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民兵·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張名坤、田桂慶
為信仰執著堅守,為英烈接續守護。山東省高唐縣琉璃寺鎮張洪珠、張曰平父子從1953年至今義務守護烈士陵園68年,贏得社會廣泛讚譽,張曰平先後獲評“感動聊城年度人物”“山東省道德模範”等。
1939年3月5日,中共魯西北區委機關隨八路軍129師先遣縱隊由冠縣、館陶向泰西大峰山區轉移途中,在高唐縣琉璃寺鎮與日軍遭遇。在這場戰鬥中,48名官兵為國捐軀。戰鬥結束後,48位烈士的遺體被分別葬在附近的許樓、徐廟、琉璃寺、吳營、大呂莊、大桑莊等處。1946年6月23日,這些烈士的遺骸被遷葬至位於徐廟村的烈士陵園。20世紀50年代,這裡由於疏於管理,村裡的牲畜常常來吃草並踩踏墳頭。地勢低窪,每到雨天這裡還常積成水窪。
那時,在濟南柴油機廠工作的退役軍人張洪珠回家探親,看到烈士陵園的景象後十分憂心。當兵8年,張洪珠參加過渡江戰役、抗美援朝,目睹過許多戰友的犧牲,因此對葬在這裡的48位抗戰烈士充滿敬意與感情。“我不去上班了,我要守著這些烈士!”張洪珠說到做到,從此再也沒有離開徐廟村。平時,他搬著馬紮守在墓地附近,看到豬、羊等牲畜過來就驅趕。在很長的時間裡,陵園內僅有一間小屋,張洪珠一人住在這裡日夜守護。1990年12月,當地政府修建了陵園大門、院牆、值班室等,張洪珠的看護條件才有了改善。
2012年秋,在山東省委、聊城市委的支援和烈士親屬的關心下,陵園重建,2013年10月正式建成。遺憾的是,張洪珠沒有等到這一天,他於2012年3月去世。張洪珠去世後,張曰平接過了父親手中的“接力棒”。“父親臨終前囑咐我,要接好班,為烈士守好墓。”張曰平告訴筆者,從那時起,他和妻子便住進陵園,日夜守護。
每年除夕,按當地風俗,張曰平都將烈士“請回家”過春節,在陵園紀念堂內擺滿一桌飯菜,把第一碗出鍋的熱騰騰的水餃敬上。平時,有參觀者來訪,張曰平就擔任義務講解員,對烈士的英勇事蹟,他如數家珍。
“我會繼續守護這些烈士,以後我走了,還有我的兒子。”如今,已年逾古稀的張曰平最大的願望,就是讓更多的年輕人知道烈士的故事,傳承烈士的精神。
(中國民兵·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