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耿超廷
我家居住在沂蒙大山深處,村子緊靠大山。這座山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文峰山。山戀連綿起伏,雖然不高,但綿延數十里。我們村就隱藏在山坳裡,彷彿世外桃源。
靠近村子的山坳面積不大,接近山頂的部分都是有堅硬石灰岩組成,標準的山崮風貌。這裡是我少年玩耍的場所,因為這裡有我家的三棵柿子樹。這三棵柿子樹是自留樹,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級社時分得的。據說,當初入社時,只要你家有柿子樹的,都可以分得。改革開放之前,農村以種糧為主,根本沒有其它水果,柿子成為水果之王。每逢柿子成熟的時候,漫山遍野的柿子,紅紅的一片掛在樹上,像一個個的紅燈籠。這個時候,看護柿子樹的任務就交給了我。每天放學後,我都遠遠地望上幾眼,看看有沒有淘氣的孩子上樹去摘“烘柿”。
星期六、星期天都是早早地吃過飯,背上花簍去專門看護。順便把落地的柿葉撿拾起來,回家曬乾燒火。
等柿子完全成熟,上樹摘下來,少量用溫水泡熟,大部分用來“旋柿餅”。旋柿餅是每家每戶必須要做的,因為可以賣給公社採購股。那時柿餅價格不菲,採購股收購價格的2角左右,今天我們感到2角錢微乎其微,但在六七十年代來說,那可是一個男勞力一天的工錢。那個時候,我們張耿管理區還屬於沂水縣泉莊公社,泉莊公社的石旺峪管理區盛產柿餅,在當地聞名遐邇。如果一年柿子豐收,多的一戶要賣五六百斤甚至七八百斤柿餅,一百元左右的收入,當時在人們看來已經天文數字了。當然現在的年輕人是根本無法體會一百元錢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分量。
有柿子樹的這個小山坳,過去是我們家的,是我爺爺分家時分的。山坳裡還有二三畝薄田,雖然不能養活一家人,但可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因為別的地方沒有土地。在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沒有土地意味你是一個典型的“貧僱農”。土地的收入養活不了全家,只得把希望寄託的山上裡。春天山裡的榆錢成為全家人的美味佳餚,楊樹葉子也用來充飢。五月槐花香。滿山的槐花又稱為接濟生活的希望。除此之外,山裡的野菜數目眾多,既當糧又當菜……靠山吃山,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上幾代人的記憶裡。
爺爺英年早逝,年僅十五歲的父親不得不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不想再過這種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日子。借來十斤小麥做本錢,蒸饃饃賣,艱苦創業,細心經營讓日子漸漸有了好轉,但還是在春天裡摘來榆錢、槐花等品嚐。但不是為了養家餬口,更多的是為了紀念那些過去的苦難歲月。新中國成立之後,日子越來越好了。初級社時,我們家的山也入了社,成為集體的,但可以保留幾棵柿子樹作為自己的,被稱為“自留樹”。
1958年,由於自然災害又加上人為的原因,糧食歉收。第二年春天,許多人沒有飯吃,山上的樹葉,只要生長出來,就被人全部當作糧食食用。
默默無聞的大山,總是在人們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讓山裡的人渡過難關。
渡過災年,人們的生活又恢復了往日的歡樂。但柿子樹仍然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為是一家生活的重要補貼。如果一年柿子歉收,那麼村民的生活就要受到重大影響。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綠了祖國的山山水水。沂蒙山這一塊貧瘠的土地,也在改革春風的吹拂下,迎來了勃勃生機。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讓農村徹底擺脫了貧窮的面貌,農民都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柿子不再是人們唯一依賴的水果,蘋果、桃子、山杏、梨,板栗、核桃等漸漸走進大山,走進了我們的生活。
1998年,我們村的山場要進行個人承包。經過幾輪競價,過去屬於我們家的那一片山,終於又回到我的手裡。不過每年需要向村裡繳納一定的承包費。
承包屬於過去我家的這一片山場,最高興的莫過於我的母親,她不顧年老體弱,不顧及自己的小腳,拄著柺棍就慢悠悠的上了山。為我看管這一片山場。看得出,母親對我承包這一片山場,非常高興。也許,讓她想起自己年輕的時候,這裡也許有著她許許多多生活的回憶。其實,因為是自留樹的原因,對過去屬於我們家的這一片山場,自始至終就沒有斷絕聯絡。
這個時候,父親已經過世,他常常跟我們講起父親和這一片山場的事情。
因為我家是貧農,沂蒙山區搞土改時,我們家分得幾畝地。雖然父親一直做生意,但還對土地情有獨鍾。也許是經過舊時代的人都有的土地情結吧。
他更是對這一片山場傾注了很大心血。他利用做買賣掙來的錢,把山頂上的偌大一片,出錢僱人開墾土地。據說光開墾山頂荒山就花了不少的錢。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開墾之後僅僅種了二三年,就入了初級社歸集體所有。不過把雜草叢生的山頂開墾成能種糧食的土地,一直是他頗為得意非常自豪的一件事。
承包這一片山場,每年繳納承包費,需要你努力經營,即便掙不了多少錢,至少也不能賠本。這是承包土地山場最基本的底線。
與我的父輩們相比,對這一片山場,我傾注了更多的心血與汗水!
