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出版的《中國科學報》在頭版“科學人生·百年征程”欄目以《文聖常:浩海求索 丹心報國》
為題對我國海浪研究的開拓者和物理海洋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文聖常在科學、教育方面的輝煌成就和崇高的精神品格進行了報道。
11月1日,是我國海浪研究的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文聖常百年誕辰。近日,在中國海洋大學,一場以“耕海踏浪譜華章”為主題的展覽隆重開展,以展示文聖常在科學、教育方面的輝煌成就和崇高的精神品格。
文聖常以前是學機械的,後來之所以走上海浪研究的道路,源於他的第一次海上之旅。
25歲之前,文聖常從未見過大海。1946年初,在赴美國航空機械學校學習的途中,面對太平洋上的滔天巨浪,他發現自己乘坐的上萬噸重的輪船像一片樹葉一樣搖擺。他腦海中靈光一閃,這滾滾的波濤何嘗不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呢?如果想辦法利用起來,那真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從那時起,文聖常的研究方向發生了轉折,開啟了戰風斗浪、謀海濟國的求索之路。
1953年10月,受我國物理海洋學奠基人赫崇本的邀約,文聖常抵達山東青島,加入新成立的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前身)海洋學系,開啟了探究海浪的航程。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的情況下,文聖常頂住壓力、迎難而上。針對國際上兩種主流的海浪計算方法——“能量平衡法”和“譜法”,他不迷信、不盲從,大膽質疑、認真實證,匯出了可用以描述風浪隨風時或風區成長的更一般、更普遍的“普遍風浪譜”,被學界譽為“文氏風浪譜”。
20世紀70年代,伴隨著沿海港口、海岸工程建設的加快,急需出臺適合我國海域特點的港口工程技術規範。文聖常帶領團隊集智攻關,提出的工程設計和管理技術標準被納入交通部《港口工程技術規範》,打破了我國在建設港口的有關規範中長期依賴蘇聯和美國的局面。
“七五”“八五”期間,在沒有大型計算機的情況下,文聖常創造了新型混合型海浪數值模式,使我國的海浪預報工作擺脫了長期使用的經驗外推方法,邁入數值預報時代,被日本海洋學家鳥羽良明譽為“東方思想體系的結晶”。
1990年11月27日,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專案海浪數值預報研究專題鑑定驗收會舉行,文聖常彙報工作
20世紀最後十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國際減災十年”的號召,這與文聖常一直以來倡導的從中國海洋事業的實情出發,研究海洋災害、造福人類的想法不謀而合。這期間,他主持承擔了“災害性海浪客觀分析、四維同化和數值預報產品的研製”專題工作,相關產品現已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應用於風浪預報,並進入當時中央電視臺災害海浪預報,在我國防災減災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許多人問我取得成功的經驗有哪些,我並無什麼經驗可談,唯獨信仰愛國主義和追求科學精神,牢牢樹立健康正確的價值觀。愛國主義和追求科學精神以及健康正確的價值觀,是我畢生獻身於祖國海洋事業的力量源泉。”樸素的話語展露出文聖常堅定的信念、真摯的情感。數十年來,他心懷“國之大者”,潛心蔚藍、浩海求索,為國家海洋科技事業的發展進步辛勤耕耘、默默奉獻,卻始終覺得自己為國家、為社會做得太少,自己的工作微不足道。
著書立說 桃李天下
現代意義上的海浪研究興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保障盟軍順利進行諾曼底登陸,需要對當地海域的風浪情況進行預報。美國的H.U.斯韋爾德魯普、W.H.蒙克受命開展研究,成為這一領域的先行者。
二戰後,伴隨著海洋運輸、港口建設、海上資源勘探開發、漁業養殖捕撈等涉海行業的發展,海浪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這一新興領域卻沒有系統性理論專著問世。鑑於這一學科發展的現實情況,文聖常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於1962年出版了《海浪原理》一書,這是國內外出版的第一部海浪理論專著。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海浪研究愈加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創新成果不斷湧現,文獻數量迅速增加。為便於我國廣大海洋科研人員開展工作,文聖常和同事餘宙文歷時4年,編著了《海浪理論與計算原理》一書,並於1984年正式出版。該書系統性地梳理了世界範圍內截至20世紀80年代初的海浪研究成果,在收錄的500餘篇文獻資料中,有近400篇是20世紀70年代後發表的。兩本著作被海洋學界奉為經典之作,廣為傳閱,文聖常也贏得了“世界五大海浪專著有其二”的美譽。
