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發展的經濟主導下,我們的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大自然的饋贈,但是人類的存在卻給大自然帶來了無數的創傷。
高樓大廈的迭起與數量龐大的快消品背後藏著都是日益貧瘠荒蕪的土地以及失去了原有綠色保護的一座座山丘。隨著工業化程序的逐漸加速執行,高速運轉的“車輪”對於土地以及林木資源的創傷也是不可逆的。
城市中的高樓大廈
從20世紀開始,我們國家就已經發現了這個弊端,於是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理念便有“低碳出行,保護社會”“愛護植被,植樹造林”以及“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等等的教育理念。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加重,從土地荒漠化以及物種多樣性的流失當中,人類切身感受到了以破壞大自然為代價而帶來的經濟增長是不可取的。
保護環境主題宣傳圖
沙漠的形成
沙漠的形成有多種原因,其中佔主導因素的便是乾旱和風暴,而人為的對環境的傷害便是造成了乾旱,由於超出土地承載量的亂砍濫伐,使地皮裸露,這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因素。
失去樹木以及綠植的保護的土地變得脆弱無比,被風暴侵襲之後,風沙將最表層帶有營養物質的土壤吹開,裸露在表皮的便是土壤下面的岩石層。
而岩石層也會隨之慢慢沙化,這就是沙漠裡沙子的由來。但並不是所有的土地被侵襲之後都會變為沙漠,是否可能變成沙漠的另一重大因素還在於地理位置。
根據研究分析,世界上較為著名的沙漠都地處於高大山脈的背後,由於海拔較高,晝夜溫差也較大,所以山脈很容易因為晝夜溫差的影響掉下岩石碎渣。
土地荒漠化
而這些岩石碎渣又經過風化之後變成了沙漠,除了這個因素,還有一個容易沙化的區域就是大型的河流的沿岸,由於沒有植被的覆蓋,土壤的流失率變高。
這就導致河流流經的地區很容易覆蓋泥沙,比較著名例子的便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
由於流域過長,水流量又極大,黃河在流經黃土高坡一段時就會夾雜大量的泥沙。而黃土高坡的形成也源於土地荒漠化,土壤的流失與板結。
黃河夾雜著大量的泥沙流入平原地區,其夾雜的泥沙不論是留在平原的河床之上,還是流入大海之中,都會對沿途的河岸和河床造成巨大的影響。這也平原湧現大量沙質土壤的一部分原因。
黃河
沙漠對生態的影響
早在人類出現在地球上以前,地球的環境當中就有沙漠的存在,但是為什麼時至今日,人們愈發的重視土地荒漠化對於生態的影響呢?
這是因為沙漠以及荒漠對於生態的危害極其嚴重,但是土壤情況又極容易從綠洲變為沙漠,所以這也是現在的人們願意耗費大量的時間以及人力物力去轉變土壤荒漠化的現象的原因。
首先土壤荒漠化帶來的是對於物種多樣性的一個沉重的打擊,由於土壤沙化植被退化,導致該地區的食草動物以及食肉動物、微生物都喪失了生存的環境。
人們正在想方設法地改變土地荒漠化
而且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一些較為兇狠的食肉動物闖入人類居住區域也是常有的事情。其次就是土壤荒漠化對於農耕以及畜牧業的打擊。
在一些草原區域,由於物種的稀少,生態恢復能力也較為薄弱,導致了當地的畜牧業也變得難以發展起來。
部分遊牧民族為了保護當地的生態系統,避免長期的踩踏對當地的生態系統造成難以扭轉的損傷,只能選擇遊牧生活。
饒是如此的小心翼翼,也依舊避免不了對土地的損傷、對植被的破壞,草場對於畜牧業一系列行為的承載力也變得十分的薄弱。
遊牧民族為了不破壞草場選擇遊牧生活
土壤當中的營養物質的流失,導致當地也很難發展起大規模種植農作物,由於其高強度的風沙侵襲,土壤無法保留水分,使得播種的農作物很難存活下來。
這就對當地居民的生活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果想要透過人為的力量重新將土壤的肥力培養出來,將耗費很大的人力和物力。
當地的居民的生活也因此變得十分的艱難,由於風沙的侵襲,當地基建設施的建造以及保養變得尤為艱難。
風沙不僅會影響建造的進度,對於設施的後期保護以及使用壽命也有著極大的影響。並且不只是這樣,風沙還會給居民的健康帶來很沉重的威脅。
大面積的荒地
是否可以把沙漠都變成森林
沙漠對於地球生態的影響如此的嚴重,各國的人民也都在努力致力於改善環境,但是如果可以將全部的沙漠都改變為森林,這樣是否就可以減少沙漠對於地球生態的損傷了?
