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國民政府從大陸敗退臺灣後,一直賊心不死妄圖反攻。尤其在朝鮮戰爭爆發和大陸遭遇困難時期,國民黨集團都曾經認為是上天給予他們的機會。
而到了1965年大陸已經擁有核武器的情況下,蔣介石集團卻仍然希望能最後賭一把。結果在當年的8月6號遭遇了可恥的海戰失敗,搭上了兩艘戰艦和近兩百人[1] 。
“八·六”海戰是兩岸最大規模的海上衝突,幾乎徹底粉碎了臺灣國民黨集團的反攻美夢。
此戰打出了我軍的軍威,也讓美國看到了蔣介石集團真的是爛泥扶不上牆,堅定了其重新在兩岸間做選擇的決心。
那麼這場海戰是如何發生的,我們又能從中得到多少啟示?
1965年最後的機會,蔣介石強令開啟“海嘯一號”
自從1949年國民黨集團敗退臺灣之後,反攻大陸就成了蔣介石畢生的追求。好多人都聽過這麼個口號,“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
不但頻繁派海軍艦艇襲擾我東南沿海,破壞人民正常生產;還屢屢派遣特務搞破壞,或者刺探情報。在朝鮮戰爭爆發我軍主力北上朝鮮半島的那段時間,國民黨集團的反攻行為尤其猖獗。
但1953年在東山島戰役遭遇了我軍的當頭一棒,損失慘重。接著1954年11月臺主力艦“太平號”後被人民海軍擊沉,其氣焰才有所收斂[2] 。1955年我軍解放一江山島之後,國共兩軍爭奪島嶼的戰爭告一段落。
但到了上世紀50年代末由於中蘇關係惡化外加自然災害,使新中國一時間內外交困;國民黨集團一時彈冠相慶。於是1961年4月1日,在蔣介石密令下臺軍在臺北縣三峽山區設立“國光作業室”,“反攻”計劃從此更名為“國光行動”。
儘管之後所有行動連連敗北,蔣介石還是堅持繼續派遣特務;希望能夠收集情報,為大舉反攻福建做準備。雖然許多特務一上岸就被我解放軍和民兵抓獲,但國民黨海軍卻沒有吃過大虧。
1964年10月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的訊息傳出,讓臺灣島內一片愁雲慘淡。蔣介石非常清楚一旦大陸擁有核武器,反攻就徹底成了黃粱一夢。
但是為了能夠提振已經頹廢下去的軍心士氣,蔣介石又提出一個理論:1965年將是他們最後的機會,因為現在大陸的核武器還不具備實戰能力。
1965年1月,蔣介石任命蔣經國為“國防部長”全權負責軍事行動。
5月1日國民黨“東江”號戰艦在福建東瀛島附近與人民海軍交戰,“東江”號僥倖逃過一劫。可國民黨海軍卻大肆宣揚“勝利”,同時也因此低估瞭解放軍的海戰能力。
5月14日在大陸成功地進行了第二次核試驗後,蔣經國訪美尋求盟友的支援。面對美方的含糊其辭,蔣介石決心單幹。
6月17日蔣介石召集會議,正式宣佈將在8月出動20個師發動反攻。
為此需要先派軍艦運特務去東山島,試圖破壞雷達站並收集情報。因作為“國光行動”的先導,該行動被命名為“海嘯一號”。
實際上這個時候臺灣海軍很多人明白這隻能是白白送死,無奈蔣介石的命令不得不執行。
派系混亂的海軍,充滿失敗的先兆
本來這次所謂的滲透行動是沒有什麼風險的。臺灣將派出一大一小兩艘軍艦利用夜色靠近大陸海岸,然後放出特工隊員乘坐小艇執行任務;戰艦之後就可以返航,在天亮之前脫離解放軍空軍的作戰範圍。
但是這次的“海嘯一號”,從一開始就各種狀況不斷。首先按照以往的慣例,臺灣應該派出“太”字號(1500噸級戰艦)為旗艦,和另一艘小型戰艦執行任務。
