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畢業時,我才16歲。回到生產隊,學幹了一年多的農活,耕田耙地、堆草揚鍁、收割栽插,樣樣活計都上手練過,可以算是一個“八腳毛”了——不很老練,差不多頂個老手的八折。
那時候,公社普遍辦起了廣播站,家家戶戶都裝上有線小喇叭,除了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省縣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節目外,公社還可以自辦新聞節目。再一個功能就是透過有線廣播,釋出天氣預報、會議通知、尋人啟事等。為此,每個公社都要選配一二名工作人員——或專職的,或兼職的——從事新聞採訪、編輯、播音工作。國家恢復高考制度的第二年,公社廣播站的編播員考上了大學。我透過
考試成了一名編播員。說是考試,不像現在招錄國家公職人員這樣規範、正統、嚴謹。先寫一篇敘事作文,由公社臨時召集的幾個有一定文化功底的評委閱評打分,確定擬錄取物件,再通過錄音方式,評判其音質和普通話水平。這樣的招錄方法,類似於當下的筆試和麵試。
說句真心話,做編播員工作還真是一個技術活,絕非人們所感覺的那麼輕鬆、光鮮。箇中滋味,只有親身體驗過的人才能心知肚明。
——採訪。一般情況下,跟隨領導下基層,一來報道領導檢查、督查、指導、推進工作的情況;二來及時發現和報道基層組織和幹部群眾中的先進典型、先進人物、先進事蹟。更多的時候,是自己一個人到基層、到企業、到農戶走訪,與基層幹部群眾談心談話,瞭解情況,總結經驗。
——編輯。白天下基層採訪,晚上回來,就要對一天採訪的素材進行認真地梳理,確定選材選題,有的寫成訊息,有的寫成事件或人物通訊,還有的寫成述評、短評等文章。正常情況下,每兩天必須出一檔自辦節目,節目時長在15分鐘至半小時,一檔節目就需要4000~6000文字量。
——錄音。播出稿件編成後,即製作自辦節目。錄音是一個重要環節。當時的錄播裝置比較簡陋。特別在炎熱的夏季,加之機房擴音裝置自身散熱,室內溫度比室外還高,又沒有空調降溫,僅有的一臺電風扇由於噪音太大又不能啟用。在這樣燥熱的環境裡,反反覆覆錄製一檔節目耗時不下一個小時,熱得渾身溼漉漉的。我上學時,沒學過漢語拼音,教過我的老師有部分是民辦教師或代課教師,本來文化程度和普通話水平就不高,不少漢字讀音就不準。儘管公社(鄉鎮)廣播站對普通話播音要求不是很高,但使用普通話是少不得的。為了提高播音質量和普通話水平,我專門找了一個師範畢業的老師,跟學漢語拼音,自己還備用了《現代漢語詞典》,同時留意聽中央臺、省市縣臺的新聞節目,漸漸掌握了學習和使用普通話的基本常識,以至在以後的節目製作中,多檔節目被縣廣播電臺評為優秀節目。
在廣播站工作的三年時間,是我人生經歷的一個重要起點,不僅鍛鍊了我的獨立工作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文字工作能力和使用普通話水平都有了很大的進步,為今後從事鄉鎮領導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圖片與本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