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張景龍 整理:孫殿鑌
2021年5月26日上午,筆者來到聊城市東昌府區侯營鎮下馬張村,拜訪張景龍老人。他不僅僅是一位優秀的老黨員,還是優秀的老退伍軍人、老支書。
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筆者來到一個院子前。進去一看,院子寬敞,北屋是磚建的普通老式平房,一排東屋主體則是土坯,牆壁多處開裂。
進屋,只見一位老人站起,頭頂幾乎碰到低矮的屋頂。他顫巍巍地伸出手,筆者趕緊過去握住。他手掌寬大有力,臉龐紅潤微胖,濃眉白而長,上身外罩深灰運動衫,內穿淺灰秋衣,下著肥大黑褲,腳上一雙魚肚白網格舊運動鞋。他就是張景龍老人,伴隨著清茶,老人打開了記憶的閘門——
父親不知道我入黨
我1932年生人,屬猴,按咱農村的演算法,九十啦,身體還行,只是走路不太利索,離不了人嘍,我平時就住在這裡,孩子們輪流來侍候我。這裡是舊了點,但冬暖夏涼的,磚混土坯房,當時算是好房子呢!我在這裡住習慣啦,哪裡也不願意去。
1947年,我15歲,入黨、參軍都在這年。有一件事,說起來挺有意思的。一天晚上,我頭一回參加黨員會議,地方挺隱蔽的,進屋以後,看到俺爹也在這裡,俺爺倆很吃驚,都說:“咦,你怎麼也來啦?”旁邊的同志都笑起來了。到這時,俺爺倆才知道對方也是黨員。你看,保密工作做得多好!
俺爹負責十里八鄉的工作,事事為群眾著想,上級有任務自己首先帶頭。就是在這年徵兵時,俺爹狠狠心,把我送到了部隊上。我自己也想當兵,一是俺們村是武術之鄉,我從小練武術,喜歡當兵打仗;二則我也是黨員了,應該帶頭參軍打敗國民黨,讓老鄉們過上好日子。參軍以後,我兩三年沒給家裡寫過信,怕連累家裡人,當時敵我鬥爭形勢很複雜。
打仗是有竅門的
我一參軍,就加入了挺進大別山的劉鄧大軍。我隨著部隊開始參加戰鬥,南下六戰大別山,又往北解放南陽濮陽,往西解放鄭州,再南下四川打敗國民黨部隊,繼續南下去貴州剿匪。
你別看我打過這麼多仗,我卻沒負過傷。我從小練武,身體好,參軍前,我自己造了一套弓箭,天天練射箭。打仗有竅門,戰鬥衝鋒時,我愛單個行動,彎彎繞繞地跑,這樣不容易被敵人發現,就算被發現了,敵人不會為我一個人耗費一發炮彈。
有竅門的不僅僅是戰鬥。作戰前吃飯,有的戰友就吃不下,我不一樣,我會多吃。不吃飽怎麼打勝仗啊?有時,隨身攜帶三天的軍糧,我兩天就吃完了,再去討吃的。討了吃的,就給人家留點錢,沒錢就乾點兒活兒,這是部隊的紀律。有一次,我不僅討到吃的,而且還得到一個重要情報,劉伯承司令的指揮部得以及時轉移。
那時候,晚上站崗很危險,我卻很喜歡,經常替戰友站崗。站崗時,我很注意隱蔽,每回都能順利完成任務。
得讓群眾吃飽飯啊
1955年,當兵八年後,我回到老家。當時,我可以繼續留部隊,也可以轉業到城裡當幹部,但想到俺爹整天忙公幹,俺娘身體不好,弟弟上學,家裡就靠四個姐姐和妻子支撐,有些吃力,我就要求回老家務農。很多人不理解,上級也四五次找到我,讓我出去工作,我都推脫說自己沒文化,幹不了,不去。
1958年,我當上村大隊隊長,後又當了25年村支書。我這次沒拒絕,一是感覺做村幹部對文化要求不高;二是自己就紮根老家了,該為鄉親們服務;更重要的是俺爹對我的影響,他雖然沒文化,卻一直為鄉親們服務。
一直積極完成上級任務,盡心盡力為老百姓辦事。剛上任,我帶領群眾先幹三樣活兒:平地、修路、打井,目的就是讓村裡的田地澆水便利。那時,打井澆地完全靠人工,挖井、安裝、推水車、修河道……我帶頭幹,大年將至,我讓群眾回家,自己帶著黨員幹部繼續幹,村裡都“噼裡啪啦”放起鞭炮,我們仍在忙著修河道。
過年時,我安排會計給磨坊送去麥子,叮囑不要去掉麩子,全磨成粗糙的麵粉,這樣就能多出一些麵粉,再將多出來的麵粉,分給村民。別看麵粉粗糙,全村老老少少吃得可香哩!我自家照舊啃窩頭,誰讓咱是幹部呢!
他們都很服氣我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從村支書位置上退下來。村附近建起國營棉廠,聽說我威望高,就聘我負責警衛工作。首先,我招募人員,不只找本村的,讓附近各莊的都參加,這樣與周圍村子的好多矛盾就好解決。我管理保安人員,有原則性,也有靈活性。有一回,一個族中侄子曠工,被工作人員記下,仗著我的關係,他無理取鬧,刁難人家。我就站出來,狠狠地批評了他。
對下班時間,我靈活掌握,家遠的可早走,沒補貼;家近的若晚走,有補貼。這樣大家都沒有意見。保安多是附近村民,往往白天忙農活兒,晚上值夜班就容易犯困。睡覺不要緊,你得提前告訴我,告訴我在哪兒睡覺呢。這樣,如果有啥意外情況,我好知道去哪兒找你。
雖然我是臨時工,但年底選模範,我年年當選。
孩子們經常埋怨我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辭去棉廠工作,又成了一名徹徹底底的老農民。這時,六個女兒都早已成家,要接我和老伴兒去她們家生活。我統統拒絕,和老伴兒堅守在老家,堅持下地幹活兒,閒時和老少爺們嘮嘮嗑,挺好的,既鍛鍊了身體,心情也好。
想起過去的事兒,孩子們有時愛埋怨我,說俺爹是一根筋,跟俺爺爺一樣!嗐,當黨員當幹部不就得這樣嘛!再說,我還在部隊受教育多年呢。
人活著就要靠個人,誰有本事誰就出去工作。我的六個女兒我誰也不照顧,更別想讓我跟人打招呼。現在她姐妹六個都是農民。當農民沒什麼不好!
其實,我對孩子還是很溫和的,姐妹六個誰也沒吵過,生活上儘量疼愛她們,教育上我也重視,供了五個閨女上學,唯獨沒上學的是二閨女。當時,給她報名了,開學時她也去了,第二天她說啥也不去了,我也沒辦法。
孩子們都沒大富大貴,不過都順利長大成人,安家立業,生兒育女。她們有的在農村,有的在城裡,不只孝順我們,對公婆也好,口碑都還不錯。
頭兩年老伴去世了,我繼續住在這,天很熱、很冷時,才去城裡女兒家住上一段。只要天兒好,我就回來住,住村裡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