可這時正在馬祖沿海執行正常巡邏任務的“太康”艦底擦到了海底的沙堤受損,美軍顧問團認為其需要修理才能出海。時間緊迫不得不臨時換上了1000噸級的“劍門”號巡邏艦(原屬美軍“巨嘴鳥”級掃雷艦)代替“太康”號。
可“劍門”號是剛剛從美國接收的“新船”,當年4月才剛剛加入臺海軍;艦員的訓練水平,對戰艦的熟悉情況都很成問題。
更荒唐的是負責此次海軍行動的臺海軍巡防第2艦隊司令胡嘉恆,為照顧自己的小舅子“章江”號艦長李準,強行用“章江”號代替了剛剛修好的“東江”號。
眾所周知國民黨軍隊高層不但腐敗,而且內鬥嚴重。我們通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都是國民黨陸軍種種荒唐行為,可國民黨海軍也是一樣的德行。
當時的臺灣海軍“總司令”劉廣凱才剛剛走馬上任5個多月,因是東北籍將領就一直處在受排擠狀態。
前任“總司令”,改任“副參謀總長”的黎玉璽,是中央海軍出身,電雷學校一期畢業。在他看來“海嘯一號”正是排擠掉劉廣凱,培植自己勢力的大好時機。
趁著劉廣凱去臺南高雄的左營海軍參謀大學,主持臺灣陸海空三軍幹部參與的兵棋推演的“大好時機”;黎玉璽繞開劉廣凱,直接讓同屬電雷系的“副總司令”馮啟聰,負責制訂行動計劃併成立督導組,上報給蔣氏父子。
黎玉璽的小算盤不可能瞞過所有人,劉廣凱有所察覺卻不能脫身。直到8月4日中午兵棋推演結束後,劉廣凱才回到臺北“海軍總司令部”;但此時馮啟聰提前開溜,帶著“海嘯一號”督導組進駐左營。
撲了個空的劉廣凱無奈之下,只得先審閱督導組留下的“海嘯一號計劃”的副本。他發現這次行動需要戰艦繼續巡遊以接特務回來,且沒有安排任何接應兵力。
劉廣凱大喊不妙,但兩艦已於8月5日凌晨6時自左營出發。他立即命令作戰助理參謀長許承功少將,要求其立即返回左營,等候命令。
可許承功告知劉廣凱,現在做什麼都已經來不及了;因為依照上峰的指令,兩艦務必於8月6日凌晨到達目標區。劉廣凱只能連連嘆氣,在副本上寫了一個“閱”字。
整個行動劉廣凱作為海軍司令完全不知情,既不能發表意見,也不能採取補救行動;可是最後失敗卻導致其被免職。
如此的荒唐行為,恐怕才是國民黨軍隊連戰連敗的原因。
兩艦駛向最後的歸宿,人民海軍對其張網以待
8月5日6時,胡嘉恆指揮著“劍門”和“漳江”號軍艦駛出了左營軍港,開始了“海嘯一號”。這將是他們此生最後一次出行,然而此時全艦上下都非常的放鬆。
為了迷惑解放軍的,兩艦佯裝駛向香港。但實際上他們剛出發,我方就已經掌握了其行動計劃。我軍設在廈門雷達站於當天15時12分發電,向上級報告稱“發現不明目標,可能是美國軍艦。”
臺軍的無線電監聽人員聞訊後,立即報告給了在左營基地的“督導組”。馮啟聰等判斷行動已經暴露,於是便發電給胡嘉恆通報這一情況。
但這時如果胡嘉恆決定返航的話,行動失敗的黑鍋就得由他來扛了。於是胡嘉恆繼續指揮2艘軍艦穿過海峽中線,不斷地向大陸沿海逼近。
為了狠狠打擊國民黨海軍多次對我東南沿海的騷擾,我南海艦隊汕頭水警區的早已經準備好了口袋陣。
因為從1963年起臺灣海軍專門組建了,被稱為海狼隊的海上突擊隊;出動快艇襲擊我漁船抓捕漁民,並企圖刺探傳輸情報。汕頭水警區的官兵已經多次出擊卻無戰果,都憋著一口氣。
8 月 6 日傍晚 17時45分,在長時間對敵艦進行監控和研判後,我南海艦隊終於決心出擊。由護衛艇41大隊的4艘62式護衛艇,和魚雷快艇11大隊的6艘魚雷艇組成的突擊群,在東山島海域迎戰。
汕頭水警區副司令員孔照年和參謀長王錦,分別擔任護衛艇群和魚雷艇群的指揮員。晚上21時快艇相繼啟航離港,在南澳島外海會合。
