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洞見 主播/雲灣
來源/洞見(ID:DJ00123987)
人到中年,經過歲月的洗禮,時間的沉澱,我們逐漸參透了生活百味。
也正因為懂得了一些人生道理,我們容易變得世故圓滑,生出一些毛病。
中年以後,避免油膩,就得學會向內審視,自己給自己“看病”。
作家喇嘛哥說,人到中年,不知不覺就會變得好為人師。
即便是竭盡全力學著內斂,但在與人交談中,也會不自覺地把話題引入到別人難以參與的往事裡,炫耀自己的經歷。
宋朝有個官員叫鍾傅,自己的字寫得不怎麼樣,卻非常喜歡評價別人的字。
有一次,他見一寺廟中掛著一副匾額,但署名模糊不清。
於是馬上神氣活現地對匾額上的字各種吐槽,還讓寺中僧人取下匾額,自己重新書寫。
寺僧取下匾額擦乾淨後,他才發現被鍾傅貶低的字,竟是出自顏真卿之手。
見此,鍾傅只得悻悻地嘀咕:“像這樣的字畫,怎麼不刻在石碑上?”
一個人最大的愚蠢,就是認為自己什麼都懂,動不動就對別人指手畫腳,品頭論足。
越是好為人師,越會暴露自己的無知。
微博裡有位網友講過自己的故事。
步入中年後,他不知不覺變得喜歡顯擺。
遇到有人向自己求教,他更是剎不住車,常常把生活、感情、工作各個層面都長篇大論地說給對方聽,儼然一個無所不知的“人生導師”。
可那些經常被他說教的人,非但不感激他,反而一個個都開始和他保持了距離。
後來他才逐漸明白:
每個人經歷不同,自作聰明地用自己的那些大道理指點和干擾他人的人生,最後只會招人反感。
孟子有言:“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人際交往最忌諱的,莫過於自以為是地到處秀優越,用自己“過來人”的經驗去教育別人。
學會剋制自己好為人師的慾望,改掉妄自尊大的毛病,才是中年人最頂級的自律。
生活裡總有一些人,喜歡滿口大話,天南地北地吹捧自己。
小品《有事您說話》裡,郭子是一個在鐵路部門上班的中年人。
為了讓別人高看自己,他常常自吹自擂,無限誇大自己的能力。
他不僅謊稱自己在鐵路部門有關係,還四處吹噓自己有能耐,可以買到別人買不到的票。
朋友聽說他人脈廣,便託他幫忙弄兩張春運期間的臥鋪票。
為了讓自己說出去的大話不被揭穿,他只好硬著頭皮答應下來。
他大冬天連夜去排隊買票,結果排了一晚上沒買到,最後自掏腰包買了高價票。
妻子得知後,和他大吵一架,還憤怒地表示這日子跟他沒法過了。
看著妻子生氣的樣子,他才發現,那些說出去的大話,不僅沒能讓別人高看他,反而害苦了自己。
無論為人還是處世,都要心懷謙卑,敏於事而慎於言,才是最好的智慧。
孔子有位弟子叫宰予,平時心直口快,喜歡說大話。
一開始孔子欣賞他,以為他胸懷大志,可在後來的相處之中才發現,原來他只是單純愛誇海口。
於是孔子將他狠狠訓斥了一頓。
還立下規矩:凡孔門弟子,必須言行一致,不可講空話,亂吹牛。
在老師的批評下,宰予很快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此慎言慎行。
治好大話毛病的宰予,重新得到孔子的認可,後來在三千弟子中名列十哲,成為真正的賢者。
曾國潘說:“立身,以不妄語為本。”
人到中年之後,要學會控制自己的口舌。
管住嘴,謙卑做人,沉穩做事,是修養,也是智慧。
易中天曾說:“面子是咱中國人的寶貝,幾乎主宰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愛面子是人之常情,但死要面子,卻是一場災難。
魯迅曾在雜文裡記載過一個故事。
一個前去奔喪的人,到場後發現其他人都收到了死者家屬發放的白孝,自己卻沒有。
他覺得自己被區別對待,太沒面子,就召集了一些朋友,大鬧了一場。
結果本來是辦喪事的靈堂,卻變成了打作一團的戰場。
後來這件事被人們傳得沸沸揚揚,讓他在整個村子裡顏面掃地。
正如鄭淵潔所說:“要面子的結果,大都是沒面子。”
做人,放下無謂的虛榮,不要讓面子綁架。
我老家有一個企業家,中年破產,債務纏身,養家餬口都成了問題。
他曾經的競爭對手說:“我可以給你一份工作,來我公司上班。”
身邊人紛紛勸他,別去了,給昔日的對手打工,太沒面子了。
但他欣然接受了這份工作,還付出了百般努力。
漸漸地,他和老闆關係越處越好,得到了賞識。
後來他與曾經的對手、現在的老闆合夥開了一家公司,讓自己的事業再次騰飛。
亦舒說:“面子是一個人最難放下的,又是最沒用的東西。當你越是在意它,它就會越發沉重,越讓你寸步難行。”
太看重面子,只會阻礙自己前進的腳步。
越不把面子當回事的人,越沒有負累,最後才會活得越體面。
中年以後,改掉死要面子的毛病,人生的路便會越走越寬。
人到中年,比形象油膩更可怕的,是內心的油膩。
失去了年輕時的簡單與初心,變得圓滑又世故,複雜而庸俗。
五代時期,有個大臣叫馮道,為人十分勢利,對下欺凌貶踩,對上無底線逢迎。
他為官共歷5朝11帝,每次新君主上位,他就馬上溜鬚拍馬,說著最諂媚的話,以博恩寵。
有一次,周世宗想要效仿唐太宗,親自帶兵出征。
這時,一向習慣於曲意逢迎的馮道馬上嘻嘻一笑迎上去奉承說:
“皇上是皇上,唐太宗是唐太宗,怎可相提並論呢?”
其實他想表達的,是皇上比唐太宗更英明啊。
但唐太宗作為帝王,在歷史上的聲譽實在太響亮了。
馮道此言一出,周世宗就大發雷霆,認為馮道是在譏諷他。
這件事後,周世宗對馮道十分反感,打發他去管理修造周太祖墳廟的工事。
馬屁拍到了馬蹄子上,馮道內心恐懼,惶惶不可終日,不久竟積鬱成疾死掉了。
人到中年,如果不能保持內心的乾淨,市儈油膩,只會換來他人的反感和厭惡。
主持人馬騰曾說過:“油膩,本質上是一種對自我的放逐。”
作家馮唐曾在自己47歲的時候,寫過一篇《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
在文章中,他清晰明確地列出十條準則,用以警醒自己,千萬不要變成一個油膩的中年男人。
走過半生,他越發懂得,思想不油膩,內心不墮落,才能看到更美的風景。
人生後半場,最好的境界,無非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
這世上大多數病,都是心病,最好的藥,往往是自己。
正如洪昭光教授所說,你永遠是自己最好的醫生。
人到中年,行至半坡,我們最難得的清醒,是看清身上的毛病,自治自愈。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作者:洞見,來源:洞見(ID:DJ00123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