕薊,前襟溟渤,而後負沙漠,蓋東北一都會也。”大寧大概是東三省中部位置,戰略重鎮。
➃何秋濤(1824年-1862年)清代地理學家《艮[gèn]維窩集考》:“東北方曰艮維,吉林黑龍江二省,實居艮維之地。”艮維一詞指東北方,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➄曹廷傑(1850年—1926年)地理學者《東北邊防輯要》:“朔方備乘幹中俄交界考據詳明,顧其時俄人乘隙窺我東北,尚有康熙二十八年尼布楚城定議界碑,故其書於東北邊界,凡中俄分屬山川,不憚詳述。”
1.1.4小結
作者認為上述所謂方位和區域的區別在於,方位之稱,源於辨方正位之義。區域之設,更為建官施政為準。我自個理解是,兩者區別在於方位一說是以中原地區為中心對東北地區的描述,區域則是東北地區對本土的自我描述,兩者同意僅是描述角度不同,更作證了自古以來東北地區便是中國固有領土,所以中國之所以叫中國,正是因為自古便有了東南西北的領土。
1.2東北異名考究
1.2.1遼東一稱的由來
➀《史記.匈奴傳》“燕自造陽(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至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置上谷漁陽(今北京密雲一帶)右北平(治今內蒙古寧城縣)遼西(治今遼寧義縣西)遼東郡(今遼陽市),以距胡。”
➁《史記.蘇秦傳》“秦說燕文侯曰,燕東有朝鮮遼東。”
➂《三國魏志公孫度傳》:“太祖表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度曰,我王遼東,何永寧也。”
➃《明實錄》:“洪武八年十月,改定遼都衛為遼東都指揮司,隸大都督府。”
➄《讀史方輿紀要》:“遼東都指揮司,東至鴨綠江,南至旅順海口,西至山海關,北至大寧廢衛,東北至建州衛。”
➅《遼東志》:“遼遠也,以其遠在九州之東,故名遼東。又謙遼西也。”
➆《吉林通志》:“漢遼東郡,全有今奉天一省之地。”
1.2.2遼海一稱由來
➀《晉書戴記》(前秦):“郭慶窮追慕容評至遼海。”
➁《魏書庫莫奚傳》:“乃開遼海,置戍和龍。”
➂《北史突厥傳》:“其地東至遼海以西,至西海萬里。”
➃《唐書薛仁貴傳》:“仁貴威震遼海。”
➄《路振乘軺[yáo]錄》(皇宋類苑七十九引):“遼海即遼東也,樂浪(朝鮮中部和南部區域)玄菟(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之地皆隸焉。”
➅《遼東志》:“艾河(輝發河)源出那丹府(今吉林樺甸市西南蘇密城),西流與土河(內蒙古老哈河舊稱)會,別名遼海。遼海源接艾河,西流入梁房海口。”
➆《明史地理志》:“三萬衛西有大清河,東有小清河,流合焉,下流入於遼河,東北有艾河,流合焉,謂之遼海。”
1.2.3安東一稱由來
➀《舊唐書地理志》:“安東都護府,總章元年,分高麗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城以統之。上元三年移安東府於遼東郡故城置。儀鳳二年又移置於新城,開元二年移於平州。天寶二年移於遼西故郡城置,置德後廢。”
➁《資治通鑑》(二百一):“儀鳳元年二月,徙安東都護府於遼東故城。”
➂《舊唐書高宗紀》:“儀鳳元年二月,高藏授遼東都督,遣歸安東府,仍移安東都護府於新城以統之。
➃《舊唐書狄仁傑傳》:“請捐四鎮罷安東。”
➄《舊唐書許紹傳》:“賊將圍安東,安東都護裴元珪在城下。”
➅《舊唐書契丹傳》:“過折一子刺乾,奔安東,得免。”(開元二十三年)
