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品宅裝飾科技「智慧升級 技藝迭新」釋出會在上海順利舉辦,正式釋出了品宅裝飾科技迭代升級的裝配式內裝新產品體系,並首次對外公開展示了煥然一新的品宅裝飾科技裝配化研發展示中心。
作為一家專注於裝配式內裝的科技型企業,在工業化趨勢深刻變革傳統裝修行業的當下,品宅裝飾科技持續創新,始終致力於解決更多裝配式內裝在實際專案應用中的技術難題,助力中國建築裝飾行業的工業化轉型升級。
此次釋出的PASI4.0裝配式內裝體系,呈現最前沿的裝配內裝技術解讀。簡化裝配式內裝產品體系在專案應用中的施工工藝,更簡便地適配不同的專案需求,更高效地為客戶提供一整套解決方案,同時希望能從核心技術層面驅動裝配式內裝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此次我們也很高興和品宅裝飾科技的創始人&首席產品官 CPO馬紅軍有了一次深入的交流,馬總對內裝工業化領域的獨特見解以及對未來趨勢的預判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期專訪人物
馬紅軍先生
品宅裝飾科技的創始人&首席產品官CPO
Q1:品宅算是最早一批進入內裝工業化行業的,想請您聊一下品牌未來的發展戰略。
馬紅軍:我們進入這個行業已經6、7年了,做裝配化內裝是行業裡比較早的,我們一直有這樣一個使命,就是 “用科技讓裝修變簡單”,企業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發展側重點,過去這麼多年,我們在底層技術的構建和應用領域,已經做了很多實踐和積累;未來可能更多的會投入到產品的開發和推廣上面,所以說我們未來的發展戰略還是圍繞著裝配化內裝比較適配的應用場景,包括城市更新改造、租賃房屋、連鎖酒店、精裝住宅,聚焦於居住類空間的新建及改造,來開發一個個場景化的產品,然後透過我們自己和合作夥伴,把它交付到千家萬戶。
Q2:內裝工業化發展至今,也是在慢慢普及,同時也遇到了一些的問題,您怎麼看待整個內裝工業化行業的發展?
馬紅軍:每個行業都會有自己的問題和機會,裝修行業相對建築來說,是使用更新頻率較高的,因為一個建築的使用時間很長,在它的生命週期內要經歷很多次裝修,隨著使用者的更換,生活方式的改變,裝修也是與時俱進的。所以裝修的市場其實很大,也沒有萎縮的趨勢,只是說這個行業太傳統,在數字化的工業4.0時代,一些裝修行業細分領域,比如板式傢俱和很多部品,是完全跟得上這個時代非常先進的數字化製造和交付系統等,已經走在前面了,但是如果擴充套件到整個裝修就很難,我覺得整個裝修系統必然會很快的向工業化、數字化方式進展。
Q3:正好今天是品宅的新品釋出會,能簡單介紹一下貴司的新品,跟原來的體系的比,有什麼新的看點?
馬紅軍:我們把它叫PASI4.0內裝體系。裝配化裝修行業也有很多做法,有的比較區域性,有的比較全面,比如說專門有做地面系統,吊頂系統,或者隔牆系統的,也有做整體衛浴空間等,而品宅裝飾科技一直是致力於做全屋整裝的,一個整體空間的裝修其實涵蓋的面會比較多,包括牆、地、頂面,是一個全體系的裝配化內裝的解決方案。我們的產品是讓裝修變得更簡單了,而我們的4.0系統主要的變化就是比簡單還要簡單,著力於構造的統一和簡化,是為了讓裝配化裝修進入深水區。
Q4:是不是跟資訊化開始結合?
馬紅軍:裝修的複雜度是無法迴避的,空間的尺寸精準度飾無法預知的,客戶對裝修的需求也是與時俱進的,假如底層的技術體系能夠足夠模組化,足夠簡單,那麼資訊化是助力裝配式裝修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有了一個長期穩定的構造系統,就可以實現資訊化。
Q5:貴司也致力於做整體的整合系統,在材料選擇上會有什麼要求嗎?
