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被大伯花式坑錢
“你大伯真不要臉,總想從我身上摳點錢”,吃飯時,M的爸爸對他抱怨。
“以前借了我五千塊,一直沒還,問他要,他說錢被你在外面鬼混亂花了。”
兒子M一臉懵逼,“他從來沒拿錢給我用”。
時隔十年,兒子才知道大伯曾以誣陷他的方式,坑了他爸五千塊。
爸爸接著吐槽了兩件大伯近期貪得無厭的行為:
1.不分尊卑的索要紅包。
大伯將近四十的女兒要出遠門,大伯要求M的爸爸給他女兒拿錢,路上買零食。
M的爸爸不好意思拒絕,就給他發了兩百塊錢的紅包。
兒子很無語:“大伯女兒將近四十的人了,為什麼還要你拿錢給她?你是長輩,應該她孝敬你,而不是你拿錢給她用。況且,我出門的時候,大伯也沒給我錢啊。”
難得生氣的兒子,將矛頭指向他爸:“你真有意思,我出門的時候,你沒給我錢,現在倒是拿錢給別人用,你錢很多嗎?”
“沒法啊,他都張口要了,我怎麼好不給。”
2.為了坑錢,不惜誣陷兄弟的兒子。
“你大伯最近說,你之前買房借了他女兒兩萬塊,想讓我還給他。他女兒也在場,還說她買房時讓我多借點給她。我本來想替你還了,想著金額也不小,就先問問你。”
“我哪有借錢!”兒子M聽到之後很氣憤,“你總算沒有傻到家,還知道來問問我!你別再給他錢,下次他們再這麼說,你讓他來找我!”
像之前一樣,得知自己的兒子被誣陷後,爸爸並沒有表現出驚訝或憤怒的表情,似乎他已經習慣了大伯的這些行為。
他永遠只有一句:“他們一家太不要臉了”
實在無法理解爸爸“任人宰割”的行為,M問他:“他們有手有腳,有勞動能力,你掙錢也不容易,為什麼總是白白拿錢給他?以前金額不多也就算了,這次可是2萬塊,你算過自己要在工地上白白暴曬多少天嗎?”
得到的回覆是:
“他有那麼不要臉,我有什麼辦法?”
爸爸總是在配合別人,讓自己吃虧。
即使自己的兒子被誣陷,他也毫不在意。即使自己的血汗錢被別人輕易奪取,他也絲毫沒有拒絕的意思。
無限忍讓的本質是,與別人達成秘密協議,共謀傷害自己。
為什麼爸爸總是被坑錢。
在此之前,M與大伯沒有直接的經濟牽扯。大伯表現出來,都是很通情達理的樣子。
他和大伯只有一次關於錢的小交集。
剛過完年,大伯給M送來了幾十個雞蛋。M當時還有些吃驚,畢竟自己老婆生小孩的時候,大伯沒有任何表示,怎麼突然想起拿雞蛋來了?
第二天,在外打工的爸爸打電話問M:“大伯送來了多少個雞蛋?”
M數了一下告知40個,爸爸說:
“又在摳我錢!我拿了200多塊錢給他,讓他給你送200個雞蛋去,他就送來這麼點。”鄉里土雞蛋一塊錢一個。
此前,大伯並沒有跟M提錢的事。表現出來的樣子就是他出於親情,拿雞蛋給他吃的。
沒想到雞蛋是他爸花錢買的,還是高價錢。
M不明白:這種事情,只要自己和爸爸一溝通,一對口徑,大伯做的這種上不了檯面的事就會暴露出來。
為什麼大伯卻要是做這種事,是傻嗎?
現在,瞭解了爸爸的行為和思想之後,終於明白了。
不是大伯傻,是他知道有人比他更傻。
為什麼爸爸明知道被佔便宜了,還總是繼續這樣無限迴圈呢?
也許,他一味忍讓的理由大致是:
不好意思拒絕、抹不開面子、怕拒絕了得罪人,影響親情。
真是應了那句話——別人怎麼對你,是你教的。
你一直讓自己處於被支配、吃虧的角色,別人當然會變本加厲的佔便宜。
對於這種行為,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說法——共謀。
它能形象地詮釋大伯和爸爸之間,看似不合理卻長期持續的行為。
何為共謀?
聽上去是不是有點傻?這其實是一種心理機制,是在玩心理遊戲,在這個遊戲裡輸的人才算是贏家。
事實上,爸爸內心並不滿意對方的做法。大伯總是提出這些不合理的要求,用爸爸的話說——不要臉。
然而,再多的不滿,他也只是在心裡想想,最多在事後跟兒子抱怨幾句。
他害怕對方因為自己的拒絕而生氣,所以用沉默來化解,也就相當於默認了對方的做法,達成了“共謀”。
大伯與他妹妹的關係很好的驗證了這一點。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共謀例子:
室友總讓你幫忙帶飯,你不順路,卻只是默默在心裡抱怨。即使千萬個不願意,你仍然幫他把飯帶回來了。
因為你覺得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他的友情。
丈夫對妻子管得很嚴,錢怎麼花,只能跟誰來往,多久回孃家一次等等所有事情,必須按照他說的做。
否則,他就會發火、會辱罵、會砸東西。在這種控制性兒子的眼中,商量是不存在的,妥協?絕不可能的事。
妻子雖然不滿意,但是也一直忍讓順從,因為她覺得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他的愛。
共謀是怎麼產生的?
