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駕道路:高速公路+盤山公路 400公里
試駕車型:風神奕炫MAX 1.5T燃油版 試裝車
駕仕指數:75%
很快,東風風神將釋出自家的全新旗艦車型——風神奕炫MAX。儘管聽起來還是“奕炫”的名字,不過這款“MAX”車型不是簡單地拉長拉大,而是真正從裡到外的換新。
這次奕炫MAX採用了東風全新研發的DSMA架構、動力總成也換裝了東風集團全新的“馬赫動力”、整個輔助駕駛系統也進行升級,包括採埃孚全球首發的MRGen21毫米波雷達,以及全新的設計、Windlink 6.0系統等等。
所以說,奕炫MAX這種裡裡外外的煥然一新,到底能夠呈現出什麼樣的駕駛感受,能否打動越來越挑剔的中國消費者、可否讓東風風神品牌“二次崛起”?這些疑問都將在這次奕炫MAX的試駕過程中得到解答。
DSMA架構兼顧運動和空間
在看奕炫MAX全新的設計之前,首先需要再來講講東風的“DSMA架構”,正是得益於新的架構才使得新車的設計比例得到了“釋放”。
實際上,據東風工程師透露,2015年東風和PSA一起研發了CMP平臺,後來推出了轎車奕炫和跨界車奕炫GS,但是後來東風認為CMP不能完全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因此東風自主研發了DSMA架構,可以簡單理解為在CMP平臺研發經驗上的擴充,擁有更寬泛的軸距範圍——2640mm到2950mm——還支援轎車、SUV、MPV等不同品類車型。並且新架構支援獨立後懸掛、支援更多型別的動力總成,同時將電子電氣架構升級為EEA3.0,支援5G通訊和FOTA,上述這些都是原來的CMP平臺所不具備的。
由於DSMA架構在軸距上的更寬泛支援,因此奕炫MAX在車型尺寸定義上也就更大膽,2770mm的軸距、1870mm的同級最大車寬,還有接近4.8米的車身長度,讓這輛A+級轎車既可以擁有轎跑的運動姿態,又能確保內部空間的寬敞。
這次奕炫MAX的外觀設計語言被稱為“賽道風暴美學”,極力打造運動特徵。比如整個進氣格柵採用的是“數字音爆格柵”,塊狀的格柵和銳利的銀色飾件營造出“拉風”的效果,同時整個前臉和早先奕炫的獠牙式前臉完全不同。而整個車身的溜背夾角僅為17.7度,比思域的溜背還要斜,車身側面的銳利腰線也都有“風刃雕刻曲線”般的效果。
細節方面,奕炫MAX在前後大燈的使用上都格外“用心”。前大燈是全LED矩陣式大燈,燈腔內除了LED日間行車燈外還有一組精緻的“方糖塊狀”轉向燈。尾燈方面則是一組長達1.3米的貫穿式LED燈組,而流水轉向燈這個配置自然也不會忘記,點亮時能夠充分凸顯車身寬度。還有就是前艙蓋的logo還是東風雙飛燕,好在車尾已經改為了新的“AEOLUS”。
整個外形上可能唯一的遺憾是這款接近4.8米的車僅僅配備了17寸的輪轂——雖然設計師使用了很運動化、年輕化的設計,比如熒光綠的搭配——但是在長尺寸下依然會顯得偏小。然而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一般中高階車才用到18寸,緊湊型車用上17寸輪轂已經夠頂配了。
如果說DSMA架構在尺寸上的延展性帶給了奕炫MAX十足的“姿態”,那麼新架構在電子電氣層面的提升則進一步解放了設計師的想法。
