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山蘊藏的礦料品種如此眾多,原礦色彩令人眼花繚亂,那麼如何鑑別每種材質的砂色特點?為將博大精深的礦料文化知識作為一種常識向制壺藝人、玩壺藏家以及相關的業內人士普及,讓他們由淺入深地掌握每一種礦料知識的內涵,更好地為自己的制壺經營收藏服務,筆者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歸納總結。
在浩瀚無窮的紫砂礦脈知識中,要找到它的認識規律,研究古代有關原料知識的文獻記載很有必要。周高起是明代歷史上非常了不起的紫砂文化研究學者,他在《陽羨名壺系》一書中已經將明代當時開採用於制壺的礦料,透過燒成以後產生的各種綺麗的砂色,進行了精彩的描繪,並給這些紫砂品種或者燒製出來的顏色進行命名,有天青泥、大紅、梨皮泥、海棠紅、冷金黃、定窯白、水碧、葵黃、榴皮色、紫栗色、硃砂、沉香色、黯肝色、閃色、蜜蠟色、赤鱔色、桂花砂、鐵砂泥、硃砂紅、豆碧色,等等。這些明代經典的砂色品種都是由明代的制壺藝人從黃龍山表層採礦、練泥、制壺獨立完成。當時的採礦條件比較落後,古人採礦都是選黃龍山山表層的珍稀礦料,根據自身的實踐和經驗,將不同的色彩分離得很細,各有心法,各有秘訣,藝人和藝人之間互不相通,比如在山上採到了一種什麼礦,在什麼位置找到的都爛熟於心,秘不相傳。周高起命名的礦料髮色中最有代表性的三個名字是天青泥、硃砂紅、梨皮泥。萬變不離其宗,後人命名紫砂礦料都是根據這三個名稱,將紫砂礦色調歸納為三個體系,這三個色彩體系已經給紫砂礦土千頭萬緒的品種,找到了規律。自此奠定了黃龍山紫砂礦料砂色的三大基本色系,這三大色系就是我們今天認定的紫泥、段泥、紅泥,只不過稱謂有所不同。20世紀80年代,國營宜興陶瓷公司在對紫砂礦土的調研中,對紫砂礦土的三大色系的命名,就是依據了明代周高起對紫砂礦料的命名。明代所稱的天青泥,就是今天的紫泥類:明代所稱的硃砂紅,就是今天的紅泥類和朱泥類;明代所稱的梨皮泥,就是今天的本山綠泥和段泥。所以說,周高起在紫砂礦文化的總結方面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是紫砂材質學術理論和實踐上劃時代的人物,是幾百年來對紫砂材質研究的一位典範學者。
周高起對紫砂燒製後產生的髮色命名,體現出極高的文化品位,既古味悠悠又朗朗上口,對每一種砂色的命名都非常符合其特徵,融入了中國人的審美標準和審美情趣,令人浮想聯翩。從明代發現紫砂以來,從礦土開採到練泥制壺,窯火燒造到造型工藝的技藝逐漸成熟。從明代剛開始講究砂器泡茶的實用功能,上升到欣賞、實用兼顧,明代已經把紫砂材質的肌理美感、砂色美感提升到了極高的文化層次,紫砂器皿濃縮了中國人的審美情趣。
明代的紫砂器皿大雅不雕,光怪陸離,妙色變幻,燦若星辰,砂粗質古,材質天然質樸,古雅內涵,達到了出神入化的至高境界。材質的自然之美才是紫砂的永恆之美,紫砂的材質是紫砂藝術的首要價值,對此古人早有定論,而周高起對紫砂所燒製的髮色命名注入了藝術的靈性,把紫砂礦色上升為高雅的文化意境,他不愧是歷史上對紫砂材質研究的一代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