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齊魯民風?專家有很多解釋。我們在這裡不具體表述。
而喜歡旅遊的人,會直接到曲阜感受一下。
但真正到曲阜走一走,有感觸,也有些許遺憾,對於齊魯民風依舊霧裡看花。
這不是個別現象,只要留意一下到曲阜旅遊的遊客就能知道:他們慕名而來,但僅僅是走馬觀花,看看就走,甚至不捨得花時間住上一晚。
不久前去東北的一次旅遊,在朋友的帶領下,走近了一個小島,不成想,這裡的人們講山東話、遵齊魯風俗、吃地道膠東菜,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我們似乎找到了齊魯民風的表述方式。
這個小島就是大連的王家島。
王家島由大王家島與小王家島兩個島嶼組成,長山列島的一部分,彼此相距七公里。它們位於大連南部,屬於莊河市。
相對於大連成熟的旅遊市場,王家島應該屬於原生態狀態。我們是在大連當地的朋友帶領下,三個家庭組團來的。
提前的時候就預定了一戶漁家,也是奔著朋友的介紹來的。朋友告訴我們,這戶漁家樂是山東人開的,實誠、人好。
王家島的漁家樂不少,客觀來說,預定的這家最初的印象並不好,因為太難找了。
下船出了碼頭,電話聯絡後,也沒準確的定位,我們順著坑窪的硬石小路邊走邊打聽,走了足足有半個多小時。
但是,一進門,對這戶主人家的感覺立馬好了起來,由此也開啟了在東北感受山東民風的旅程。
漁家樂是夫妻店,兩人40多歲的樣子,一男一女兩個小孩。看到我們到來,熱情地打招呼,一張口就是親切的煙臺口音。後來我們瞭解到,其實人家是純正的大連人。
喜歡海島遊的朋友都知道,近海邊,海風大,屋子就會潮,床單一沾身上特別不舒服。
但我們住進這戶漁家樂後發現,主人家提前就把床上的鋪蓋用熱炕烘好了,還開了空調吹冷風。這一冷一熱雖然操作有違和感,但一進屋,就感覺整潔、輕鬆。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趕海,這是行程中的規定專案。
一大早吃過饅頭、大蔥、小魚、玉米粥早餐,肚子裡感覺熱乎乎的。店老闆開車,兼職當導遊,拉我們去趕海。趕海的盆子、小鐵鏟、小耙子等等,店裡都給準備好了,也不要錢。
出門的時候,女主人甚至問我們是否準備洗海水澡,要不要游泳圈。我們本能以為是推銷,誰知人家立馬跟上一句:“也是免費的”。整得我們怪不好意思。
到了海邊,臨下車的時候,看我們穿的是拖鞋,店老闆就從後備箱裡拿出趕海專用的防滑鞋子,也不收費。讓我們感覺真貼心。
話說趕海這專案我們體驗的也不是一次兩次的,很多時候就是走個過場。
但在大王島,我們感覺來著了,海螺、海蠣子、蛤蜊真不少,我們居然還撿到了兩個超大海參。店老闆告訴我們,這片海灘不是養殖區,可以帶回去,絕對真野生。
中午的時候,吃的就是我們的趕海收穫,那種勞動的喜悅,溢於言表。更有驚喜的,飯桌上還有幾個大棒子,戴著皮直接煮熟的那種。剝開後,黃橙橙的大玉米粒,賊好吃。
完美的感覺,我們想:或許,這就是最純正的齊魯民風吧----淳樸。
為什麼在遠離山東的東北海島上,會有如此淳樸的齊魯民風呢?
而在其後的旅遊、交流中,我們也逐漸瞭解到緣由。
王家島上並沒有王家大戶,最初是漁民出海捕魚時臨時休息、避風曬網的地方,俗稱“網島”。
北魏年間,大約404年,這裡被高句麗佔據,並陸續向海島移民。王家島第一次有人類居住。高句麗在5世紀後期改稱“高麗”。
金代,朝廷將海島居民“盡驅以行”,這裡就成為了無人區。明清兩次海禁,海島與大陸交通斷絕。
到了清順治年間,山東遭戰亂,天災人禍不斷,登州府一帶山東人闖關東來到這裡,王家島漁業興起。
此後,山東闖關東人不斷到來,尤其是煙臺人居多。隨著他們的到來,齊魯風俗也紮下了根。甚至由於偏居一隅,齊魯民俗儲存的更原生態一些。
到今天,島上居民大部分是當年的移民後裔,他們雖然已是純正大連人,但祖籍沒變,血脈裡的傳承沒變,齊魯儒雅淳樸兼燕趙豪爽俠義的性格沒變。
(此處已新增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