奕炫MAX的內飾設計應該說是自主品牌近年來少有的出色原創作品。設計師將奕炫MAX的設計主題稱之為“科技風雅座艙”,讓內飾沒有簡單放一塊大螢幕了之,而是營造了一種雙環抱、躍層式立體懸浮儀表臺,中控採用面向駕駛員9.8度的不對稱設計。進一步擴充套件了乘坐和使用空間。車內還使用了大量的搪塑和翻毛皮軟材質,都比奕炫更有高階感。
2770mm軸距帶來的空間優勢自然不必多說,身高174cm的我坐到後排可以擁有兩拳兩指以上的膝部空間,後排頭部空間也差不多一拳左右,對於溜背車型來說很不錯了。而DSMA架構雖然是既支援轎車又支援SUV的,但實際上它的坐姿是“更轎車”的,也就是足夠低矮,這一點其實做得很到位,有些品牌的架構為了兼顧SUV車型往往坐姿都偏高。
事實上,得益於新升級的電子電氣架構,車內除了採用12.3寸全液晶儀表盤和曲面屏中控,還有大量的觸控式按鍵、電子出風口等等。特別是電子出風口的設計很精巧,同樣是貫穿式隱藏出風口,但是取消了傳統的吹風葉片,直接將空調控制按鍵鑲嵌在條形出風口上,這樣控制起來足夠順手,也解決了反光的問題——是的,其餘諸如駕駛模式選擇和媒體功能鍵的區域特別反光。而且電子出風口的出風也能夠在空調介面精準控制,甚至有“不吹面”的選項。
當然,新的電子電氣架構也讓新的Windlink 6.0車載系統能夠提供更多的控制功能,包括華為Hi-car的加入、智慧測控手錶、疲勞監測功能,甚至還有一個特別央企的應用——“央視影片”。另外則是新的架構也支援更高級別的輔助駕駛感測器,奕炫MAX能夠支援23顆感測器探頭,而從實現28項L2+級輔助駕駛子功能。
1.5T資料炸裂,歐系駕控附體
重點還是回到奕炫MAX的三大件上,馬赫動力和四輪獨立懸掛的底盤還真讓這款車型不僅僅是看上去運動而已。
東風集團馬赫動力的這具1.5T發動機最大功率150kW、最大扭矩320N·m,幾乎碾壓了隔壁吉利星瑞的2.0TD發動機,自然也比本田的1.5T更強悍,關鍵還是四缸、熱效率更達到了41.07%。與之匹配的是一套格特拉克的7速溼式雙離合變速器。而如果是混動車型,這款發動機+電機的混動系統油耗可以低至4.3L/百公里。
在這麼強的資料之下,奕炫MAX的真實效能表現自然備受關注。實際體驗中,奕炫MAX在中低速段表現確實搶眼,正常模式下輕點油門車輛的起步就相當有力,在時速80公里以下全油門,變速箱可以從D7直接下到D4,然後輸出的動力可以輕鬆讓這輛四米八級的“緊湊型”轎車加速到120公里/小時。
據東風風神給的資料,奕炫MAX的百公里加速在7.5秒左右,考慮到車身尺寸和重量,還是非常不錯了。同時根據陪車教練的體驗,如果是駕駛混動車型,百公里加速應該能到7秒以內,電機帶來的初段加速能力和平順性都更好。
換到運動模式,發動機轉速會保持在2000轉以上,而這款發動機峰值扭矩平臺大概是1800轉-4000轉,所以運動模式下車輛動力輸出會更靈動些,並且變速箱在巡航狀態下也一般會停留在D6擋,不會用盡擋位,這樣轉速可以保持得更高。
只是相比很多品牌正常模式與運動模式的巨大差異,其實奕炫MAX兩種模式差別並不會太大,只要給油,基本上輸出都差不多。這背後的另一個原因是7DCT變速箱並不是走的運動化路線,而是用更慢的換擋結合速度來換取駕駛的平順性,整個駕駛過程平順有餘、激情不足。
