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niàn)八都,一個古裡八怪的地名。知道她,源於方寸之間。
作為集郵四十多年的我,最初從《中國集郵報》知曉,中國郵政於2019年5月19日發行《中國古鎮(三)》特種郵票1套4枚,其中第3枚為浙江江山廿八都鎮。
今年初,朋友聚會,偶遇一位比我小三個多月好哥們名叫高延君。他在《大明湖畔有人家》(14集)和《斗香》(38集)電視劇分別擔任美術指導。他說在廿八都拍《斗香》前後半年有餘,電視劇殺青了,還協助廿八都潯裡村指導民宿改造、道路文化等設計前前後後好幾個年頭。延君先生竭力向我們推薦廿八都,說那兒山清水秀、人文傳統、建築獨特……雞鳴三省、一腳踩閩浙贛,不由你不信。對我來說,雞鳴三省見過好幾次,我老家不遠地方江蘇溧陽南山竹海山頂就豎有“吳越‘弟’一峰”石碑(其中是“弟”而不是“第”)。登臨最高點,“一腳踏三省”(江蘇、安徽、浙江)即成現實。因而,雞鳴三省對來我講感召力並不強大。
禁不住延君先生熱情,於是赴廿八都納入計劃之中。中間因疫情、個人事務等因素,一直未能成行。直到今年10月13日,我們一行四人終於坐上延君先生小車駛上京臺高速(北京至臺北)向南,向南,一直向南……
延君先生,1962年5月17日生人,屈指算來近六十歲了。全程都是他一人駕駛,他說開車是一種享受,一握方向盤,大腦就興奮,手腳都楞帶勁。經過一千二百公里長途奔襲(中間除了進食、車加油、人放水、夜宿黃山市),終於在次日上午十點半從京臺高速廿八都出口駛出。
車子剛停下沒幾分鐘,廿八都鎮政府所在地潯裡村黨總支書記傅金華,就急衝衝從工作現場跑回來迎接我們。握著小我一旬但已是白髮摻雜其頭頂的傅書記(1973年生,屬牛)的手,熱情樸實、精明真實、幹練紮實的傅書記給我留下老黃牛腳踏實地默默前行的感覺。
稍停片刻,傅書記便領著我們直奔老街,並電話邀來金牌導遊小代講解。小代,小巧玲瓏,目清眉秀,口罩罩不住其皎潔、典雅、知性。小代說話委婉悅耳,恰似楓溪潺潺。
隨著傅書記與小代交替講解,加之來之前我從網上惡補,廿八都、潯裡村在我腦海裡漸漸清晰起來:
廿八都鎮,位於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市雖然是縣級市,但其名字無與倫比)境內,地處浙閩贛三省交界,素有“楓溪鎖鑰”之稱,專家譽此為“文化飛地”。
楓溪,曾經因小溪兩邊種滿楓樹得名,由於大鍊鋼鐵等人為原因,楓樹不見,只留下小溪不捨晝夜,南下福建,折轉江西,進入長江,奔向大海。聽到這,我想回溯歷史,但凡帶“楓”都可能給人帶來無限遐想,如楓橋夜泊、江楓漁火、楓丹白露等等。讓楓樹重回溪邊已納入振興古鎮計劃,願楓溪早日名副其實。
1100多年前,黃巢(今菏澤牡丹區人)率起義大軍揮戈南下,在浙、閩、贛之間的崇山峻嶺中開闢了一條仙霞古道(其名蘊藏道風仙骨、霞光古韻,反襯刀光劍影、硝煙四起),從此四周關隘拱立、大山重圍的廿八都成了歷代屯兵紮營之所,兵家必爭之地。仙霞關與劍門關(四川)、函谷關(河南)、雁門關(山西)並稱中國四大古關口。到了清代,廿八都逐漸成為商旅要道,溯錢塘江而上的船隻裝載著來自江浙等地的布匹、日用百貨到江山市的清湖碼頭靠岸,然後轉陸路,由挑夫雙肩挑往閩、贛(清朝沿襲明朝海禁制度也是走陸路一個重要原因)。從清湖碼頭到廿八都,剛好是挑夫一天行程,加之此處是上天賜於一塊相對來說較為平坦之地,於是廿八都給天時地利人和平添了新的佐證。從閩、贛來的土特產也由挑夫們擔到清湖裝船運往金華、衢州、上海、杭州各地。廿八都作為過往貨物中轉的第一站,一個必經的交通樞紐,迅速成為三省邊境最繁華的商埠。
廿八都鎮位於江山市(江山市又是浙江省最西邊)最南端,南鄰福建省浦城縣,西連江西省廣豐區。
聊到這兒,傅書記笑著說:我父親是江西人,我母親是福建人,而我出生在廿八都,成了地地道道浙江人。說起來一家三口分屬三個省,其實方圓也就十幾裡地。
