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21日,志願軍189師566團,被美第9師和英28旅死死纏住,團長朱彪想起了之前的老辦法,用一種土炮攻擊敵人,兩輪齊射之後,英軍陣地突然安靜下來,英國人被志願軍奇怪的火炮嚇壞了,半小時內再沒有發起攻擊。
英28旅的上尉參謀在之後的報告中提出,當天英軍遭遇到中國軍隊來自縱深的大口徑炮彈攻擊。事實上,攻擊英軍的火炮名為“沒良心炮”。
從解放戰爭到朝鮮戰爭,在很長時間內,我軍的裝備都十分簡陋,在解放戰爭期間,我軍的裝備遠不如國民黨軍隊,而在抗美援朝期間,我軍的裝備同樣和美軍有很大差距,直到第五次戰役前後,志願軍的裝備才有所改善。
換言之,窮則思變,正因為我軍裝備較差,所以戰士們常常別出心裁,針對實際情況,研究出新式戰術和自制武器,“沒良心炮”就是其中一種。
在一些老電影中,比如《大決戰》,我們會看到一種不一樣的火炮,這個火炮有油桶那麼粗,發射的時候需要點火,爆炸的效果十分驚人。這個油桶就是沒良心炮的炸藥拋射筒。
對於這種炮的稱呼,並不固定,可以稱之為“飛雷炮”或者“飛雷桶”,還有“炸藥拋射筒”。之所以之後被人稱作“沒良心炮”,是國民黨軍隊給其起的名字,因為它實在是太沒良心了。
在內戰爆發後,國民黨軍隊常常每到一地,就會修築堅固的地堡,除了機槍眼在地上,其他部分都在地下,而我軍的火力很差,對於這種堅固工事,很不好解決。如果想要解決敵人的地堡,就會增加不少傷亡,因此,我軍很需要一種替代人工的武器。
對於“沒良心炮”的想法,最早來自我軍4縱工兵連連長聶佩璋,聶佩璋曾在東北軍講武堂學習過,對比普通士兵,聶佩璋有豐富的工兵經驗。
最早,聶佩璋是在土坑上做的實驗,在土坑後壁下方挖出一個藥室,裝入拋射炸藥,並安裝上雷管和導火索,接著在上面鋪上木板,木板上放置拋射物,點燃導火索,爆炸的威力就可以將拋射物遠遠地拋射出去。
實驗取得了成功,經過多次操作,最終能將炸藥包拋射出300米遠。隨後,聶佩璋和工兵戰士們,將土坑改成了拋射筒,並取得了成功。
當時,我軍最常用的武器包括82毫米迫擊炮和60毫米迫擊炮,但這對於堅固的地堡工事效果並不理想,除此之外,我軍十分缺乏大口徑重武器,而“沒良心炮”填補了這一空缺。
“沒良心炮”和常見的兩響炮的原理類似,利用的就是反作用力,可以拋射一定重量的炸藥。最早的時候,炸藥拋射筒是以廢舊汽油桶為原料製作的,長1米,口徑300毫米,最大射程300米,以汽油桶作為拋射筒,讓“沒良心炮”運用更靈活,可以改變方向和角度。
之後又經過多次試驗,得知最佳拋射彈藥量是6-8公斤,最佳射程100-150米,儘管“沒良心炮”射程很有限,但針對攻堅戰之時,其效果十分明顯。炸藥爆炸後半斤10米的障礙物可以被摧毀,20米內敵人如果沒有被炸死,也會被震得失去作戰能力。
1947年9月,4縱在攻打一處敵人工事之時,只用了一發炮彈就將敵人地堡炸塌了。國民黨俘虜還曾說過:
“你們打就打,為什麼用那麼厲害的炮彈,巨大的爆炸聲把我們的五臟六腑都震碎了。”
“沒良心炮”威力的確不容小覷,在其爆炸過後的敵軍陣地上,常常出現很多不明死因的屍體,他們七孔流血,卻在全身上下找不到傷口,原來這些敵人是被活活震死的,因此,國民黨軍隊將之稱作“沒良心炮”。
在1948年年底,“沒良心炮”在淮海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國民黨最精銳的黃維兵團被我軍圍困在雙堆集,而杜垏明兵團被我軍包圍在陳官莊,這些國民黨精銳部隊也有相當程度的工程作業能力,在短時間內設定了堅固的工事,我軍難以攻克。
與此同時,我軍的裝備很簡陋,當時4縱只有山炮42門,一共200多發炮彈,步兵炮4門,炮彈才有十幾發,很明顯,靠這些炮達不到預計效果。所以在總攻發起前,我軍在合適的位置,佈置了大量“沒良心炮”。