是否就是百利而無一害的舉措了呢?答案也是否定的,這並非是好事,恐怕人類難以承受此事的代價。我們知道森林被稱為是“地球之肺”。
這是因為森林生態系統相對於其他的生態系統是尤為穩定的,之所以穩定,是因為森林生態系統裡面的物種的多樣以及豐富性,一整個生態系統當中不同的物種承擔著不同的作用。
森林
森林生態系統當中同級別的生物較多,所以相對來說不會因為某一個物種的數量波動而影響整個環境。而森林生態系統當中豐富的植被也可以很大程度地幫助解決大氣層當中二氧化碳含量過多的現象。
隨著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溫室效應也在逐漸加著,而豐富的植被不僅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釋放出的氧氣也可以促進整個大氣層的碳-氧平衡。
根據科學家計算,如果是一棵常規生長的樹木,生長五十年之後釋放的氧氣將達到一噸之多,而且樹木的生長髮育落下來的枯枝敗葉如果可以被分解者所分解的話,同樣期限內對於土壤的益處是無法估計的。
森林
而且對於防治水土流失的方面也將起到很大的幫助。樹木的蒸騰作用,對於環境的益處也不可估計,因為蒸騰作用能很大部分的調節空氣的溼潤程度,並且對於當地的降雨量也有著很大的幫助。
那麼既然森林對於地球環境有著如此大的調節作用,又為什麼如果所有的沙漠都變成了森林,反而對地球有損傷呢?
古希臘戴爾菲神殿上有一句箴言“凡事勿過度”,放在這裡便可以很好地解釋這個問題了,植被稀少給地球帶來很大的損傷。
但是如果整個地球處處都是茂密的植被,給地球帶來的也不一定全部都是益處。而在遠古時期,地球就已經遭受過一次由於植被密集而帶來的毀滅性“災難”了。
大約在3億年前,當時的地球由於地殼的變化,和現在地球的地形完全不同。而那個時期也被後人稱為石炭紀。石炭紀時期地球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植被覆蓋率尤為突出。
重點表現在,當時植被每天產生的氧氣約為現在地球植被釋放氧氣的兩倍,可在如此高的含氧量的時期,石炭紀最後卻走向了生物的大滅絕。
由於含氧量較為高,導致當時地球的霸主變成了兩棲動物和由於氧氣濃度加重而生長出的巨型的昆蟲。沒有競爭對手,現在地球上的小小昆蟲竟然在那個時期成為了地球的霸主。
石炭期也被現在的科學家一致認為是地球歷史當中植物最繁茂的代表時期。所以石炭期也被稱為是“巨蟲時代”。據現在的科學家考究,當時地球上的蜻蜓可以長到一米多長。
體型龐大以及飛行速度快的特點,使巨型蜻蜓像一臺臺小型的殲滅機一樣,幾乎成為當時的整個熱帶雨林的頂端的存在。稱霸了整個石炭紀。
石炭紀巨型蜻蜓想象圖
並且在當時的地球上,還有一種類似蠑螈的“巨型蠑螈”,如果在當時的社會有遠古人類的存在的話,以遠古人類對於工具的創造和使用,是完全抵不過這一類巨型的“怪物”的攻擊的。
石炭紀的大毀滅源於一場大火。由於當時持續了一億年的石炭紀使大量的植被腐爛物堆積在地表層形成了煤炭,並且足量的煤炭覆蓋了整個地球,給這次大滅絕埋下了伏筆。
由於地下岩漿的湧動,高溫點燃了地面上的一小部分,在充足氧氣的助燃之下,火勢逐漸蔓延了全球,這場大火整整燃燒了三十年之久,而在這三十年之內,爬行動物由於找不到落腳處只能被燒死。
而海洋當中的生物雖然沒有直接被大火燒死,但是由於空氣溫度增加,無法孵化卵與幼蟲,哪怕有少量倖存的兩棲動物,也由於沒有食物而導致餓死。
燃燒導致的有害氣體揮發了一千年之久,在這一千年內,地球幾乎是處於寸草不生的狀態,巨型昆蟲的時代至此宣告結束。
保護環境維持平衡
雖然現在我們無從考究當時地球的狀態是怎樣的,但是根據遺留下的化石等遺蹟,也不難看出當時的地球因為充足的煤炭而導致的大滅亡。
並且在醫學研究當中我們發現,雖然充足的氧氣會使人神清氣爽,但是如果人類吸入氧氣的含量如果過於多的話會導致人們產生一種“醉氧”的現象。
研究表明如果人類突然進入到一個氧氣充足的環境當中就會出現無力,胸悶以及腹瀉等狀況,反而對人體的健康是不利的。也就是我們所俗稱的“氧中毒”。
並且過於充足的氧氣還會使人體內的氧自由基增加,氧自由基在體內是會肆意的攻擊各種人體細胞,對人體造成不可預估的損害。甚至誘發癌症的產生。
所以科學家們總結:過於多的植物會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與繁榮,造成不可預估的損傷,人類恐怕難以承受這一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