並且在高速巡航狀態下,比如100公里時速全油門,不管是運動模式還是正常模式,都是一個擋位一個擋位的降擋。就算是在中低速下全力踩,往往也就是跳到D4擋,不會繼續降,這樣來確保動力輸出的平順感,也能在燃油經濟性層面表現得更好。
不過和東風風神方面溝通後,他們表示因為試駕車輛現在還是試裝車階段,他們實際上也做了幾套程式,現在這套主要考慮到車型定位還是偏家用舒適,更重視平順性和油耗,所以後面如果市場反饋比較多,他們也能夠在上市之前重新調整,以滿足消費者對變速箱運動性的需求。
在底盤方面,奕炫MAX確實明顯更偏向於歐洲車的運動風格,整個底盤的路感回饋頗為清晰,完全不像別的自主品牌那樣“軟軟糯糯”。
奕炫MAX在懸掛初段阻尼調校上明顯偏硬,碾過高速出口的減速帶時後輪的彈跳可以說很明顯,而經過那些密集減速帶或者破損路面接縫,每一道凸起都能傳遞給駕駛者。如果形容一下,奕炫MAX的底盤迴饋風格很像是特斯拉Model 3那樣的,對路面細碎的回饋比較多,不是那種完全過濾掉的。這可能需要車主先適應一下,畢竟和別的家用車有所區別。
車輛懸掛中後段阻尼會稍微小一些,但也不是那種柔和感,遇到大的起伏顛簸,幾乎就是車身一下沉下去再回彈一下就穩住了。在麗江的高速上會遇到不少連續起伏的路面,這時候以時速100公里、120公里開過去,能夠感知到車身服貼感比較到位,車身回彈之後會被迅速拉住,沒有什麼脫離感,駕駛安心感會比較好。
轉向手感上,在高速狀態下奕炫MAX的穩定感非常好,能夠穩穩的守住中間,不會有太輕盈的飄忽感。而在中低速狀態下可能比一般車要重手一些,但是整個回正力比較大,轉向精準性也做得不錯,同時轉向線性比較到位,這樣在山路駕駛時會更跟手一些。
只是如果你要問我奕炫MAX的底盤到底是不是特別運動或者說操控極限很高,這個問題無法回答。因為這次全程都是道路試駕,至多也是山路上跑一下,整體感覺只能說比一般家用轎車更重視底盤對路面的反饋,懸掛初段更硬,這樣在山路上側傾抑制更好。可是因為更長的車身和軸距,也會讓車輛的駕駛動態受到一定限制。
駕仕總結:
開了整整三百多公里下來,奕炫MAX給我的感覺是,這是一輛主打家用舒適和低油耗的車型,只不過在動力上進行了“超配”。
奕炫MAX把1.5T發動機壓榨出203馬力、320牛·米的輸出確實搶眼,可實際體驗不是說來比拼加速多猛烈,而更主要是讓駕駛者有更充足的“動力儲備”,可以應對更多樣化的需求,而不是“剛剛夠用”。這種做法其實和星瑞使用低功率2.0T差不多,尤其是聯絡到合資緊湊型家轎還在用1.2T、1.6L,這種“超配”就是一種全面碾壓的自信。
另一方面,我們也能感知到奕炫MAX希望把車輛做得更有個性、更有品牌腔調一些,主要體現在比一般自主家用車更多的追求駕駛性。這可能和東風風神受到標緻雪鐵龍的影響有關,呈現出一種典型的歐洲車風格,兼具駕駛樂趣和家用舒適,而不是日系那種過於柔和輕盈的駕駛感。因此那些對奕炫MAX有興趣的消費者,首先可以建立的一種認知是這款車更像一款偶爾能“放肆駕駛”的家用車,而不僅僅是大空間的舒適家用車。
當然,最後還是要強調一句,這次試駕的都是試製車輛,很多標定和工程設計上還不是最終版本,所以包括髮動機NVH、變速箱、底盤可能都會有微調,而最終量產車呈現的細節感知也會有差別。
文、圖|JackieL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