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在文化和旅遊資源都極為富集的雲南,該用怎樣的催化劑,才能調出不一樣的美,才能釋放出雲南“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深刻內涵和創新動能?長期生息在這裡的26個世居民族都有各自獨特的歌舞藝術,當音樂與旅遊相遇,會產生怎樣的魅力?流傳深遠的經典歌曲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優美動聽的詞曲之間藏著哪些寶藏美景?雲南日報報業集團、雲南網策劃推出“跟著音樂遊雲南”系列報道,帶您開啟一場樂遊七彩雲南的音樂之旅,敬請關注。
“什麼鳥兒飛起來?吉祥的鳥兒飛起來,飛到什麼地方落?飛到銀山落……”時而高亢激昂,時而婉轉悠揚,聽著騰挪跌宕於跨八度音程中的古老唱腔,仿若穿越到鳥語花香的異龍湖畔,質樸純淨的世外桃源。
海菜腔《金鳥銀鳥飛起來》
海菜腔亮相COP15開幕式。供圖
《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開幕式上,由李懷秀、李懷福姐弟領唱的這首原生態彝族海菜腔《金鳥銀鳥飛起來》,原汁原味地向嘉賓展示了雲南民族音樂的“活化石”,奏響了生態人文互通共融的幸福樂章,也贏得了世界的掌聲和關注。
“這,是震撼心靈的天籟,是代表雲南的歌聲。”跨越700多年曆史,一曲海菜腔響起,再次驚豔世人。
用耳膜,觸控原生態天籟
音域寬廣,曲調昂揚激越;優美動聽,旋律起伏連貫;婉轉悠揚,尤如異龍湖水,清澈明亮,聲浪如波……一嗓海菜腔響起,異龍湖畔彝族祖先的生活場景宛若再現。
對彝家兒女而言,音樂是記錄生活、傳遞情感的重要載體。海菜腔,俗稱“大搬槳”,是石屏縣彝族尼蘇支系的青年男女聚會時所唱的情歌。
“身邊很多小夥伴會覺得海菜腔土,但我從小就喜歡本民族的歌舞。”出生在石屏縣龍朋鎮巴窩村麻慄樹的李懷秀,天生有副好嗓子,12歲那年,她便跟著當地的民間藝人開始學習海菜腔。“當時,村裡剛有黑白電視,看著那些晚會,我有了個夢想:以後也要上電視,把海菜腔唱給更多人聽。”
機會總愛光顧心存夢想又不懈努力的人。1993年11月,李懷秀被著名作曲家田豐創辦的“雲南民族文化傳習館”錄取。期間,除了田豐這位中國音樂史上挖掘、保護、傳承“原生態”民間藝術的先驅,李懷秀還向後寶雲、施萬恆、阿家文等多位前輩認真請教。經過七八年的系統學習,她的海菜腔演唱技藝日趨成熟。
2004年1月,李懷秀跟著施萬恆參加了CCTV西部民歌電視大賽。雖是第一次參加全國比賽,他們便憑海菜腔摘得對唱組金獎。同年2月,在第11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上,李懷秀、李懷福姐弟用海菜腔引起了評委和觀眾的注意,也在中國音樂界引發了關於原生態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爭論。這時起,“海菜腔”這種原生態民歌逐漸走進公眾視野。
花腰彝女子舞龍。 婁建偉 攝
2005年,講述石屏縣哨衝鎮彝族女子舞龍隊故事的電影《花腰新娘》上映,讓世人看到了美麗的花腰彝,也讓紅河石屏一夜間蜚聲全國。這部榮獲“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影華表獎等多個獎項的電影,更讓李懷秀演唱的影片插曲《金鳥銀鳥飛起來》“飛”進了千家萬戶。
2006年,李懷秀、李懷福姐弟參加第12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以《吉祥鳥兒飛起來》奪得原生態唱法一等獎。同年,彝族海菜腔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菜腔氣韻悠長,有獨特的換氣方式。”李懷秀更是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氣息,高腔部分的拖聲,她能一口氣唱50多秒。
“如果用流行音樂來比喻的話,平時演出和比賽唱的海菜腔都只不過是片段。”李懷秀坦言,海菜腔是一種由多樂段組合成的大型聲樂套曲,完整的海菜腔由拘腔、空腔、正七腔及白話腔等部分組成,唱下來需要40分鐘左右。
