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戈壁茫茫。弱水河畔的胡楊已褪去青翠,換上滿身金黃。
此時,中國乃至世界的目光正聚焦於此——“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已進入倒計時,與無數參研參試人員一樣,北京某總體研究所一個特別的團隊也正在進行最後衝刺。
他們各懷絕技、默契配合、以老帶新,多次共同保障任務圓滿成功,鑄就了航天發射場上最穩固的水暖電“鐵三角”。
所謂“水暖電”,是給排水消防專業、暖通空調專業、電氣專業的簡稱。
如果把發射塔架比作人體,給排水消防系統好比迴圈系統和免疫系統,既要輸送養分,又要預防事故;暖通空調專業如同呼吸系統和體溫調節中樞,用以維持氣體交換和冷熱均衡;供配電系統好比人體的神經系統,用以支援人體的指令下達和動作傳輸。
“水暖電”相互獨立又彼此依存,鑄造了穩定支撐火箭成功發射的“鐵三角”。
2016年執行“天宮二號”任務(左至右:劉惠文、張忠霞、張兵)
“只要張工說沒問題,我們就放心。”很難相信,這樣高度評價的物件竟是風華正茂的“80後”——張兵。
作為北京某總體研究所暖通空調系統總體技術負責人,穩重細緻的他總是在各個細節上展現出紮實的專業素養:“在產品測試階段,廠房內溫溼度超標就會導致測試工作暫停或延後;推進劑調溫階段,如果不能精準調控推進劑溫度,就無法開展後續的加註流程,嚴重影響發射。”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乾旱少雨,氣候惡劣,極熱極寒天氣頻現,對空調系統的保障能力和可靠性的考驗最嚴峻。
2016年,張兵受命接手酒泉方向暖通總體工作。“說沒有壓力是不可能的。”張兵進行了大量資料查閱和實地調研,總結出了“三個心中有數”——對裝置狀態心中有數,對薄弱環節心中有數,對發射流程心中有數。僅2016年,他就出差14次,在戈壁灘度過了春節、端午、國慶、中秋等幾乎所有節假日,保障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順利升空。張兵說:“如果任務時沒人關注我們,那就說明我們工作做到位了,這是每一個航天總體人的本分。”
張兵
2018年至2019年,張兵主導完成了酒泉發射中心暖通空調系統的整體升級改造。為了更準確地獲得塔上裝置的安裝位置和空間資料,必須有專業技術人員親自攀登塔架,逐層勘測現況。“我來!”張兵從一層爬到近百米的塔頂,又從頂層爬回底層,幾個來回下來,汗水溼透了工作服。
“其實他有恐高症,站在鋼爬梯上腿都在抖。”多年的老搭檔張忠霞忍不住說,“他白天勘測,晚上繪圖,終於出色完成了技術改造工作,整個發射場的空調系統面貌煥然一新。”一旁的張兵撓著頭,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
給排水消防系統的酒泉方向總體技術負責人張忠霞是“鐵三角”中的“鐵娘子”。開朗樂觀的她天生有一股東北大妞敢打敢拼的豪氣,被大家親暱地稱為“大俠”。
張忠霞
張忠霞與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結緣於2009年。受戈壁自然環境所限,水源匱乏,水量不足,水質礦化都會導致消防系統不能正常工作,這都是參加工作不滿7年的她必須面對的難題。
“我這個‘角’必須撐起來!”她先一遍遍琢磨東風航天城繁雜的給排水消防系統,直到熟爛於心,然後透過充分調動來水、合理規劃用水、推進節水措施等舉措,迅速開啟局面。2016年,美麗的東風人工湖終於落成,不僅解決了水資源的最佳化再分配,還對場區綠化灌溉、微氣候調節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她又在為東風渠引水工程建設論證忙碌著。
每到發射,張忠霞的神經就繃得緊緊的。她保障的火箭加註口消防系統是火箭推進劑一旦洩露要應急響應的系統,導流槽、發射臺噴水降溫系統則需要發射瞬間噴出大量的水給導流槽、發射臺迎火面進行降溫。注水、起泵、除錯、確認……火箭轉場前至少需要3到5次的聯調,才可能逼近“萬無一失”。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氣動閥都要經過反覆檢查,一旦漏水都會導致“給火箭洗澡”的嚴重後果。這樣繁瑣的工作,她一干就是12年。
12年心血傾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已經成為張忠霞時時掛在嘴邊的第二故鄉。凌晨趕飛機,坐當天最晚航班回京,第二天正常上班是她的日常。去年,張忠霞因過度疲勞突患面部神經炎入院就診,同時被查出早期肺癌。“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也不能下火線。”病床上張忠霞還在用電話跟進工作細節,被主治醫生批評為“最不省心的病人”。
“好好養病,有我們在,你放心!”劉惠文再三勸說著。作為酒泉方向供配電系統總體技術負責人,老劉不僅工作幹得漂亮,更默默承擔了團隊裡所有的內勤保障工作。得知張忠霞患病的訊息,同事們第一時間趕去看望,就是為了給她送上“定心丸”。
“我們業務相關,崗位相聯,彼此的默契更讓我們在必要時甚至可以互為替補。”說起團隊,劉惠文總是發自內心的自豪。
劉惠文
戈壁腹地風沙大,惡劣的自然環境容易造成架空輸電線路故障及電壓波動,影響裝置執行。供配電系統是發射場的“能源心臟”,一旦斷電,發射任務立刻終止,後果可想而知。“從手把手將我帶入門的前輩專家,到我自己,再到現在逐漸成長起來的年輕同志……各個角點一直在以老帶新,才能讓‘鐵三角’良性延續。”
參加工作的21年以來,最讓劉惠文難忘的就是被稱作“驚心動魄、爭分奪秒”的搶修經歷。2016年的中秋之夜,天宮二號順利發射升空。已經堅守一線18天的劉惠文終於鬆了口氣。在回京途中,場區打來電話,讓他大吃一驚——地上一二層的電纜已經全部燒燬,一片焦黑,損失慘重。“這是我的職責,我得回去!”
這時距“神十一”發射任務僅有一個月時間,他們必須與時間賽跑!劉惠文除了不眠不休地編寫方案,甚至走到現場親手拽電纜,測絕緣,放阻火包,手指和嘴唇全是裂開的血口。經過大家晝夜不停地施工,終於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地提前7天完成了恢復工作,為“神十一”地面裝置測試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每個系統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航天人始終以團隊的姿態在戰鬥!”雖然受到了各級嘉獎,劉惠文還是很謙虛,單位的航天娃都很喜愛這個笑眯眯的伯伯,總是纏著他講述發射場上的小故事,小小的種子就這樣在稚嫩的心靈上漸漸萌芽。
10月16日凌晨,戈壁上空明月高懸。“5、4、3、2、1,點火!”隨著神箭劃破夜空,中華兒女終於再探九天、叩問蒼穹!
2021年執行空間站建造階段任務(左至右:張忠霞、張兵、劉惠文)
此時此刻,張兵與無數航天人一樣感慨萬千;千里之外的北京,後方保障的張忠霞與劉惠文也心潮澎湃,久久難平。
三角、四角、無數個角……原來在偉大的事業中,每個人都是一個角點,只有無數人撐起無數個角點,才能無限逼近一個圓,圓滿的圓……
來源 | 我們的太空
作者 | 楊小琪
攝影 | 郭凱、劉牧、張兵、張忠霞
攝影 |劉惠文、李志鵬
編輯 | 李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