1.2.4盛京一稱由來
➀《大清一統志(盛京統部)》:“太祖天命十年,自東京遷瀋陽,定都於此。太宗天聰八年,尊為盛京,宮闕始備。始祖定鼎京師,以盛京為留都。”
➁《清實錄》:“天聰八年四月,上諭瀋陽城曰天眷盛京。”
1.2.5東三省一稱由來
➀《清實錄》:“光緒三十三年三月,諭內閣,盛京將軍著改為東三省總督,兼管三省將軍事務,隨時分駐三省行臺。奉天吉林黑龍江各設巡撫一缺,以資治理。”
光緒二十九年,中俄兩國訂立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最初稱為東省,即為三省總名。其後六年中俄收交東三省條約成立,東三省一詞開始出現在官文書。雖未正式設省,但東三省一稱便開始一直沿用。直至光緒三十三年,正式設省。
1.3文獻歸納,明晰關係
綜合上述文獻考證,作者認為:
其一,遼東的稱謂溯源甚遠,是一個涵蓋目前東三省及其周邊地區的廣義地理統稱。
其二,遼海的稱謂自唐開始出現使用,但該名稱考古溯源也久遠,而且加上各時期的歷史文獻解讀均不同,不能完全具象描述東北的領土範圍,也是一個廣義的地理統稱。
其三,安東都護府最初設立於朝鮮平壤,管轄東三省及其朝鮮半島地區,雖後都護府經多次遷移,但安東一稱在唐朝幾乎沒改變過。
其四,盛京一稱發祥於清,本來僅限於瀋陽一地或遼寧一省。後編纂《盛京通志》的作者用盛京一詞涵蓋了東北全境,以至於後人相繼用之。如今盛京一詞已荒廢,不用過多討論。
其五,東三省一稱,為往日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統稱,而今包含熱河統稱東四省最為準確(時代原因,作者起書於1938年成書於1941年,目前已經沒熱河省)所以後面還是稱作東北三省,並強調關東一詞不能亂用容易引起歧義。
但這都不是重點,作者認為上述五種對東北地區的均有歷史考證,所以國人根據自己的習慣怎麼用都無所謂。
作者要強調的是,用“滿洲”來表示東北地區是沒歷史依據且沒任何意義的。“滿洲”一詞考證有兩處來源,其一是藏傳佛教佛號曼珠的諧音,其二是女真酋長的尊稱滿住的諧音。兩者本意均是清朝皇帝身份的象徵,與地區、地域、民族、國號、國家的意義無關,但卻被有心之人利用,企圖假借別名把東三省從中國割裂出去。
考究歷史文獻,清太祖建國,號後金,崇德改元為大清,從未提及使用“滿洲”一詞。滿洲代替東北三省作為地方稱謂的起始源於南滿洲鐵路。
光緒二十四年,中俄簽訂鐵路合同第一款,南滿洲不過是鐵路之名。後光緒三十一年日俄戰爭結束,俄長春至大連旅順一帶的軍事控制範圍被日本佔領。而日本則開始有意用最初為鐵路之名的“滿洲”來定義東北全境。
後至民國,“滿洲”一詞竟仍被政府用於公文之中,政府與國人卻不以為然,結果後來不僅日本人,就連西方諸國亦用“滿洲”取代東北三省的正稱,實在荒謬至極,必須驚醒與極力排斥。
1.4定義東北一稱的五層理由
一、自古自中馭外,分為八方,東北者,中國八方之一方位也。
二、舜設十二州,禹設九州,劃分各州方位,位於東北的稱幽州。
三、遼金兩代,於泰州一帶設定的所有軍政機構名稱前均有東北一詞,表明該政區屬於中國東北部政區。
四、近代人稱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四省合成東北四省(現稱東三省),合乎邏輯,無需討論。
五、因東北地區為中國一部,必須知其名稱由來,以及用詞得當,至於毫無根據的異稱應當摒棄勿用,以正東北之名。
東北之涵義及其異名解讀結束。
(待續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