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產仙猴道行隆,離山駕筏趁天風。
飄洋過海尋仙道,立志潛心建大功。
有分有緣休俗願,無憂無慮會元龍。
料應必遇知音者,說破源流萬法通。
為什麼去求學
原文是這樣記敘的:美猴王享樂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載。一日,與群猴喜宴之間,忽然憂惱,墮下淚來。眾猴慌忙羅拜道:“大王何為煩惱?”猴王道:“我雖在歡喜之時,卻有一點兒遠慮,故此煩惱。”眾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歡會,在仙山福地,古洞神州,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間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無量之福,為何遠慮而憂也?”猴王道:“今日雖不歸人王法律,不懼禽獸威服,將來年老血衰,暗中有閻王老子管著,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內?”眾猴聞此言,一個個掩面悲啼,俱以無常為慮。只見那班部中,忽跳出一個通背猿猴,厲聲高叫道:“大王若是這般遠慮,真所謂道心開發也!如今五蟲之內,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閻王老子所管。”猴王道:“你知那三等人?”猿猴道:“乃是佛與仙與神聖三者,躲過輪迴,不生不滅,與天地山川齊壽。”猴王道:“此三者居於何所?”猿猴道:“他只在閻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內。”猴王聞之,滿心歡喜,道:“我明日就辭汝等下山,雲遊海角,遠涉天涯,務必訪此三者,學一個不老長生,常躲過閻君之難。
悟空外出求學的目的很明確:求長生,不墜輪迴。
我們再來看看佛陀的故事:
佛陀出家前也是一個凡人,還是個有繼承王位的太子,他還娶妻生子,娶了舅舅的女兒也就是表妹,他有三個兒子,按說他享受著王族的富貴和至上的權利,還有眾多後宮美人環繞身畔,為何他會出家呢?世間總有著不寄予人間富貴繁花的滿足,佛陀不是僅以享受人間的繁華為滿足的人,雖然貴為太子,並且已經結婚,但在精神上依舊非常的空虛,所以想到郊外去看看民間的風情。根據佛典的傳說,他一連出城郊遊了四次,這四次郊遊的經歷,便改變了他的生活,也決定了他之出家成道的前程。他帶著隨從,駕著馬車,第一次出遊之際,在市區見到了一個白髮躬腰、風燭殘年的老人;第二次在路旁見到了一個痛苦呻吟的病人;第三次遇到了一個送喪的行列。這使他覺悟到,不論何人,出生之後,必然會漸漸地衰老,誰也不能免除病痛,最後的結果,便是死亡的來臨!死了之後,又將出生、衰老、病痛和死亡;像這樣的人生,如不設法求得徹底的解脫,實在太可憐、太悲哀了。同時,當他童年時代,曾經隨同父王去農村舉行春耕祭典之時,見到農夫犁田之際,從土中翻起了蟲蟻,立即被蛙類爭食一空,轉眼間,蛙被花蛇所吞,花蛇又給由天上凌空而下的巨鷹所吞,像這樣弱肉強食的眾生相,在他看來,不禁要怵目驚心了!他為了求得最後的答案,所以第四次再度郊遊,這一回使他遇到了一位神態安詳的出家沙門,終於使他領悟到他所應走的是什麼路了!唯有及時出家,一心修行,徹悟了宇宙的真理,才能知道以何方法,來解脫眾生的生、老、病、死的輪迴不息的四大苦患。
對比佛陀和悟空的一些經歷很像吧,都想要解脫生、老、病、死的輪迴,只不過悟空目前是為了自己。佛陀是為了眾生。
悟空紮了個木筏,到了南贍部洲也就是咱們這,在市塵中呆了八九年,學人禮,學人話。朝餐夜宿,到處去打聽成佛之道,然而見到。世人都是為名為利之徒。書上有了這樣的描述:
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
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勞碌,何怕閻君就取勾?
繼子蔭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
各位看過留眼,這和現在的一些社會現象像不像,我讀到此變有所疑問,到底是吳老厲害呢,還是自古以來都這樣。
悟空覺得咱們這沒啥意思,學不到真東西,於是又漂洋過海到了西牛賀洲,孫悟空幾經週轉,來到了靈臺方寸山,這時候他並不知道這山上到底有沒有神仙,只是和往常一樣在樹林裡打醬油。忽聽得一人高唱:“觀棋柯爛 ,伐木丁丁 ,雲邊谷口徐行 ,賣薪沽酒狂笑自陶情 ,蒼徑秋高 ,對月枕松根,一覺天明 ,一覺天明 。”孫悟空天生聰穎,一下子就察覺出來這人不是一般之人。順著歌聲找了過去,原來是一樵夫,見面就道:“神仙,弟子有禮了。”
樵夫回禮,謙虛的說:“當不起,當不起,濁漢我衣食不全,怎當神仙二字。”
孫悟空又說:“你若不是神仙,怎說出神仙的話來。”
樵夫道:“我哪有說神仙的話啊。”
孫悟空道:“我剛才在樹林子裡面聽你說了一些話,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若不是神仙,怎麼說出這樣的話。”
這時候樵夫才說出實情:“實不瞞你說,這詞名叫滿庭芳,真的是一個神仙給我教的。那神仙與我是鄰居,他見我經常煩勞,就教了我幾句,說是經常念就沒有煩勞,方才我隨便念念,不料被你聽到。”
孫悟空又道:“那神仙在哪呢?”
樵夫道:“此山叫做靈臺方寸山,山上有一斜月三星洞,洞內有一神仙,叫須菩提祖師。”
疑團有二:這個樵夫指路人是誰?為啥還和須菩提做鄰居?
筆者的回答是:樵夫是須菩提的門人弟子,被祖師安排來接引悟空。
理由有三點:其一,須菩提在悟空即將到來的時候對童兒說‘外面有個修行的來了,可去接待接待。’其二,悟空曾回答須菩提“弟子本來懵懂,不知多少時節,只記得灶下無火,常去山後打柴,見一山好桃樹,我在那裡吃了七次飽桃矣。”這說明做須菩提的弟子都需要砍柴磨鍊心性。
解答了這個疑問,悟空終於到了“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這是個什麼地方?大家會說,這當然是學習的的地方,這不廢話嘛,那為什麼叫這個洞名呢?
咱們查百度,靈臺指心靈,方寸也指心靈,方寸大亂是那裡亂,心亂,對吧。而“斜月三星”呢。咱們仔細看這個“心”字是不是斜月,有沒有三心!?所以說“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就是指咱們的心靈,悟空的求學之路就是修心之旅。這一篇就到這,其中還有很多內容,咱們後續一一補充。
下一篇:咱們講“學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