當意識到自己陷入共謀的困境時,很多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改變這種行為模式。
對於共謀這種自我損害的行為,想要改變,首先得知道它是怎麼產生的。
心理學著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中,主人公蛤蟆的故事,很好的展示了共謀產生的過程。
蛤蟆是個富二代,為人大方熱情、沒主見、行事衝動、愛炫耀、偶爾犯渾。
蛤蟆渴望父親的愛與關注,卻從沒得到過。
從小父親對他很嚴厲、要求苛刻,父親一直對蛤蟆的表現不滿意。對此,蛤蟆無法表達自己的憤怒和委屈,反而用順從、取悅來討父親歡心。
父親去世後,蛤蟆從父輩那裡繼承了家產,並擔任學校董事一職,他很喜歡這份工作。
後來蛤蟆抑鬱了,在蛤蟆抑鬱、接受心理諮詢期間。他爸爸的朋友獾(huan)想代替他做董事,讓蛤蟆辭職。
蛤蟆覺得很憤怒,認為獾(huan)不要臉。可他轉念一想,也許自己應該辭職讓獾(huan)接管,獾(huan)能幹、且精力充沛,他當校董比自己好得多。
獾(huan)就像他的父親一樣,那麼強大,讓蛤蟆感到自己沒什麼價值,他打算辭職。
這就是蛤蟆“共謀”產生的過程。
小時候,面對嚴厲、有能力的父親,蛤蟆感覺自己沒有價值,順從是他的主要表現。
長大後,面對和父親相似的獾(huan),他也有強烈的無價值感,條件反射般的表現出順從的行為。
面對生活中的共謀行為,應該怎麼做?
1.審視自己,找回真實感受,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改變行為,從改變觀念做起。
我們快樂、痛苦、害怕、內疚等所有感受,都來自於內心的觀念。觀念衍生出規矩,內心的感受令你必須遵守這些規矩。
比如,在汽車上站,一個乞丐向你要錢,你覺得不給不好意思。
你的觀念:不給就感覺“不好意思”,給了才過意得去。
你的感受與行為:“不好意思”的感受讓你不舒服,所以你就給了。
如果你並不覺得不給乞丐錢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觀念),那麼你就不會強迫自己一定給錢給他(行為)。
由此可見,觀念導致行為。要想有所改變,“改變思維方式”才是最重要的,這是一切的基礎。
要改變自己總是被支配、迎合、忍讓的角色,就需要重視自己內心深處真正的情感,改變一直以來固有的思維模式。
須知,放在第一位的應該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對方的反應。
很多人不敢維護自己的權利,主要是怕別人強烈的負面的反應讓自己難受。
《高難度談判中》提到:
息事寧人的後果就是,別人把你當做一個“好對付”的人。
當你過於在意別人的情緒時,你同時也在暗示他:“你可以忽視我的情緒,別管我,你自己開心就好。”
為什麼總要犧牲自己的情緒來滿足他人呢?
親戚的貪財而不得的失望,真的比自己不願意吃虧的情緒更重要嗎?顛倒是非的誹謗,真的比自己的憤怒更重要嗎?
為什麼只能遷就別人而委屈自己?
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而活,重視自己的感受,掌握自己的行為,做一個自由的人。
現在開始,改變自己一直以來的錯誤觀念。
減少內心的恐懼和焦慮(擔心因為自己的改變而讓對方產生不快),然後著手開始解決眼見實際的問題。
2.行動起來,走出虛假的舒適圈
建立底線,對不合理說“不”。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有規矩,才能自由。
在心中告訴自己,在忠於內心真實情緒的情況下,什麼能忍,什麼不能忍。
當對方再次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用“我認為……我希望……”的模式來表明自己的立場。
對於貪得無厭的親戚來說,他對你的需要比你對他的需要更多。
你對她付出錢、不計回報的親情,他對你付出的只是壓榨和有條件的親情罷了,誰願意得到後者呢?
有的人面對你的改變會有所收斂,有的人卻惱怒成羞。
不論怎樣,在心中不斷重複自己的底線,告訴自己,“我對所有的後果都吃得消,我是怎樣的人,跟他的反應和評價沒有關係”
要打破已經養成的習慣,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期間還會伴隨著種種風險,例如,親戚無法接受,揚言不再來往,或者到處造謠說你吝嗇摳門不顧親情等。
但長痛不如短痛,與其長期忍受這些事給自己帶來的痛苦,左右為難,進退維谷,不如快刀斬亂麻。
不會說“不”的人生,只會在泥潭越陷越深。
作者:@小妖精的媽媽,錢少事多睡覺晚的90後全職寶媽,書寫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如果喜歡,歡迎點贊、評論、轉發。也可以關注我,檢視更多內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