廿八都古稱道成(如今老街時不時閃現道成客棧、道成酒家等字樣。道成,也許是打通道路之後一種紀念,也許是打通道路之前的一種期盼,恐怕沒人說得拎清)。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江山設都(相當於今天行政村),從縣境東北即一都江開始,按順時針方向以數字分別命名。直到清康熙年間,江山縣沿用明制,分十二鄉四十四都。
潯裡村所在地排行第二十八,得名二十八都,俗稱廿八都。在江山市,至今還保留著四都、八都、廿七都、卅二都等地名。之所以採用“廿”“卅”,可能是考慮四個字地名太長(二十八都),再一個用“廿”“卅”顯得蠻有文化底蘊的(一般人都不知“廿”“卅”如何讀、啥意思)。
廿八都鎮政府所在地為潯裡村,古鎮精華都聚集於此。潯,本義為水邊。用作水名指潯陽江,後又用作九江市的別稱。“潯陽江上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讓陌生的“潯”因出自文人墨客口,從而走進尋常百姓家。這句詩中“潯”“楓”與潯裡、楓溪相嵌天衣無縫。裡,本義為古代村民聚居的地方。裡,戶籍管理一級組織單位,各個朝代標準不一。有八家為鄰,三鄰為朋,三朋為裡,五里為邑。也有五家為鄰,五鄰為裡。還有五家為軌,軌十為裡,裡四為連,連十為鄉。
不管咋講,潯裡應該是指小溪邊坐落的村寨,可謂詩情盎然,畫意濃濃。
本文標題《眾裡潯她廿八都》,實乃借用並加以“篡改”山東老鄉辛棄疾所作《青玉案·元夕》:“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標題中“裡潯”,掉過來就是“潯裡”;千百度與廿八都冥冥之中有著千絲萬縷聯絡;另外,百度也指搜尋,從“百度”來個廿八都網上游也不失一種時髦之舉。
潯裡村四周環山,放眼望去,滿眼都是翠綠的山。沒有仙霞古道之前,進出大山只能靠雙腳踩著羊腸小道。有了古道,進出也不是一件輕易的事。如今京臺高速穿越其中,205國道溜邊而行……一般說來,由於歷史上少受戰亂,使鎮上古建築風貌依舊,儲存較為完好。其實這話也不全對。
自黃巢硬生生開出一條古道,並設立四道仙霞關以來,它曾目睹過數不清的戰火升降,每次改朝換代,每次大的社會動盪幾乎也都會在這條穿越千年的仙霞古道上留下斑駁痕跡。宋元之交,明清之際,仙霞天險並沒有擋住遊牧民族南下的步伐。清順治三年(1646)年三月,明隆武帝加封二十三歲的鄭成功為忠孝伯,掛招討大將軍,鎮守仙霞關及仙霞嶺上浙閩贛邊境諸關,駐廿八都。太平天國運動也曾波及此處。
上世紀20年代以來,江山的武裝鬥爭更是壯懷激烈。仙霞嶺下,走過了北伐軍的隊伍,1932年留下了紅軍縱橫江山的足跡,迴盪著抗日將士的鏗鏘誓言,傳頌著江山解放和剿匪勝利的捷報。日本侵華期間,曾攻至仙霞關第二道關口,因山勢險要不得不縮回,廿八都免遭日本鐵蹄踐踏。粟裕將軍高度評價:“當年來自仙霞嶺的革命霞光,映照得浙西南一片火紅!”
就是在這樣大背景下,好在廿八都古鎮基本保持了原貌。據統計現儲存完整、規模大的明清古建築民居、廳堂共有36幢,公共建築物有孔廟、大王廟、文昌閣等11幢,沿著山谷間的楓溪鋪展開來,形成了近兩公里長的明清古街,其建築風格集浙式、閩式、贛式、皖式為一體,融磚雕、木雕、石雕、瓦雕、泥塑雕於一身,黑、白、灰三個色調,古樸淡雅,是一處原汁原味的明清建築博物院。鵝卵石鋪就的老街、木排門店鋪、氣勢恢弘的殿閣廟宇,以及色澤如初的彩繪壁畫……
如此眾多建築,令人目不暇接。多年來,一直專注漢字研究的我對文昌閣更是情有獨鍾。
文昌閣或文昌樓、魁星閣、奎文閣、魁星樓等,是中國一種傳統祭祀建築,主祭傳說中掌管文運功名之神,通常供奉文昌帝和魁星,旨在保一方文風昌盛而建。文昌閣一般只有縣治才有,但小小且偏於一隅的廿八都卻有兩處。在浙江省是絕無僅有的,在全國也實屬罕見。廿八都屬於商人聚集之處,但他們內心卻始終無法擺脫"學而優則仕"的情結,於是一手打著算盤,一手握著筆桿。廿八都有大文昌閣穩居鎮北頭,小文昌閣端坐鎮南端。
大文昌閣正門上方牌匾縱向書寫著:文昌宮。走進宮內,一步一景,一景一情,一情一文,一文一化。最後為文昌殿,三層樓,重簷飛角,整幢建築的木雕藝術和豐富彩畫極具特色。一樓供奉著文曲星,二樓立著倉頡像,三樓為魁星閣。