文聖常是令人敬仰的“大先生”。從教70餘年來,他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我國自主培養的第一位海洋學博士孫孚、榮獲“卡爾·古斯塔夫·羅斯貝獎”這一國際大氣科學界最高榮譽的王斌等海洋領域的許多領軍人才和骨幹力量皆出自他門下。
2014年12月12日,中國教育家年會把當年度的特別獎——“燭光獎”授予文聖常,以表彰他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方面的卓越貢獻。
崇德守樸 百歲榮光
2000年以後,文聖常退居二線,但依然不得閒,總想著為國家、為社會、為學校做點什麼。他主動承擔起了《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英文版)》的主編工作,十幾年如一日潛心審讀修改稿件,甘做幕後英雄。
“我為黨、為人民有效地工作的時間愈來愈少了。我要珍惜餘下的時間,將有生之年奉獻給黨和人民的事業。”文聖常說。
曾經,在中國海洋大學魚山校區,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總能見到一位老者,拎著一個黑色的手提袋,緩緩獨行在去往文苑樓的路上,寒暑不易、風雨無阻。多年來,這儼然成了這所校園裡一道獨特的風景。
2007年,因為操作失誤,文聖常不小心被理療儀燙傷了腳踝,後來傷口感染,在醫院進行了植皮手術。術後醫生建議他少運動並臥床休息,但他不聽勸告,把腿搭在板凳上,扭著身子堅持修改稿件。此情此景令前去探望他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2013年秋,文聖常被檢查出患有肺炎,經過一個月的住院治療,病情有所好轉。天氣轉涼,醫生建議他儘量不要外出活動,於是,他就把辦公場所徹底轉移到了家裡,每天花5~6個小時兢兢業業地審讀來稿。曾有人問他這樣累不累,他說:“我從未覺得累,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我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我每天總是感到時間不夠用。我一生中一切都是平平淡淡的,我喜歡這種平淡的生活,能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我就很高興。”
生活中,文聖常對自己“吝嗇”是出了名的。一件洗得褪色的夾克衫穿了很多年捨不得買新的;辦公室的傢俱和裝修至今還保持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樣子,學校多次提出給他重新裝修、更換傢俱,都被他拒絕了。
2000年,文聖常捐資10萬港幣在家鄉光山縣磚橋鎮初級中學修建的“海洋希望教學樓”外景
在捐資助學方面,文聖常卻十分慷慨大方。2000年,他獲得何梁何利獎,20萬港幣的獎金自己一分不留,其中10萬元捐給中國海洋大學,設立“文苑獎學金”,另外10萬元捐給家鄉河南的磚橋鎮初級中學建設教學樓。後來,他又多次向“文苑獎學金”捐贈,截至目前已累計向教育事業捐贈100萬元。他曾多次當面或者寫信給學校領導和部門,希望不要再提這個獎學金是他倡導設立的。他說,這項獎學金是學校培養人才的一種方法,不是某一個人所能倡導設立的。
“文先生是中國海洋大學的一座精神燈塔。他功高卻不自居、德高卻不自顯,具有淡泊名利、崇德守樸的高尚品德,秉承治學嚴謹、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堅持勤懇敬業、持之以恆的執著追求……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才是‘文苑獎學金’的要義和精華所在。”中國海洋大學校長於志剛說。
2019年,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授予文聖常“九三楷模”。頒獎詞“從英俊少年到耄耋老人,人生征途上,你一直都在耕海踏浪。崇德守樸,獎掖後學,如紅燭燃燒自己,為他人播撒希望。愛國主義的光輝,科學精神的脊樑,你用六十年的執著,奏響九三人為祖國向海圖強的華章”,正是這位百歲老人浩海求索、丹心報國的生動寫照。
作者 / 廖洋 馮文波
編輯 / 劉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