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氣象新聞網
專家:國家氣候中心首席科學家 孫穎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毋庸置疑的是,自工業化以來,人類的影響已使大氣、海洋和陸地持續變暖。
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的影響一直是IPCC歷次評估報告的核心內容。從第一次評估報告到第六次評估報告,隨著科學界對氣候系統變化認識的不斷加深,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影響程度的評估信度也逐漸提高。國家氣候中心首席科學家孫穎表示,這種認識的加深得益於觀測資料的增加、氣候模式效能的改善以及歸因方法學的改進。
評估變數更全面 內容更系統
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基於全球最新的觀測和模式結果,用一章的內容系統評估了人類活動對大氣和地表、冰凍圈、海洋、生物圈以及氣候變率模式的影響。
孫穎表示,與第五次評估報告相比,此次評估的變數更加全面、內容更為系統。評估的成員不僅包括傳統的氣候變數,如氣溫、降水等,還增加了生物圈等其他圈層變數,從而減少了對單一變數評估帶來的不確定性。
此次報告採用了參與第六次國際氣候模式比較計劃(CMIP6)的氣候模式。與第五次(CMIP5)的模式相比,CMIP6增加了更多的試驗,從而使不同人為強迫因子對氣候系統的影響可以進一步被認識和量化,使得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影響的認識得以加深。
在氣候系統的不同圈層,包括大氣、海洋、冰凍圈和地表氣候變化等指標的變化中,均可檢測到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些影響與模式模擬和基於物理機制預期的理解相一致。自工業化以來,人類活動的影響已經使全球氣候系統變暖,這一評估結論的信度在第六次評估報告裡面進一步提高。
全球變暖 人類活動訊號愈發清晰
近年來,全球氣溫持續上升,與工業化前(1850-1900年)相比,2011-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1.09℃。孫穎表示,由於對不確定性理解的改進以及持續的變暖,第六次評估報告可對自工業化革命以來的變暖進行歸因,而第五次評估報告只能對1951年以來的變暖歸因。換句話說,人為訊號的檢測從第五次評估報告的1951年提早到了1850年,明確指出自工業革命以來的氣候變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
由於全球氣溫持續升高,人類活動的訊號愈發清晰。“但將觀測到的變暖歸因於某種特定的人為強迫仍然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孫穎補充道。
此外,與1951-2012年相比,1998-2012年全球平均氣溫升溫速率存在一個短暫變緩的現象。孫穎解釋說,升溫變緩是暫時的,究其原因可能是太平洋年代際變化以及太陽活動和火山爆發的變化部分抵消了人為活動導致的地表變暖趨勢。在此期間,全球海洋熱含量仍在持續增加,表明整個氣候系統是持續變暖的。
2012年之後,全球平均氣溫急劇升高。資料顯示,2016-2020年這五年至少是自1850年有儀器觀測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
與此同時,人類活動對降水也產生了不小影響。孫穎表示,20世紀中期以來,人類活動很可能影響了大尺度的降水變化,在北半球中高緯陸地降水的增加中就檢測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此外,人類活動還影響了溼潤的熱帶和乾燥的亞熱帶之間緯向平均降水差異的增加,1979年以來南半球夏季降水在高緯度地區增加和在中緯度地區減少都可能與人類活動有關。
隨著全球變暖,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也呈現多發頻發的態勢。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全球和大多數大陸極端冷事件和極端暖事件變化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人類活動引起的溫室氣體強迫。近幾十年全球陸地強降水加劇也可能是受人類活動的影響。
孫穎表示,由於最新的CMIP6檢測歸因模式比較計劃資料的使用,第六次評估報告對於大尺度極端溫度的變化歸因更明確,指出溫室氣體強迫在極端氣溫變化中佔主導作用,而在極端降水的變化中,溫室氣體的作用也可以在一些指標中檢測到。
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影響進一步明晰
相較之前的評估報告,第六次評估報告進一步明晰了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以在氣候系統的多個圈層中檢測到。
在冰凍圈,20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北極海冰損耗的主要驅動因子很可能是人類活動。孫穎指出,儘管模式對北極海冰平均狀態的模擬存在很大差異,但所有CMIP5和CMIP6模式都再現了近幾十年來海冰範圍和厚度的縮減。
此外,北半球1950年以來春季積雪的減少也與人類活動有關,CMIP6模式比CMIP5模式更好地再現了北半球積雪的季節變化週期。同時,人類活動也很可能是最近全球範圍內幾乎普遍發生的冰川退縮的主要驅動因子,比如過去20年格陵蘭冰蓋表面融化很可能是受人類活動影響。
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熱含量增加的主要驅動因子極可能是人類活動。孫穎表示,綜合考慮冰川、冰蓋表面物質平衡和熱膨脹的貢獻,人類影響至少是觀測到的1970年以來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主要驅動因子;而觀測到的海洋熱含量的增加已經延伸至深海,工業化以來(1850-2014年)海洋上層(0-700米)、中層(700–2000米)、深層(>2000米)分別吸收了58%、21%和22%的熱量。此外,人類活動也影響著海洋鹽度,主要表現為20世紀中期以來海洋表層和次表層鹽分低的區域變得更淡,而鹽分高的區域變得更鹹。
在生物圈,同樣檢測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海洋酸化與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關係密切,而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可能導致植物生長施肥效應增強等。
孫穎指出,更多的證據和更新的資料均支援了人類活動是工業化以來大氣、海洋和陸地變化的主要影響因子,這讓我們對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的影響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我們把握未來方向、採取行動和選擇應對方式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美麗 責任編輯:張林)
本文來自【中國氣象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