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2021年10月29日,被認為是國產新型隱身艦載機的戰鬥機成功首飛。目前雖然沒有獲得官方確認,但就其加強的前起落架來看,確實有極大可能性是隱身艦載機。遙想12年前,第一款國產殲-15艦載機才剛剛首飛,不禁感慨海軍艦載航空兵在裝備技術上的發展之迅速。而從海軍這12年間,在艦載機領域的發展過程,也可以一窺海軍在艦載機領域的設計和應用理念,從而對海軍艦載機和航母的未來發展,有一個更為清醒的認知。
▲殲-15曾經引起巨大轟動
海軍在發展第一代艦載機時,理論上雖然存在殲-10和殲-11兩種選擇(當時殲-20的技術成熟度非常低,沒有上艦可能),但最終選擇殲-11改造成殲-15並沒有出乎外界預料。一方面,國內當時從烏克蘭獲得了蘇聯在蘇-27基礎上,衍生而來的蘇-33艦載機的原型機T-10K-3,這是蘇-33量產之前的最後一個改進型號,技術成熟度很高,國內在與蘇-27非常相似的殲-11基礎上,吸收蘇-33的技術更加簡單,風險也更低。
▲蘇-33原型機——T-10K
另一方面,海軍艦載機畢竟是在海洋上飛行,一旦出現故障,基本上沒有迫降能力,而在波濤洶湧、水溫偏低的海洋上,飛行員存活等待救援的時間是以小時為單位的。因此,海軍天生就喜歡可靠性更佳的雙發戰鬥機,除非是萬不得已,否則絕對不會選擇單發戰鬥機。最重要的是,海軍當時發展第一代艦載機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驗證艦載機與航母平臺的適應性,同時為訓練和培養艦載機飛行員提供物質基礎,為未來的目標艦積累技術,可靠性其實比單機效能更加重要。
▲單發的殲-10並不適合上艦
這也詮釋了為什麼殲-15自2012年正式服役以來,始終沒有進行過大規模改進,雖然民間猜想了殲-15B、殲-15D等種種想象型號,但殲-15至今仍然是第三代戰鬥機早期技術標準。而從目前來看,海軍很有可能在殲-15與航母的初步磨合結束之後,就直接開展了下一代隱身戰鬥機專案,這才能趕在近期成功首飛,實際上不存在第三代半改進型號的過渡。從這一點上來說,海軍對目前兩艘滑躍型航母的定位並不高,同時,對中航工業的技術水準也非常信任。而最終上艦的是新型中型隱身戰鬥機,不是殲-20重型戰鬥機,更凸顯了海軍在日後對彈射型航母作戰範圍的規劃。
▲海軍對目前雙航母的定位並不是很高
艦載戰鬥機大體上可以分為中型和重型。而在目前全球已服役的艦載機中,除了中國殲-15以及俄羅斯蘇-33之外,都是典型的中型戰鬥機。當然,美國海軍的F/A-18艦載機情況有些特殊,其早期型號F/A-18C/D是典型的中型艦載機,但後期進一步放大的F/A-18E/F,起飛重量已經接近早期F-15A的水準,稱呼為重型艦載機也不是不行。但一般鑑於其中型機的底子和艦載機需要改造加重的特性,普遍仍然將F/A-18E/F劃為中型艦載機。而殲-15在上文已經提過,是國內海軍為驗證技術的型號,中型和重型對當時的海軍來說並沒有太大區別,屬於特例。在全球海軍發展史上,真正被公認為重型艦載機的,是美國海軍F-14以及蘇聯海軍蘇-33艦載機。
▲F/A-18艦載機的一生堪稱傳奇
美國海軍當時發展F-14,是想利用其超強的雷達探測距離,和AIM-154“不死鳥”遠端空空導彈,以具備在超遠端攔截蘇聯轟炸機的能力。而蘇聯蘇-33重型艦載機則是想反過來壓制F-14,以掩護艦隊向美國航母打擊群突襲。兩者雖然作戰目標不同,但都是美蘇雙方在全面對抗的思維下,為自身水面編隊爭奪制空權的重型艦載機。在此次中型隱身艦載機首飛之前,國內許多觀點認為殲-20會上艦的重要原因,也就在於此。畢竟美國航母打擊群,確確實實是巨大的潛在威脅,理論上也只有殲-20隱身戰鬥機上艦,才具備與之對抗的實力,但實際上海軍還有另外一條路可以走。
▲當年的夢幻組合:F-14加 AIM-154“不死鳥”
始終在軍工領域投入大量資源,堅信“戰爭在明天爆發”的蘇聯最終煙消雲散,證明冷戰時期全面對抗的思維方式是不可取的。事實上,國內在國防領域的思維與蘇聯一直截然不同,國防開支比例較低,而中型艦載機簡單靈活的優勢,與國內整體國防戰略的契合度很高。從國內海軍最終選擇新型中型艦載機來看,走的正是不與其他國家航母打擊群高度對抗的道路,本質上是在認可雙方差距,保證艦載機一定製空能力,但不追求極致的同時,兼顧一定的對地打擊能力,至於反艦能力,這對隱身戰鬥機來說,本身就有點強人所難。
▲蘇聯已經證明了高強度對抗的不合理性
現代反艦導彈在目前階段射程起碼要保證200千米,高亞音速是最低要求,同時戰鬥部還要有一定的重量,這就導致反艦導彈的尺寸跟重量不可能太小,目前隱身戰鬥機很難裝入彈倉。雖然美國海軍為提高F-35C的反艦能力,最終搞出了一個輕量型LRASM反艦導彈,但這種效能全面縮水的型號,究竟有多少戰鬥力實在很難說。本質上是因為美國海軍對外攻擊主要依靠航母艦載機,同時又面臨對手水面編隊迅速崛起的現狀,不得已而為之。但國內海軍就截然不同,無論是陸基反艦彈道導彈還是艦載超音速反艦導彈,都有強悍的反艦能力,未來還有進一步升級的可能。海軍艦載機只需完成制空及兼顧對地的任務,就足以滿足海軍現階段需求。
▲發射LRASM反艦導彈的B-1B轟炸機
從這一點來說,短期內航母對決的景象並不會出現。國內海軍在航母領域偏弱的現實是存在的,但在國產反艦彈道導彈打造的近岸防禦圈保護下,也沒有哪個國家的航母打擊群敢於輕易進犯。而脫離這個保護圈之外,國內海軍的航母編隊,並不足以挑戰目前地球上最強的10萬噸級核動力航母打擊群。海軍之所以以中型隱身戰鬥機作為未來15-20年的主力,是想透過以對空為主、對地為輔的作戰思想,渡過這段追趕和發展期,同時也保證一定的遠海投送能力,應對可能發生的遠距離戰略投送事件。而最終反超其他國家的任務,實際上是交由下一代更優秀的艦載機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