文昌閣,文昌宮,文昌殿,一處建築竟然將閣、宮、殿攬於一身,有趣有味有意思。
文昌殿前抱廈對聯為:千古文風光史筆,萬年氣運勝才猷。氣勢磅礴,韻味悠長。
我多想到二樓去憑弔倉頡先人,可惜出於文保等原因,我們只能止步於文昌殿一樓。
移步姜炳榮家舊宅,豪華氣派自不待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從人民公社到“文革”時期殘存的打油詩、標語、語錄以及漫畫等。那些標語口號,相互疊加,風雨雪霜之後更顯影影綽綽,讓人駐足不前,想笑眉不展,欲哭珠無淚。
古鎮中區區幾千人口,卻繁衍生長著142種姓氏的居民,交流著13種方言,民俗風情非常奇異,所以廿八都又被稱為“百姓古鎮,方言王國”。
廿八都居民既以全國各地移民為主,自然帶來各地方言,有的方言僅幾戶人家通用。廿八都成為守軍的屯兵之地,最多時有一千五百多人駐軍。駐軍給本來方言就多的廿八都增加新色彩。滿清軍營中不準講方言,強迫推行所謂的官話,也強迫當地居民使用官話。無奈之下,廿八都人官話更添了南腔北調之作料。抗美援朝時,廿八都青年參加志願軍到達丹東,發現當地方言竟與家鄉方言大同小異。其實,滿清官話就帶有關外口音,廿八都官話源自仙霞關上守軍的通用語,因而也稱為關話。廿八都人為什麼都會講點普通話也就不奇怪了。官話與關話,話裡話外都是話。北京有一位研究語言的女博士,住了半個多月還捨不得離開,她說,中國的大部分鄉村或集鎮因為聚族而居,同村人往往同宗,姓氏、語言都比較單一,廿八都卻是南腔北調,同時又有自己統一的方言——“廿八都官話”。
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最新資料得知,廿八都(包括所屬的13村)1萬多人口中有177個姓氏,標標準準的百家姓。
傅金華說:2011年,全村總共66名黨員,其中不同姓氏二十多種,作為傅姓,只有他自己。但是全體黨員一致推薦傅金華擔任黨總支書記。這說明什麼?傅金華說:我常想起文昌閣那副對聯“讀有用書行無愧事,說根由話做本色人”,歸根結蒂,公家一分錢都不能沾。
傅金華為了不辜負全體黨員信任和期許,只好放下在新疆等地多年打拼攢下的事業,一心撲在潯裡村振興事業之中,上任之時定下規矩,全村全年零招待。此次我們廿八都食宿行,包括當地銅鑼糕、毛冬瓜(大拇指長,毛絨絨如帶白醭冬瓜得名,實際就是野生獼猴桃,其營養價值是種植獼猴桃十倍。剝開皮後呈現翠綠色,又稱玉玲瓏)全是傅金華自掏腰包。這話,我信,同行三位兄弟也信。
三顆毛冬瓜(左),剝皮後如玉似翠(右)
我們在廿八都之時,傅金華正忙於研學再造工程,想把廿八都傳統文化與當下興起的研學結合起來。我們有理由相信,有這樣的帶頭人,一個古樸、傳統的潯裡,定會煥發出嶄新、時尚的新風采。
10月15日深夜,我站在位於文昌殿之後,全村最高點劉永平、王香榮夫妻開設的楓橋望月民宿窗臺前,靜靜地看默默地想。這座民宿,是延君先生一手打造的,整潔、利索、溫馨,居高臨下,古鎮風貌盡收眼底。民宿前面平臺上,兩爿石磨做的茶臺成為古鎮民宿的點睛之筆。這兩爿石磨是延君先生從山東陽信百裡挑一淘得,並透過快遞,讓無腿磨盤行了一千四百公里而來。兩爿磨盤如兩隻眼睛,那磨盤上續料的圓孔好似眼珠,盤面上溼雨映著月光又如同淚眼婆娑。難道它們想家了,想千里之外故鄉不成……俯瞰燈火闌珊的廿八都,此時已經褪出喧譁,養精蓄銳迎接明日到來。仰望天空時隱時現的月亮,“楓溪鎖鑰”與“楓橋望月”在我眼前交替呈現,“鎖鑰”的殺氣、血腥是為了安謐、寧靜的“望月”。如今廿八都,“鎖鑰”已經解開,“望月”成為日常。時過境遷,天壤之別啊。
三日之遊,我對環山懷抱之中如同翠玉一般的潯裡,只是瞭解了潯裡一些面子,我想我還會再來的,繼續探尋潯裡那包裹深厚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等的裡子……
廿八都,我很快會再來的!
壹點號吳永亮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