馬紅軍:我們是用OEM的方式來製造組成我們裝配化內裝的部品,部品再往底層是材料,表面上看我們一直在考量低成本、多樣化,但實際上我們考慮的更多的是背後的東西,比如說它的環保效能、耐久性、易維護程度等,這是決定品質差異的關鍵因素。
同時,由於裝修是建築的一部分,我們還得考慮材料是否符合建築的規範和要求,比如說耐火等級,這是一個重要的考慮。還有一點考量,一方面和構造相關,一方面跟材料也相關,就是它的可逆化的問題。
當全社會都在講節能減排、碳中和,在建築裝飾行業領域要透過建築來減排是很難的,因為水泥產生的過程就是產生碳的過程,水泥的碳排放已經擺在那了,不可能讓它重複利用,而在裝修領域,採用裝配式內裝就可以減少水泥的產生,所有的部品部件都是可以迴圈利用的,確實可以為建築裝飾行業減少碳排放多做點貢獻。
所以,能在生命週期使命完成的時候還能成為再生資源,這個是我們在選材和設計構造的時候,一個重點考慮的問題,這也是一個面對未來的考慮。
Q6:品宅進入這個行業後做了很多的專案,酒店醫療辦公都涉及,在內裝體系運用在不同的應用端的話,有哪些差異點?
馬紅軍:酒店、養老住宅、辦公空間的廳房,作為人們日常活動的區域,其實從裝配式內裝的構造系統和用材來說,是非常接近的。而廚房、衛生間區域,則要具有防火、防水、耐擦洗等效能。住宅的公共區域和商用空間,則要免維護,並且壽命得非常長。
我們基於同一套技術體系,透過打造典型的單元模組和解決方案,就可以滿足不同場景的使用需求,所以實際上我們的裝配式內裝可以面對無限的應用場景。
Q7:您覺得大概會有多少年我們可以在住宅這種商品房可以大量的應用?
馬紅軍:從政策角度來說,房地產行業受到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地產公司面臨著新的市場環境,在充分競爭的情況下,客戶的選擇權多了很多,如果地產公司從單純滿足裝配率的角度轉變為更注重「產品」,更注重滿足客戶的個性化裝修需求,那裝配式內裝一定會得到大量的應用。
裝配式內裝的真正起勢,不管對短期還是對長遠,都更友好,比如說交付的時候它的效果和飾面品質比較好,而且它更新維護和改造也更便捷。我覺得在新建商品房這個領域可能會有一個拐點,就是開發商行業注重產品化的時候,如果不是這樣,那可能維持現狀也有它的合理性。
對於增量市場來說,裝配式裝修只佔到1/10的市場份額,而且比較集中,但在存量市場,裝配式裝修的應用範圍更大,而且有更明顯的優勢,它可以應對存量市場中個人住宅、集中式公寓、連鎖酒店、辦公室等的改造需求,可以滿足分散的裝修需求,讓改造更高效。像很多酒店存在不停業改造的需求,可能未來住宅也會存在不搬家改造的需求,這都是傳統裝修很難解決而裝配式裝修能解決的問題。
Q8:到目前為止,其實工業化內容普及還不是特別的好,其中有個重要原因在於外界認為內裝工業化的成本比較高。貴司是在如何保證質量,又控制成本的角度完成交付?