我家的這一片山場,分為山頂與山下。山頂父親開墾的那一片數十畝地,我並沒有承包,我只承包了山崖下的那部分,這些粗略估算有二三十畝左右的樣子,不過實用面積卻是不多。周圍有大量的雜樹,不過由於長年累月地雨水沖刷,土幾乎都被衝到下面,裸露著岩石,生長著生命力頑強的酸棗樹和荊棘。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發展,把這些酸棗樹嫁接上小棗、冬棗、梨棗,把軟棗樹嫁接成柿子樹,把海棠樹嫁接成梨樹,並且栽上核桃樹、栗子樹。杏樹、桃樹、李子樹……本來多少年荒蕪的不毛之地,在我的精心培育下,漸漸變成了花果山。
由於我擔任民辦教師,平時沒有時間管理。只能利用星期六、星期天來侍弄這一片山林。因為你管理山林公園,必須具備過硬的嫁接技術。我虛心向那些老果農求教,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實踐,我已經初步掌握了諸多果樹的嫁接技術。
山裡有大量自己生長的軟棗樹。為我嫁接柿子樹提供了天然的條件。我充分利用這自然條件,嫁接了大批的柿子樹,這一片山場成為柿子樹生長的樂園!
學習嫁接技術,需要掌握各種果樹的嫁接時間。一開春,天氣轉暖,樹木根部水分開始向樹幹、樹枝流動,在樹木的萌動期間,是嫁接杏樹、桃樹的最佳時間。如果你錯過了這個嫁接的最佳時機,成活率會大大降低,或者等些日子,要到麥季進行芽接。板栗的嫁接必須要等到樹芽完全冒出時再嫁接成活率高。有些果樹的最佳嫁接期只有短短的幾天。如棗樹,等到酸棗樹的芽足夠長,抓住時機,甚至能夠保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成活率。而柿子樹的嫁接,雖然也可以進行芽接,但還是要等到麥收之後,進行補芽成活率最佳……
感謝生活,它讓我學會了很多。既讓我掌握了許多基本技能,又讓我領略到許多生活的真諦,還有哲學的思維。
譬如說:有付出才有收穫的道理,在勞動與收穫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尤為深刻。
水果需經過一系列嚴格的操作流程,才生長出風味奇特,品質上乘的果子,讓你賣出一個好價錢。其實,漫長的等待是每一個果園管理者必須耐心要做的事情。試想,栽上一棵幼苗,要進行嫁接、肥水管理、打藥、修剪等等一系列管理,幾年的等待,費盡心血,就要圖一個好收成,賣一個好價錢,當中要經過多少的盼望與等待呀!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那是每一個農民心中的盼望與暢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在希望中等待,在等待中滿足,看見自己親手栽下的幼苗,長大,有了收穫,心中的那一份欣慰,那一份滿足,那一份喜悅是許多人人體會不到的!然而,其中的辛苦又是許多人無法體會到的。
在我承包山林的一二十年裡,流了多少汗水,費盡了多少心血,只有自己知道。別人只看見你桃李滿園光鮮亮麗的一面,無法體會你為此付出了數不盡的心血與汗水!讓我記憶深刻的事情太多,還是讓我揀兩件重要的事情來說吧。
2000年是人類邁上新世紀的起點。國人都沉浸在馬上加入wto的喜悅中。這一年根據政府號召,那些承包山林的承包戶,可以修建水窖。一個水窖2噸水泥,由國家報銷,其餘的石頭,沙子,石子,都需要修建者自己備足。咋一看,石頭、石子可以就地取材,但修建一個盛水幾十方的水窖,需用的材料十分可觀。每一項都是動力氣的活,僅僅是挖出水窖的圓柱體,就需要動用大量的人力。而我時間有限,體力有限,沒有錢僱人幹,只得自己起白貪黑瞅時間幹,還得請親戚來幫忙,否則你根本動彈不了。最讓人頭疼的是修建水窖需用的沙子,需要到七八里地的沂河邊去拉。好在剛剛修建了環山路,凹凸不平,僅僅可以通行,只不過只是拉到山跟,卸下一半,另一半再回來拉,一天往返十餘次,累的筋疲力盡,飯都累的吃不下去。尤其是挖水窖,接近三米深,要把裡面的土以及碎石全部弄上來,完全利用人工,勞動的強度之大,現在想來,真是不可思議。這麼沉重的勞動,居然憑著自己堅韌不拔的毅力完成了。只不過僅僅完成挖水窖,就讓我付出了累的病倒在床上的代價,最後打針吃藥才漸漸恢復了健康。
那個時間,勞動強度之大,對我來說,無法言說。花了不少錢,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把水窖修好了。當看到下雨之後,山崖上清泉水嘩嘩流進水窖的時候,心裡的滋味酸甜苦辣無可言表!
