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第四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小科學家們踴躍發言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攝 (下同)
在第四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生命科學3.0與交叉研究論壇上,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的高二姑娘張馨寧坐在前排,聽得格外認真,不時在紙上記下些什麼,似乎在尋找某個問題的答案。
女孩的媽媽不幸換上甲狀腺眼病,治療了半年多時間,吃了藥,也嘗試過激素衝擊療法,可病情並沒有向好的方向發展。擦乾了眼淚,堅強的姑娘從網上搜來了論文,晦澀難懂的專業名詞,在翻譯軟體的幫助下一點點成為刻在腦海裡的知識。
“目前甲狀腺眼病的治療主要應用糖皮質激素,但近期研究顯示,無論口服還是靜注皮質類固醇都會因機體細胞電位差影響療效,併產生一定的副作用。”張馨寧說得頭頭是道,儼然一位小醫生,“也有一些新藥上市,但有的尚未有上海的臨床應用,有的價格很昂貴……”
圖說: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的高二姑娘張馨寧
小姑娘覺得,在生活中有那麼一群人,他們正在遭受免疫系統疾病的折磨,雖然病症沒有癌症那麼可怕,卻也實實在在影響著生活,並且缺少社會的關注。透過“直通賽”,張馨寧來到了第四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現場。帶著對媽媽的心疼,她想找位免疫學家,問問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媽媽這樣的患者增加生活舒適度。
在30日的科學第一課上,當她見到2019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得主、南加州大學劍橋學院院長雷蒙德·史蒂文斯後,改了主意。“我想問問史蒂文斯,有沒有可能讓昂貴的新藥變得能負擔。”舉高了手,但並沒有獲得寶貴的提問機會,“下課”的時候,小姑娘有點沮喪。
不過,這趟滴水湖畔的歷程,她也並不是沒有收穫。“我記得史蒂文斯說,許多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人們也許一時間還看不到未來的應用方向,但卻隨時可能導向重要的突破。”
想到史蒂文斯的那句“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了解人體自身的研究中來,為更長壽健康的人類共同福祉而努力”,女孩臉上的陰霾一掃而光,又現出了同齡人該有的燦爛笑容。第一次來到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舞臺,她收穫不少。張馨寧計劃著,將來能報考免疫學相關的專業,多學點知識。透過論壇,她也明白,光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以後一定會有更多的科學家投入到疾病的研究中,治癒不會是奢望。”
圖說:現場聽會的小科學家們聚精會神
上海市高境第一中學高三男生鄒一鳴曾是新民晚報的新聞主角——他和他的“帕克實驗室”成員們,一群中學生化學愛好者,原創拍攝化學反應影片,製成《化學視界》紀錄片,在b站走紅。因為酷愛化學,他在一些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和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導姜雪峰“神交”已久。這是他連續第二年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也終於見到了自己的科學偶像——前天吃晚飯時,他瞅著姜雪峰教授有空,趕緊前去自我介紹,“我提到自己的課題名稱,《一種以亞甲基藍進行可逆光致變色的塗料製備探究》,姜教授一下就對上號了,他在大賽評審時看過我的論文!”更令他興奮的是,在T大會·科學第一課上,他得到了寶貴的提問機會,趕緊丟擲一個和朋友們探討很久而未解的難題,“在探究有機反應等複雜未知的機理過程中,除了同位素示蹤法,我們還有什麼可以使用的理論方法與實驗方法嗎?”
鄒一鳴說,兩屆頂科論壇,他最大的收穫是結交了一群熱愛科學的朋友,學到了更多前沿的科研知識,也對於學科交叉、多學科融合有了新的認識。“姜老師告訴我,真正好的科學家是要做到各方面知識都獲取,科學發展到最後一定是不同學科之間互相影響、共同作用的。”鄒一鳴說。
圖說:上海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的薛裕辰
能想到嗎?一位高中女生的最愛,居然是苔蘚。上海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的薛裕辰今年讀高二了,“苔蘚多可愛呀!它有很多用處,變化也很神奇。”她興奮地向記者比劃著。上師大二附中有著生態科技教育的特色,這讓薛裕辰如魚得水。她接連完成了兩項和苔蘚有關的課題。這次,她憑藉《香樟群落結構間距與冠幅的相關性研究》,闖過“直通賽”,來到了臨港。在世界頂尖科學家·少年英才交流對話會上,同輩不同領域的演講讓她學到了不少,她更牢牢記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武向平的話:“期望你們有一天能成長為大科學家。我國到2050年要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就是現在你們的年齡加上30歲,你們將見證科學強國的歷程。”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首席記者 陸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