23時許,2艘敵艦已經接近大陸沿岸地區。此時從東山島到南澳島一帶海面上有大量漁船,正好掩護了我快艇行動。
到了8月6日0時,2艘敵艦按計劃轉向正北的東山島方向,隨後“劍門”艦開始減速,隨“劍門”號出海的7名特工穿上了人民解放軍的65式制服。待將美製M2橡皮艇充好氣並放入海里,這些人向東山島方向駛去。
“劍門”號繼續在兄弟嶼東南方約3.5海里的海域,“漳江”號緊隨其後,與其保持約半海里的距離。
因我軍的岸上雷達因效能有限,未能及時發現敵艦編隊轉向北上,指揮所下達接敵命令時給出了錯誤的方位;幸好雷達站最終發現敵艦準確方位,立即引導護衛艇編隊首先接敵。
“劍門”號終於在雷達上發現異常,察覺到我方快艇編隊正在迅速接近,與“漳江”號一同高速向外海駛去,企圖脫離接觸。但我快艇編隊以最大航速42節實施追擊,於凌晨1時40分咬住了敵艦編隊。
雖然我方擁有數量上的優勢,但仍然是以弱敵強;這也就是臺灣軍艦敢頻繁入侵我領海的根本原因。
但是我方也有巨大的優勢,那就是小艇機動靈活,在黑夜裡隱蔽性更好。另外人民海軍裝備的護衛艇武器只有小口徑的火炮,擊沉一艘上千噸的大艦很困難。
於是探索出了把魚雷艇和護衛艇兩型快艇搭配協同作戰;由高速護衛艇出航為魚雷艇出航接敵提供掩護和火力支援,待削弱其火力後用魚雷的強大威力取得最後的戰果。
在當時臺軍艦雷達和火炮效能也並不很好的情況下,我方擁有更好的綜合優勢。臺軍艦妄圖夜來悄悄完成滲透任務,卻萬萬沒有想到解放軍也可以利用黑夜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解放軍小艇大顯神威,“漳江”“劍門”先後折戟
我軍護衛艇冒著猛烈炮火高速衝鋒,竟令敵艦誤以為解放軍的小艇上裝滿了炸藥,要發動自殺式的攻擊。所以為躲避護衛艦的衝擊,“劍門”號向東急轉、“章江”號向西急轉。
我護衛艇編隊首先咬住了落在後面且較弱的“漳江”艦,以機關炮的密集火力猛烈掃射。“漳江”號很快就被打得招架不住,不斷爆炸起火。
在我護衛艇逼近到100米時,“漳江”號突然右滿舵企圖撞擊我軍快艇,但被我高速護衛艇靈活規避。
我4艘護衛艇緊集火“漳江”艦造成其大量進水,隨後我6艘魚雷艇分三個攻擊波投入戰鬥。我611艇也在戰鬥中連續中彈,戰鬥英雄麥賢德在頭部重傷的情況下依舊堅持在輪機崗位上。
“漳江”號在凌晨2時20分被1條魚雷擊中,最終在 3時30 沉沒在東山島東南約 25 海里。“劍門”號趁著我編隊圍攻“漳江”艦時,本已離開了戰場。但胡嘉恆在發現“漳江”號沒跟上來不敢擅自行動,只得在外海徘徊。
既然“劍門”不跑,我軍自然就可以擴大戰果。於是南海艦隊岸上指揮所在3時35分,又從汕頭水警區派出5艘魚雷快艇和1艘大型巡邏艦支援。
原先圍攻“漳江”艦的4艘護衛艇,除611艇重傷返航外,其餘3艘也在 4時10分接到命令攻擊“劍門”號。3艘護衛艇率先開始接敵,敵艦也先用76毫米主炮、再用40毫米和20毫米機關炮瘋狂射擊。
但由於天太黑再加我快艇靈活,這些炮彈都沒有命中。而我快艇編隊一直衝到距離“劍門”艦180米處才猛烈開火,僅4分鐘的時間就將敵艦打得無力還擊。
最離奇的是堆放在其駕駛臺前面的20毫米機關炮彈被打爆,胡嘉恆和駕駛臺上的11名官兵當場陣亡。 “劍門”艦艦長王韞山中校也被炸得遍體鱗傷,僥倖逃過一死。
凌晨5時20分魚雷快艇抵達戰場共發射10條魚雷並命中3條,“ 劍門”號迅速沉沒。
至此“八·六”海戰我軍完勝,我軍只有2艘護衛艇和2艘魚雷艇受傷,4名官兵犧牲、28人負傷。