自從承包山場,旋柿餅成為每年秋天的重要任務之一。
莊戶人一年四季都有活幹,除非你不願意幹。秋天種完小麥,就開始刨地瓜切瓜幹了。別人家也許刨完地瓜基本就算結束秋收了。而我這個時候就有一項重要的事情要做——曬柿餅成為我重要的工作。
把柿子的皮用選柿餅的工具進行處理,這可是一項技術活,就連農村一些老年人也不會旋。我而是硬是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熟練地掌握了這一項技術。看到旋車在飛速地旋轉,完整的一根柿皮從旋刀裡從容地魚貫而出,那一份喜悅與自豪油然而生。因為旋柿餅的確需要技巧,技巧在熟練中產生,而這些需要信心。因為許多人之所以失敗,就是對自己沒有信心,感覺自己天生笨拙,這樣的人許多事情做不好也不會做。
柿子旋好之後,晾曬柿餅更是裡面有許多學問。好在那時候母親還健在,她親自示範,讓我們掌握了晾曬柿餅的一系列流程。
柿子旋去皮之後,晾曬三四天之後,要找一個晴朗的天氣,開始捏一遍,這是晾曬柿餅的頭道工序,俗稱“晃籽”。就是把柿子裡面的籽晃動起來,其實,就是把堅硬的柿子,捏軟,催其加快“成熟”。再晾曬兩三天,再晃動一遍,這個時候,幾乎所有的柿子變成了“烘柿子”。這個時候,其實柿餅是最漂亮的時候,在陽光的照射下,紅的透亮。又經過二三天是晾曬,又開始把柿餅的頭頂輕輕捏一下,這是為柿餅的“放扁”打基礎。注意一定要輕輕地捏,如果用力過猛或者過大,都容易把柿餅捏破。如果晾曬的柿餅破爛不堪,誰人願意買呢?因為你加工的是商品,完整漂亮是晾曬柿餅第一位的。否則,如果柿餅品相不好,拿到集市上無人問津,只能留給自己吃,那麼一年的努力都付之東流,實在得不償失。
有人說旋柿餅掙得是功夫錢,倒不如說是掙得技術的錢。如果你的技術不過硬,任何一個環節沒有做好,都會影響柿餅的品質,影響柿餅的質量。
如果你的頭幾道工序做好了,接下來的任務就是簡單一些,但不能偷懶,需要認真不厭其煩地操作。凡是柿餅手捏不到的地方,都缺少“油性”。一遍有一遍的成色。這是晾曬柿餅的經驗之談,也是真理。當柿餅的水分漸漸減少,你可以完全捏扁。凡是注重柿餅品質的人,非常注意柿餅的形狀好看,既不能無限放大,太薄容易讓人感到難看,沒有厚重感,彷彿像一個人。輕薄容易讓人鄙視,同樣。柿餅“輕薄”也不會讓人愛戴。
一個圓圓的,捏在手裡既不能太單薄,又不能太厚重。那就是減至一分則太薄,增至一分則太厚,恰到好處,不偏不倚,定然讓人愛不釋手。
最後一道工序就是讓柿餅上霜,同樣需要時間與技巧。既不能讓柿餅太乾,又不能讓柿餅太軟。太乾,容易堅硬,影響口感,如果柿餅太軟,則容易變形……真應了那一句“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小小的一個手工柿餅,要想真正弄好也是十分不易的。從柿餅的晾曬,折射出生活的不易,勞動的艱辛。
現在我已經有好些年不侍弄柿餅。在農村也很難看見有人家晾曬柿餅。因為旋柿餅太辛苦,集市上當地人的柿餅已經絕跡了。
往事悠悠,夜晚到山洞看護柿餅的情景還時常出現在眼前,月光如水,遠處有悉悉索索的聲音,那是野獾又來偷吃柿餅了。我悄悄爬起來,手裡抓起一塊石頭向有聲音的方向用力扔去,馬上聽到野獾逃遁的聲響,手電筒的亮光直射過去,看到野獾逃跑的身影……
現在我暫時離開故鄉到城裡。離開了我精心建設是花果山。我的山場沒有捨得轉包給別人,因為我的汗水揮灑在這裡,這裡有我的青春,有我的夢想,有兒時的記憶,還有父輩們的汗水在此流淌;這裡是我的根,有幾代人的情。孩子們說,我家承包的這一片山坳,承載著幾代人的情,我們後代想延續這種綠葉對根的渴望,無論走到哪兒,無論何年何月……
(圖片源自網路)
【作者簡介】耿超廷,筆名山澗小溪。系臨沂市作家協會會員。自幼喜歡讀書,熱愛寫作,曾獲得沂水教育系統優秀通訊員。在學生刊物《紅蕾》發表教學文章多篇;在《膠東散文年選》發表《平凡的世界 堅強的人生》,在《煙臺日報》發表《第一次教師節》在《青未了.菏澤創作基地》發表《沂蒙山之夏》、《夕陽之感》、《秋天的感懷》等詩歌、散文幾十篇,創作小說數十萬字。
《當代散文》由山東省散文學會主辦,散文雙月刊,主要發表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歡迎山東籍散文作家申請加入山東省散文學會。山東省散文學會常年舉辦各種散文活動,為作家提供圖書出版服務,歡迎聯絡。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壹點號當代散文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