在開始總攻時,180門“沒良心炮”進行了三次交替齊射,在20分鐘內,向黃維兵團發射了約1萬公斤炸藥,而黃維兵團的主陣地也只有1萬平方米,不僅國民黨軍的工事被炸塌,大量國民黨士兵被炸死,爆炸還有強烈的衝擊波,很多人被衝擊波震得內臟出血,失去了戰鬥能力。
戰爭中,除了絕對實力的較量,還有各種戰術、戰略的比拼,我軍裝備差,那就只能從別的方向彌補,一方面要從戰術上補充裝備的劣勢,另一方面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沒良心炮”就是我軍大膽創新的結果,事實證明,成效顯著。
在抗日戰爭時期,我軍神炮手趙章成,就曾將82迫擊炮,加裝了拉火擊發裝置,將底盤傾斜著地,就可以令82迫擊炮進行平射,從而具有了步兵炮的功能,改裝成功後,大大彌補了我軍火力的不足。
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我們的裝備同樣比較落後,跟有制空制海權的美軍不可同日而語,在一段時間,攻堅戰仍是我軍的弱點,而且缺乏反坦克武器。可不久後,我們透過仿製美軍的無後坐力炮和巴祖卡火箭筒獲得成功,彌補了志願軍反坦克武器的不足。
總而言之,只要肯想肯幹,方法總比困難多,我們最可愛的志願軍戰士,就是依靠頑強的意志和靈活的頭腦,擊敗了強大的聯合國軍。
1951年5月21日,處於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戰略轉移階段,當時各兵團連續作戰,已經十分疲勞,加之後勤困難,志司不得不下令後撤。
然而,與此同時,美軍卻發起了大反攻,美軍利用志願軍只能維持7天攻勢的弱點,在志願軍剛剛停止進攻之時,發起反攻,而且他們不再搞之前的一線平推,反而學習中國軍隊搞起了穿插迂迴,在摩托化行軍的幫助下,開始分割包圍我軍。
第19兵團63軍189師566團,此時被美第9師,英28旅纏住,難以脫身,當時566團經過長時間戰鬥,不僅缺少彈藥,就連糧食也是捉襟見肘。
很明顯,當時566團的處境不是太好,而他們最危險的對手就是英28旅,美軍雖說裝備好,但戰鬥力相對一般,其最強的部隊就是陸戰一師,在志願軍戰士眼中,美軍很少有部隊敢拼刺刀,而英軍的戰鬥力強於美軍。
英軍裝備和美軍裝備處於同一等級,且戰鬥意志遠強於美軍,經過多次交鋒,566團也是減員不少,於是,團長朱彪急中生智,想到了“沒良心炮”!
隨即朱彪下令,利用廢棄的油桶和炸藥包,製作了簡易的“沒良心炮”,待一切完畢,開始向英軍陣地發射,兩輪齊射之後,英軍陣地上終於沒了動靜。很多英軍到死都沒有明白,哪來如此兇猛的武器。
英國人被這巨大的炸彈嚇壞了,足足半個小時不敢有所動作,566團趁機脫離了敵人的包圍。英軍認為中國軍隊使用了某種大口徑武器。
雖說“沒良心炮”在戰場發揮了很大作用,卻仍是一種臨時武器,其射程較短,射速較慢,只能做到3分鐘一發,而當時志願軍裝備的喀秋莎火箭彈,可以在數秒內擊發,射程達8.5公里,這種對比也顯而易見。
另一方面,“沒良心炮”安全性也比較差,即便使用的炮筒經過改裝,也有可能出現炸膛,而且由於導火索是手動控制,如果導火索太短,就可能在己方造成傷亡,而如果導火索太長,那就可能會延遲爆炸,倘若步兵衝得太猛,很有可能被己方炸藥包炸傷。
縱使“沒良心炮”有諸多問題,但它在實際戰場上發揮了巨大威力,對此,也值得我們銘記於心。由於抗美援朝戰爭,使我軍認識到了裝備、後勤等問題的重要性,我軍在與敵人交鋒的過程中,獲得了寶貴的經驗,也為之後打造一支強大的現代化軍隊奠定了基礎。(文/九魚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