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是中國膾炙人口的愛國主義體材,忠君報國,英勇殺敵,滿門忠烈。從金刀楊令刀到楊文廣,說明愛國不分老幼。從楊宗保到穆桂英說明愛國不分男女,從佘太君到燒水丫環楊排風,說明愛國不分貴濺。七郎八虎戰幽州,血染金沙灘,大破天門戰…一幅幅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畫卷展現在世人面前。
然而現代現代專家普遍認為:真正歷史的楊家將只有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三代。六郎楊延昭是老大,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不是孫子。其他的人都是演義的,演義是文雅用語,通俗地說是說書賣唱人瞎扯的。我對這些問題有以下疑問。
第一個問題,楊延昭到底是老大還是就是排行老六的楊六郎呢?
楊延昭(958年一1o14)幷州太原人(今山西太原)。
專家認為:由於楊延昭勇冠三軍,文韜武略,無所不精,鎮守邊關,遼軍不能犯我半寸河山。因此遼國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第六顆主鎮幽燕北方,是他們的剋星。因此認定楊延昭是天上的六郎星宿下凡,故稱為楊六郎,由此我們可以推出,[楊六郎]是遼人給楊延昭命名的,通俗地說,就是遼軍給楊延昭起的外號。在遼軍盛傳到宋軍,再留傳後世的,那麼問題來了。
(一)北斗七星是我們中原星象學家命名的,遼文化發展史遠遠沒有中原文化源遠流長,怎麼那麼巧合哪?請問英國人有沒有北斗七星的概念呢?
(二)遼國當時有他們自已的契丹語,我不懂契丹話。如果按現在英國、美國來說,六應該是six。音澤過來,[六郎]應是誰可思郎。六郎這個名字怎麼又來個出口轉內銷呢?
(三)如果[六郎]是遼人命名的外號,請問友友們你身邊人的外號有幾個好聽的?肉墩,飯桶等等都是根據人的生理特徵或性格起的外號,沒有一個好聽的。
以文學作品為例,反面人物或敵軍的外號也沒好聽的,座山雕,周扒皮,胡漢三,刁得一,獨眼龍,老鱉一,說明六郎在契丹語中是非常難聽,甚至罵人的話。
那是六郎怎麼會在宋軍中流傳給自已的最高軍事長官罵人的呢?
大家都知道,在國民黨軍隊裡有一位草包將軍劉峙。但草包將軍劉峙是偉大領袖毛主席和一代戰神粟裕將軍給他命名的。杜聿明將軍見到劉峙還恭恭敬敬地張口一個老師,敞口一個老師。在國民黨內部哪個不要命的混蛋敢在軍事防務會議上敢說,你個草包指揮不正確,我拒絕執行。由此可見,劉峙的草包將軍在國民黨內部不是誰想喊誰就能喊的
楊延昭是有智有勇治軍有方的抗遼名將,他計程車兵怎麼會侮辱值得敬仰的宗拜偶像呢?後世歌領他的同時,怎麼會又去侮辱他呢?
因此我認為,說[六郎]是遼軍命名的,根本不成立,是專家沒事瞎杜撰的
第二個問題是:楊文廣(999一1O74)楊延昭(957一1O74)相差42歲。有的版本這樣解釋的,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由於軍務繁忙,得子較晚,小說藝術家們為了故事銜接,加了一個楊宗保,把楊文廣改為孫子,這個解釋,我不能認同。
(一)楊延昭是名門之後,將名虎子。不算前朝的幾代,就是從楊業算起,也是名符其實的官二代,高富帥。有姑娘的人家擠扁頭地想高攀。在早婚早育,娃娃親,指腹為婚之風盛行的封建社會里,不可能討不到老婆,並且早早地結婚生子了。
(二)歷史上的楊延昭早早隨父參加戰鬥,確確實實指揮了鐵遂城,羊山之伏等等非常藝術戰役,但都是在邊關的防禦戰,是在幾十年的軍旅生活中完成的,不是天天打仗。象他那個級別,妻子是可以隨夫從軍的,42歲才生有楊文廣,說明楊延昭和妻子生理指示一切正常,怎麼能用一句軍務繁忙搪塞過去呢?同一朝代的岳飛,打仗頻率應該比楊延昭大一些,生活各種條件也遠不及楊延昭,但是,岳飛三十九歲就能生五男二女。所以說軍務繁忙不能搪塞過的,
(三)現在三十多歲的大齡青年都被父母逼婚,在那個早婚早育多子多福的年代,42歲大多都當爺了,楊延昭才得子,不早把佘太君急瘋了。楊延昭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封建王朝的忠實維護者,他一定也受封建禮制的約束,遲遲沒有繼香火的,楊延昭同樣會很著急的。
(四) 儘管楊延昭和楊文廣相差四十二歲,但是楊延昭指揮的戰役也不是向寫日記那樣一個接著一個的,中間有的相隔時問較長。楊文廣活到七十五歲,然而在舞臺藝術上是白袍小將的代表。小說藝術家們把楊延昭的故事向後延伸一下,把楊文廣的故事向前提一下,再加些故事情節,不就銜接上來了嗎?楊文廣的故事再往後寫一下不好嗎?為什麼一定把楊文廣定格為白袍小將呢?不顧歷史事實,中間加一會楊宗保,讓楊文廣兒子變成孫子。難道不怕楊家後人抗議嗎?
因此,用軍務繁忙來解釋楊延昭得子較晚是欠妥的。
第三個問題,楊家將真的只有三代保大宋嗎?
1043年陝西南部張海率饑民起義,楊文廣以班行討賊,時年44歲
1O52參與平定儂智高任廣西鈴轄(即廣西臨時戰區統兵官),時年53歲
(1065一1067)抗擊西夏,任成州團練使
107O,宋遼再起爭端,任定州路副總管,
1o74年,獻攻取幽燕陣圖,沒有實現佔領幽燕大地的願望,病逝享年75歲,官拜步軍都虞侯
楊文廣戎馬一生,在軍中盡職盡責。按照古代早婚早育的原則,楊文廣病逝時,楊文廣長子時年應在5o多歲,不到6o,長孫應在四十歲上下,長曾孩也應在二十多歲。
長曾孫是不是和楊文廣一樣萌祖恩受封官,不知道。得到沒有上輩子的提攜,還不知道。但是長子長孫都隨楊文廣南征北戰了幾十年,鞍前馬後地為國效力。四十來歲,五六十歲是不是也應有個一官半職。
或許由於宋王朝不抵抗政策,或許由於遼夏國力日漸衰落,甚至說他們的能有限,他們沒有向他們的先人一樣創造出輝煌的業績。但是他們忠君愛國,默默守護著祖國的大門,為了宋王朝的國泰民安奉獻出了自已的一切。我們歌頌英雄事蹟的同時,也應對默默守在邊疆的將士們致敬。
<<宋史》是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撰寫的,與當時相距近三百年,時代久遠,資料不詳,我們不能一句宋史上沒有記載,而隨意武斷抹殺。因此說,保大宋的楊家將到底幾代,需要進一步探討。
歡迎大家,批評指正,進行討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