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網記者 馬蓓
“沙沙沙……”10月25日,記者來到位於烏魯木齊市巴州路附近的新疆和田玉文化創意產業園馬金萍玉雕工作室,一進門就聽到玉器拋光的摩擦聲。
馬金萍是新疆首位以拋光工藝榮獲自治區級“玉雕大師”稱號的女性玉雕師、一級技師,高階工藝美術師。
當日,她正在為一個墨玉青壺做拋光,工作室的十幾名學徒也在專注於手中的玉器,用大小粗細不同的油石完成玉雕的最後一道工序。
七分雕刻,三分打磨。馬金萍說,拋光對作品的整體效果起著關鍵作用,工藝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玉雕作品的品相和價值。
馬金萍在工作室進行玉雕拋光。(資料圖)
29年前, 學習美工專業的馬金萍進入玉雕行業,跟隨國家級玉雕大師樊軍民學藝。剛入行的馬金萍玉雕水平並不低,但由於玉雕廠車間需要專人負責拋光,她便轉入這一領域開始嘗試。
“剛開始,我對拋光一無所知,也沒有系統學習過。師傅告訴我工具的簡單用法後,我就自己琢磨。”馬金萍說,當時的拋光工具還是傳統的紫膠、牛皮、金剛砂等。
那時,馬金萍要拋光一件《光腚童子》作品,雖然雕刻後整體線條非常圓潤,但她使用的工具打磨後並不理想。
為了找到適合這件玉器的打磨工具,她連續幾天泡在車間,嘗試了各種工具,最後用布袋蘸著金剛砂包裹住玉器反覆拉磨。拋完後,玉器圓潤飽滿,師傅給了她很高的評價,讓她樹立了信心。
但布袋拋光只適合圓滾狀器件,其他造型打磨起來很費勁,她又嘗試用竹筷放在磨盤上磨成細平條,蘸上金剛砂和水打磨。這比起布袋不僅效果好,而且使用更順手,適用範圍更廣。隨著工藝技術的發展,這種方法漸漸被油石取代。
剛接觸玉雕時,馬金萍認為拋光就是給玉雕做美容的過程。隨著實踐經驗的不斷豐富,她越來越理解拋光是對玉雕的再創作,能夠讓一件玉雕作品的價值最大化。為了精進技藝,2005年,馬金萍到上海一家玉雕廠專業學習拋光技藝,2008年成立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先後培養玉雕打磨拋光人員近百名。
基於對作品的理解和負責,她的拋光技藝得到業界認可。樊軍民建立的玉雕工作室所有作品都由馬金萍玉雕工作室負責拋光,每一件作品都在馬金萍的手中得到完美展現。經過她拋光再創作的作品多次在“天工獎”“百花獎”“國石杯”上獲獎。
“不管是雕玉,還是做拋光,都要講究玉德,對自己的作品負責。”這是馬金萍對每位學徒說的第一句話。工作室學徒年齡從20多歲到40多歲不等,不管基礎怎樣,她都手把手耐心教學。從對拋光工藝的認知到作品的創作意圖,從打磨手法到最終呈現的效果,她都毫無保留地教給他們。
“透過8年的學習,我現在已是一名初級拋光工藝師。我還會跟著老師繼續學習,提升自己的技藝。”透過校企合作來到工作室學藝的劉勤玲說。
馬金萍還走進校園,為專業技術人才傳授技藝。“特別高興有越來越多的新人加入這個行業,也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培養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近30年的玉雕之路,馬金萍的感受頗深:打磨玉的過程,也是在“打磨”自己的人生之路,歷經了挫折和磨難,最終成就了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