臺灣不但損失了2艘戰艦,包括少將司令胡嘉恆以下170多人殞命,還有王韞山以下33人被俘。2艘敵艦上僅有10餘人被美國軍艦和商船救回,但諷刺的是那7個特務卻全身而退。
美國不支援蔣反攻,“國光計劃”徹底泡湯
8月6日凌晨當臺灣海軍發現“劍門”號發來遭到共軍艦艇圍攻的電報之後,就一直沒有訊息。這時候上下都明白,此次行動必將凶多吉少。當然國軍的傳統藝能再次發威。無論海軍方面怎麼請求 ,空軍就是不為所動。
直到天亮了才派出兩架戰鬥機去搜尋兩艘戰艦的痕跡,此時戰鬥早已結束。我方戰鬥機及時出現將對方戰鬥機驅逐,根本沒有對於我方艦艇造成任何威脅。
臺灣一次損失兩艘戰艦,是國民黨海軍遭遇前所未有的慘敗。
蔣介石大怒,把海軍司令劉廣凱免職,馮啟聰“如願以償”成功上位。但所謂8月反攻計劃自然泡湯,其他將領自然多少也被懲罰。
而更讓蔣介石感到憤怒的是,當蔣經國到美國訪問;希望美國幫助其實現從大西南反攻的計劃時,美國對其此次擅自行動表示強烈不滿。
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公開嘲諷臺軍無能,沒美軍參戰反攻大陸必敗;美國助理國務卿彭岱也表示臺灣的行動必須提前跟美國打招呼,此次行動臺灣完全是蠻幹。
蔣經國只能假意接受盟友批評,費了大量口舌也只能空手而歸。
蔣經國
事實上從金門炮戰開始,在如何對抗中國大陸問題上,美國和臺灣的差距就在一天天拉大。如果說在50年代初,美國能夠支援蔣介石反攻大陸;那麼到了60年代美國對於蔣介石的要求只是襲擾大陸,但不要把美國拖下水。
1964年大陸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之後,美國更加在大陸和臺灣之間進行搖擺。畢竟和擁有核武器的中國開戰,怎麼都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臺灣蔣介石集團的利用價值也越來越低,直到1972年被美國“拋棄”。
“八·六”海戰的勝利是我人民海軍保衛我東南沿海安全的又一次豐功偉績。馮啟聰上位後臺灣海軍意圖報復,結果當年11月14日“臨淮”艦又在烏丘以南海域被擊沉,80餘人殞命。
海戰再次慘敗讓蔣介石心灰意冷,“國光計劃”慢慢流於自我安慰。1972年7月20日“國光辦公室”被其撤銷,反攻大陸計劃徹底破產[3] 。
此戰充分證明了國民黨即使擁有所謂的海空軍優勢仍然是蜉蝣撼樹,改變不了兩岸力量的對比。在今天解放軍已經有兩艘航母,多艘萬噸級大驅的情況下,對面的臺灣海軍主力艦居然是90年代的4000噸級護衛艦。
可以說我們現代的強弱對比,完全可以稱得上天翻地覆。所以我們現在有理由相信我們的人民海軍不但有能力保護萬里海疆,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中也能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吳瑞林.記新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海戰--八六海戰.縱橫.2006年第3期
[2] 瞞天過海:解放軍擊沉國民黨第七大艦太平號.中華網
[3] 1962年蔣介石的“反攻大陸”計劃因何事無疾而終?.西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