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富網訊 來自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資料顯示, 2020年,我國胃癌新發病例達到48萬例,僅次於肺癌和結直腸癌,在所有癌症中位列第三。
對此,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趙東兵教授表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高以及不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是導致我國胃癌高發的重要原因。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列為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而我國成年人中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比率高達50%。同時,我國居民飲食中的高鹽攝入,以及抽菸、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害。
圖: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趙東兵教授
“從胃癌的發病因素來看,可以說胃癌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預防的。消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掉不良生活方式,就可以有效降低胃癌的發生機率。”趙東兵教授說。
對於有慢性胃病病史的人群,特別是45歲以上人群,趙東兵教授建議,如果出現胃部燒心、反酸、疼痛等不適症狀,應及時到醫院進行胃鏡檢查。“胃鏡篩查可以發現早期癌變和癌前病變。發現癌前病變,及早進行處理,是降低胃癌發生機率的重要途徑。”趙東兵教授表示。
目前,我國胃癌治療已經從以外科手術為主發展到了多學科協作的綜合治療階段。趙東兵教授介紹,胃癌治療過程要兼顧營養和腫瘤控制兩方面的平衡,為此藥物研發和外科技術均有了新的進展,如內鏡下胃黏膜剝離手術可治療早期胃癌或早期癌前病變,腹腔鏡胃切除可使胃切除手術的創傷降到最低,但並不影響腫瘤的根治;此外,藥物、靶向、免疫治療等新的治療方法和手段也不斷湧現出來。
前沿的科技創新也給醫療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變化。趙東兵教授表示,5G技術的發展讓網上交流更為迅速、清晰。透過便捷高效的網際網路,醫生可以進行遠端會診,在網上給患者看病,提出治療意見,甚至可以異地完成機器人手術,這既方便了患者,也拓寬了醫生的覆蓋面。
“國家癌症中心作為國內癌症治療的‘排頭兵’,在早期胃癌的發現、綜合治療、藥物研發,以及治療的監測過程等方面都有很多創新。尤其是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進步,使我們從過去的細胞層面發展到了分子層面的診斷,在患者有微小徵兆的時候,就能夠發現癌症轉移或復發的可能性,從而能夠及早進行治療,大大延長了胃癌患者的生存時間。”趙東兵教授說。
【製作團隊】
策劃:祝 磊
圖文:黃 巍
影片:趙智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