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不過一技耳”,使書法燦爛迷人的是她背後的文化。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書法寫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體會到“字外功”的重要。字外功不是遊離於字之外的功夫,而是蘊籍在字裡邊的靈魂性的東西。
“字外功”是“字內功”的根基,字內功不過是苦練的結果和身心文化修養之功的外化。
有著老戲骨美譽的藍天野老師,在92歲時深有感觸地說“演戲演到最後,拼的是文化素養。”書法也是如此,拼到最後,非才非藝非技,而是唯文唯心唯學。
清·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說:“臨摹不過學字中之字,多會悟則字中有字、字外有字,全從虛處著精神。”“古人作書,遺貌取神。今人作書,貌合神離。”
黃庭堅強調書法要“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歷史上的優秀書法家,無不有著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字內功夫”,更有著縱貫歷史、折服眾人的“字外功夫”。這個“字外功”是書法家的內在修養,即一個人的人生閱歷、生活積累、文化積澱、學識修養、道德情操、心靈境界等與修身進德、安身立命所相關的涵養。
溥心畬先生每逢有人前來學畫時,他都是叫人家先回去讀詩做詩,讓人家先去修養好內在的文化再來。他認為所謂的技法並不複雜,一點就通、一說就明。而最要緊的是內在的修養和文化,這是需要靠稟賦和不斷的修行才能獲得。
記得那年我在蘇州辦書展,文老前來觀展時我向老人家請教如何進一步提高書藝?文老毫不猶豫的送了我三個字“背唐詩”。傳統社會里的那些書家都是先學詩、再讀史,讀經、學文,書法只是必備之工具和技能而已。齊白石自述“二十七年華始有師”,他在27歲時遇到了老師胡沁園,他本來是向老師學畫的,可是最初胡先生卻沒有教他作畫,而是叫他先學詩,寫書法,學篆刻。意思是要想畫好畫,首先要學好文化,沒有文化 ,畫是畫不好的。
“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所謂“毫端百卷書”。周臣是唐寅的老師,但是名氣和作品都不如唐寅。有人問其何故?周臣回答說:唐寅比他多讀了三千卷書。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少春,曾經講過他學戲的過程,當年他拜餘叔巖為師後,學的第一齣戲是唱做功並重的《戰太平》。他說:“這個戲足足學了好些時候,我得到的好處實在太多了,雖然我學起來很快,餘先生說一遍,我學一遍,外表上看起來好像沒錯,可是裡邊兒全不是那麼回事,而餘先生的好處是全在裡邊,無論是撩袍端帶,上馬,下馬,甩髯口,勁頭兒全在裡邊,絕不是外表上的浮功夫,要不怎麼餘先生的戲叫人看得如此舒服呢。”所以李少春很是感慨的說:“要緊的是裡邊兒的東西。”這裡邊的東西就是“文化”。
為什麼說中國的書法博大精深?因為書法光靠技法和技術寫不出優秀的書法作品。書法家必須有文化作為基石,這一點完全不同於其他藝術重在基本功的情況,比如油畫雕塑等造型藝術即側重在技法和基本功上,過不了素描造型色彩等基本功的技法關,則不得入門難有所成。比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都是拜師學徒出身,雖沒有更多的讀書經歷,但並不影響他們成為一代巨匠,另外他們的成名作都在青壯年時期完成。書法則不同,所謂“庾信文章老更成”,越老越見精神,越往高處走,則文化的分量越重於技法,青史留名的書法家無一不是學富五車的大文人,只有文才與書法合二為一者方可留名。王羲之的《蘭亭序》,蘇軾的《寒食帖》均為文墨相映生輝的傑作。
有一句話說:“讀多點書眼睛會更明亮”,眼睛裡面畢竟是化不了妝的,你看有些演員雖然外表漂亮,但胸無點墨,一看眼睛,眼神裡空洞無物,毫無精氣神,這也印證了那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
技內練技,規中求規,或可成一技之功,一匠之技,但終難得筆墨之神趣。只有在廣博深厚的文化修養上下足功夫,方能開啟出一條攀登書法藝術高峰的路。只有在文化的修養、眼光、胸襟、情感、品性和德行等諸方面卓有所成,才能在筆墨中流出神采的光華。
技就藏在筆墨的功夫裡,可以“功到自然成”,而神在哪裡?只可意會,難覓芳蹤。就如同畫龍有點精之筆,點得妙,龍就活靈活現。而畫人則要抓住神,傳神了,人物則會躍然紙上。而這個“神”在何處,畫譜裡是找不著的,謝赫的“六法”中也尋不見。一切皆在作者的修養和妙悟中來。
理學家朱熹的字寫得很好,但如果有人說他是書法家,他會很不高興;陸游作為一位偉大的詩人,而他自己認為混成了一個詩人並非己願,因為他的理想是齊家治國平天下,這點在他的詩中已表達的很清楚;啟功先生也曾說:我就怕人家叫我書法家,我終身從事教育、從事古典文學研究……但不可否認,這些不以書法為職業的文人的書法都是格調很高的書法。
時下很多學書法的人以為,要想在書法界出人頭地,人脈比文脈重要,但是在古人那裡則講的是文脈比人脈重要。當代學習書法的人大多不缺少知識和練習的決心,而缺少的是對知識和技法的駕馭能力,即缺少人文素養的承揚。
“書法跟人走,人俗字也俗”。“去俗無他法,多讀書,則書卷之氣上升,市俗之氣下降矣”。(清.王概)對於書法家來說,最值得重視的素養就是讀書、作詩、作文、寫字和交遊,這些最基本要求經過歷史的沉澱和驗證,已經成為涵養文人素養的不二法門和經典做法。讀書尤其是讀經典可視為是書法家入道的正途。
文化修養的核心是自我精神世界的陶冶,傾心於書法藝術的人,必須在閱讀典籍、調整觀照方式等方面同時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文化理想的人,超脫出世俗觀念、具有高尚審美情操的人。如此,方有可能在作品中表現出超凡的“氣息”或“格調”。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養性,讀書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溫文爾雅,具有書卷氣。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承載人文精神的巨大寶庫,古籍經典有如璀璨明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讀經典可以帶來的不僅僅是學識的淵博,眼界的開闊,還會帶來內心的富足,讓你更容易感受到藝術的真諦和魅力。
書法中包含的文化功力越深厚,作品的韻致就越高雅;書法中包含的文化內涵越豐富,作品的神采就越飛揚。
“文采承殊渥,流傳必絕倫。”沒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把握,只靠永字八法的點畫技巧,無法寫出中國人心靈的文化圖譜。只有置身於中華文化之中,把文化修養作為內生源泉動力,書法意境才能綿深幽遠,書法內涵才能厚重而富有魅力。
作者:羅楊
文化學者、博士生導師。
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
中國民協中國建築與園林藝術委員會會長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羅哲文基金管理委員會顧問
中國文聯第八、九屆主席團委員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北京中和圓融書畫院名譽院長
中國楹聯學會傳統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
曾任中國文聯辦公廳主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出版有《中國傳統文化速讀叢書》《警世格言.傳統文化名言》《中國曆代帝王陵》《守望鄉愁》《守望中國節》《守望古村落》《羅楊書法作品集》《羅楊攝影作品集》等。
歡迎您隨時向我們投稿、提供新聞線索,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