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陽琛 石英婧 南京報道
“隨著新能源車使用越來越多,電池這幾年出現了大量的安全問題。國家法規也更加嚴格,針對熱失控提前5分鐘預警成為強制標準,對於電動車安全等都建立起了一系列(制度)要求。”日前,上海前晨汽車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黃晨東在“第三屆全球新能源與智慧汽車供應鏈創新大會”上向包括《中國經營報》在內的媒體記者指出。
黃晨東表示,電動汽車早期發生的安全問題,主要是由車輛事故、涉水等導致感測器、結構零件(失靈)從而觸發的。同時,在遇到過充、過放、擠壓、高溫等狀況時,電池充電很容易著火。而在這些問題逐漸解決後,現在更多面臨的是電池異常老化問題,“比如說車停在那裡停十天、半個月,自己就著起火來了,這是電池本身的失效風險”。
怎樣使動力電池更加最佳化?對其更好、更主動地控制,從而保證更加安全呢?
黃晨東認為,一方面,可以做液冷控制電池的溫度和能耗,這對保障電池安全非常有幫助;另一方面,要對電池進行全面的效能檢查,比如說維修保養時可以對電池有無磕碰和機械結構進行檢查,平時透過監測資料對電池(狀況好壞)進行判斷。
“大資料監控是對保證電池安全非常有用,我們的設想是要做電池全生命週期的管理體系。”在黃晨東看來,要從電芯的角度來看待電池,要監測到電芯而不只是模組。並且所有的資料要可以歷史回溯,在車輛後續要回收利用時,要可以回溯車輛的使用情況,甚至要能回溯到電池廠的情況,整個生命週期都要有資料記錄。
黃晨東表示,首先,要做的是採集資料,現在實際做法是電池資料每1秒發一幀,車輛其他資料5秒發一幀,如此才能抓住電池的特徵量;其次,在上傳資料後,需要做大資料分析以及異常識別和提取;再次,還要建立一個正確的應力模型,包括電壓模型、阻抗模型、C充電模型等,要把這些應力模型集中在一起看;最後,則是在雲端處理資料,處理後要返回到車輛的BMS控制器內,從而保證不斷改進控制策略。
“採集資料時,時間上一定要有所保證,所以的電池資料如果(時長)沒有1秒,萬一著火或者是發生其他各種事故基本上都抓不到特徵值。”黃晨東強調,還要控制溫度、電壓等(指標)的精度,否則(資料)傳輸太快,缺乏精度還是難以抓取。此外,要線上測量電池的核心效能指標,比如透過測量阻抗就可以發現很多問題。
記者瞭解到,大資料分析也是當前監測動力電池全生命週期的一大難點。對此,黃晨東表示,在大資料分析中,應力模型非常重,原先做的比較多的是單應力模型,包括倍率、溫度、放電深度、高電壓應力模型,但是單應力模型在今天看來已經遠遠不夠。“很多時候單應力模型覺得電池是好的,但是使用多應力模型還是能發現問題,所以軟體設計上要有多應力模型,把倍率、溫度、放電深度、高電壓統統疊加起來進行實驗驗證。”
(編輯:石英婧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