“我們要向世界展示我們的祖先世代傳唱下來的海菜腔,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花腰歌舞等雲南經典文化。”多年來,從維也納金色大廳,到美國肯尼迪中心,再到澳洲悉尼歌劇院……李懷秀、李懷福和傳承人們已把海菜腔唱響50餘個國家。
2009年李懷秀和李懷福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供圖
如今,海菜腔唱進《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這不僅是李懷秀、李懷福姐弟倆的驕傲,更是對多年來堅持非遺歌舞保護與傳承工作者的巨大鼓舞。
如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海菜腔質樸純淨,卻又打動人心。在昆明,許多公交車站臺都有過這樣的廣告畫面:李懷福抱著四弦,和姐姐李懷秀開懷地笑著,搶眼的大字寫著“石屏——中國原生態歌舞之鄉”。
於彝人,“海菜腔”是自然情感的真實抒發,舞在豐收時,唱在天地間;於石屏,“海菜腔”成為藝術作品,讓天籟之音成為生命的雀躍,成為撐起旅遊業的文化產品。
如今,“海菜腔”成為了石屏縣除豆腐和狀元文化外的又一塊金字招牌,從原始的民間瑰寶發展成了文化產品,更成為石屏的文化標杆。
越千年,歌舞驚豔了時光
與海菜腔被同時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煙盒舞,則是石屏另一張靚麗的民族文化名片。
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話:“有嘴不會唱,白活在世上。有腳不能跳,俏也無人要。”在石屏,煙盒舞深受喜愛,不論男女老少,會跳願跳者皆可參與。
野生菌節千人煙盒舞盛況。 張紹全 攝
“聽見四弦響,腳杆就發癢。”隨著清脆的煙盒響聲和熱烈的四絃琴聲,舞姿熱烈奔放,優美精巧,韻律剛柔相濟,瀟灑輕快,表演形象生動,妙趣橫生。
走進石屏,異龍湖畔、楊梅園裡、街頭廣場、學校課間,歌舞無處不在。若是遇上賽歌賽舞節、花腰歌舞節、祭龍節、野生菌節等節慶活動,有千人齊跳煙盒舞的熱鬧景象,場面更是壯觀。
如今,彝家人的日子越來越紅火,隨著經濟的發展,沿襲了千百年的生息勞作方式也逐漸被打破。但是,他們用歌聲舞姿表達情感的方式沒有變。歌聲中更多了一些追求幸福的快樂,舞步也更加開放自由。
石屏是著名的“中國原生態歌舞之鄉”“花腰歌舞之鄉”,除了享譽海內外的海菜腔和煙盒舞,還有彝調、花腰歌舞、響杆舞、樸喇鼓舞等一系列民族民間歌舞。
民族民間歌舞對石屏而言,無疑是一大寶藏,為石屏旅遊增光添彩。
如何保護和傳承好這些民族瑰寶,並把獨特的民族文化遺產轉化為旅遊資源?石屏縣不斷探索新的文旅融合模式,並取得實效。
明清古建築林立的石屏古城。 何新聞 攝
近年來,石屏縣提出打造以“海菜腔、煙盒舞、花腰歌舞、花腰女子舞龍、烏銅走銀”為代表的民族品牌,在保護與傳承中,對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進行活化利用。
石屏縣也先後在龍朋鎮、石屏古城建立了“李懷秀李懷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5年來,作為主要教學點的龍朋傳習所,培養了海菜腔、煙盒舞等民族民間歌舞人才1000餘人;古城傳習所打造了向公眾開放的庭院劇場,讓到石屏的遊客能聽到原汁原味的海菜腔,看地地道道的煙盒舞。
李懷秀李懷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婁建偉 攝
“我們培養了50多位海菜腔、煙盒舞傳承人,在各鄉鎮建成海菜腔、煙盒舞等專案的傳承點28個,還在中小學設定了相關的課程和課間活動。”石屏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鄭婷說。
千年的時光穿過悠悠異龍湖,彝鄉兒女在這片土地上唱著先祖的歌謠生生不息。
藉助多彩的民族文化,石屏縣不斷豐富旅遊內涵:在火把節、楊梅節、野生菌節等文化旅遊節上,必有海菜腔、煙盒舞等節目助陣,遊客能近距離感受石屏民族文化風情;龍韻養生谷、米軌小火車等旅遊專案,也很好地“嫁接”了民族歌舞表演。