馬紅軍:在成本上面,因為整個產業鏈的規模和傳統裝修沒法比,導致從一些角度來說,裝配式裝修的成本比傳統裝修高。但其實兩種裝修對比的內容是不完全一樣的,比如說傳統裝修刷大白,那麼維持在比較新的狀態壽命可能只有一兩年,但是裝配式裝修用成品的飾面構造,可能在8-10年都能保證維持在比較新的狀態,這兩個東西它其實對應的就不是一個性能和功能的東西,而是客戶需求。
當客戶說我只要刷大白的時候,用牆板就貴了,但如果客戶希望有一個耐久性比較好的飾面的時候,裝配式裝修就不貴了。隨著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的轉變,對裝配式裝修的需求肯定會越來越多,就像智慧手機比傳統的手機好像是要貴一點,但實際上使用過的人就不會再回到原來按鍵手機的狀態。這種轉變帶來的價值是不一樣的。隨著生產規模的增加,成本下降也是很快能解決的問題。
Q9:比方現在用內裝體系,其實它的牆面本來我只刷塗料的話可能就很薄的一場,它不會佔用我太大的空間。那牆就是用內裝體系做這種牆面的話,特別是我看到矽酸鈣板它是有一定厚度的,小業主會不會覺得我的空間其實在變小?
馬紅軍:我覺得這個問題從小業主角度理解確實是個問題,比如說我刷乳膠漆、貼桌布可能是個幾毫米可以忽略的空間,但是如果你要裝一套牆面的系統,可能需要十幾釐米的空間。我們品宅的裝配式內裝產品已經把空間做得比較合理,不同的體系略有不同,但一般也會有十幾到二十幾毫米不等的空間。這是不可避免的。
但我覺得這個問題就像我們不會覺得樓板的厚度會佔用層高一樣,從建築科學的角度來理解它,這個空間是必須的,你不會覺得樓板越薄越好,有這個空間,你才能真正解決建築的效能問題。
對於裝配式內裝來說,有這樣一個空腔,它可以不在原始牆面開槽來實現管線排布,也可以填充隔音保溫材料,讓建築的結構耐久性提升。尤其在酷寒的地區,你不會希望牆體越薄越好,因為你要禦寒。
當然,我覺得樓板的厚度和外牆的厚度,不應該是讓小業主去決策取捨的東西,這是我們建築裝飾行業應該去討論的問題,是相關的規範應該考慮納入的問題。比如,當建築結構裡是不允許預埋管線,也不允許在改造建築的時候去用開槽破壞結構的方式來埋設管線。採用裝配式內裝就是必然的選擇,是對全社會來說更安全對選擇。
Q10:貴司也做了很多的成功專案案例,然後能不能談一下品宅的專案特點。
馬紅軍:品宅裝飾科技的業務主要聚焦在精裝住宅、租賃住宅和連鎖酒店,包括企業宿舍這一類,我們認為在建築工業化內裝工業化起步階段,標準化可以很大的解決它在供應鏈上的規模問題。
當然我們也有團隊在做家裝和辦公室專修業務,目前只服務上海地區,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應該說客戶滿意度高於我們所熟悉的行業的平均水平。
Q11:最後請您談一談對內裝工業未來的願景。
馬紅軍:在整個裝修領域裡,如果說工業化跑得最快的,那就板式傢俱,它過去曾經是裝修木工的一部分工作,從傢俱的設計到生產到安裝,都是很手工的,但現在整個家居生產系統都是數控機床完成的,安裝環節也非常標準化、流程化,品質把控也很好,所以它的工業化水平已經很高了,甚至說工業化都不足以表達它現在所在的發展階段,那麼其實這時候已經沒有人來討論櫥櫃應不應該用工業化的方法來做了,工業化就是主流的解決方案。
我覺得,工業化內裝行業發展的一個願景就是:第一,大家不用再強調什麼工業化不工業化,就像現在櫥櫃沒有人強調我得買工業化製造的櫥櫃,而不買手工製造的櫥櫃一樣,就沒有這個提法了,因為工業化就是合理的時代主流的解決方案;第二,行業標準規範的確立和完善,內裝工業化本身它和很大的問題在於和建築工業化的介面,還是沒有特別明確,這些問題不能交給消費者去做選擇,而是要靠行業主管部門的相關法規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