到石屏,尋一場美麗邂逅
當音樂與山水相遇在海菜腔時,那是一種迴歸自然的情趣。
異龍湖畔“拉”一腔,會唱得魚兒冒出水;乾陽山上“喝”一聲,會唱得鳥兒飛出林……人與自然,在這裡,奇妙般地形成了和諧的共鳴。
靈動秀美異龍湖。 張紹全 攝
疊水瀑布、景觀棧道、溼地公園、各色花卉苗木,保護治理後的異龍湖清新秀麗、美豔無方。盛夏時節,泛舟湖上,賞映日荷花,看魚翔淺底,任清風拂面,盡享愜意美好時光。漫步最美高原環湖健康步道,欣賞一路風景,或騎行一圈,與沿途37公里的鮮花,來一場浪漫、養生約會。
踏上青石板路,這座藏在時光深處的千年石屏古城,不張揚卻耐人尋味。步入古城,近200處儲存完好的古建築群赫然林立,一股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長街上,飄散著淡淡煙火,行人悠閒走過,將文廟、玉屏書院、袁嘉穀故居昔日的故事娓娓道來。夕陽下,或偶遇一曲驚豔的海菜腔,把恍惚的記憶遺失在時光裡。
滿載鄉愁的米軌小火車。 白文軍 攝
一聲轟鳴,“狀元號”米軌小火車優雅發動,一襲紅裝歸來。踏上小火車,慢慢悠悠,欣賞沿途綽約風光,談笑風生間開啟“滇南最美鄉愁之旅”。
米軌小火車沿途風光綺麗。 孔祥敏 攝
若想遠離城市與喧囂,尋一方修養身心之地,這個紅河州唯一的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龍韻養生谷,不失為最好的選擇。置身萬畝竹海,享森林富氧,嘗野生菌火鍋,吃養生藥膳,泡森林溫泉,欣賞民族歌舞表演……與自然相擁,盡情享受久違的純粹與平靜。
在龍韻養生谷赴一場“吸氧”之約。 供圖
大山深處,老旭甸“化石村”依山而建,猶如一座矗立在深山的古堡,靜看如梭歲月。在村裡巷子、村民家中的牆壁上,隨處可見清晰的距今3.75億年的植物化石……來到這裡,彷彿時光穿越一般,感慨著滄海桑田。
在化石村窺探三億年時光記憶。 孔祥敏 攝
石屏的魅力遠不止於此。
石屏豆腐四季香。 普秋屏 攝
“水點瓊漿天下奇,火燒豆腐雲外香。”傳承600多年,用天然井水點製出來的石屏豆腐,質地細膩、味道鮮美。到“豆腐之鄉”,找個小攤坐下,吃剛烤出來的豆腐,不勝安逸。除此之外,荷花宴、大閘蟹、八面煎魚、荔枝酥等石屏美食亦不容錯過。
人間五月楊梅笑。 王永清 攝
石屏水果也聞名遐邇,石屏楊梅、櫻桃、藍莓、火龍果、大枇杷……不同的時節能嚐到不同的滋味。五月,選個晴好天氣,去楊梅園裡採摘一筐“酸甜”,亦是樂趣無窮。
關於石屏,是大街小巷的豆腐、是滿載鄉愁的小火車、是古城的翰墨書香、異龍湖畔的山光水影……如舒緩有致的原生態水墨詩畫、恣意流淌的天籟之音,讓人聞著風都可以做夢。
天籟在湖旁,四季豆腐香。在這裡,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
宜舞宜歌,宜居宜遊,一動一靜皆風景。無論以何種方式邂逅,石屏總能觸動你心絃。
音你而動,樂遊雲南!
生物多樣性的雲南
更是歌舞的海洋
音樂的天堂
純美的自然
旖旎的風情、地道的人心
本就是音樂的靈感源泉
每一次吟唱
都是生命的彈撥
每一處歡歌
都在與萬物交融
跟著音樂遊雲南
每一步,都是一串優美的音符
每一步,都是心靈迴歸的淨土
《跟著音樂遊雲南》
雲南日報報業集團 雲南網出品
總策劃:田靜
策劃:劉紅 鎖華媛
統籌:楊之輝 羅蓉嬋 徐騰中 林雲冬 曹璐 唐莉娜 普騰中木 李星佺 何沐
記者:楊之輝 楊吉娟 畢芃
影片:石屏縣文化和旅遊局提供
設計:鮑子仟
指導單位: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 雲南省音樂家協會
支援單位:紅河州文化和旅遊局 石屏縣委宣傳部 石屏縣文化和旅遊局
相關報道:
跟著音樂遊雲南丨《小河淌水》的故鄉,究竟有多美?
跟著音樂遊雲南│阿佤人民的“新歌”,從一首歌唱到一部音樂劇
跟著音樂遊雲南|《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一份穿越半個多世紀的熱情問候
跟著音樂遊雲南|《蝴蝶泉邊》的風花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