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的春節剛剛過去,深夜廣州一個公園裡,一個男子在湖邊佇立許久,“噗通”一聲過後,四周寂靜,彷彿無人來過。他當然來過,他是中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最著名的童星——黎鏗,去世時年僅37歲。
影視世家,童星出道
黎鏗當時是珠江電影製片廠的導演,也是演員。去世前他參與導演過電影《齊王求將》《七十二家房客》。對於他演員的身份,人們更熟知一些。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美國有秀蘭·鄧波兒,他則被稱為中國的“秀蘭·鄧波兒”。
中美“秀蘭·鄧波兒”
黎鏗以童星身份出道,與他的家庭有莫大關係。他的父親黎民偉是中國電影先驅之一,有“紀錄片之父”之稱。母親林楚楚是著名影星,叔父黎北海開創了香港影業有聲片時代,妹妹黎萱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最著名是TVB資深演員,侄女黎姿也是香港知名演員,等等。
黎姿
1928年,黎鏗就出生在這麼一個“電影人環繞”的家庭,這也讓他很小就有機會參演電影。黎鏗三歲出道,五歲便與電影巨星阮玲玉配戲,在《神女》《城市之光》等多部影片中參演阮玲玉的兒子。他模樣可愛和表演自然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最著名的童星。
黎家有子初長成
黎鏗沒有“長歪”,而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成為一個帥氣的大男孩,眉眼舒朗,氣質溫和。黎鏗的青少年時期正值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生活頗動盪,一家人為躲避戰亂,先後從上海到香港又轉至廣西桂林。
桂林相對安靜的生活讓黎鏗能夠靜下心來,學習琢磨表演。他參加話劇團,話劇的現場演出最見功底,也最鍛鍊演技。抗戰勝利後,中國百業待興,電影工業也是如此。正值高中畢業的黎鏗於1946年考入嶺南大學,他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電影理想。
電影理想與婚姻生活
1949年黎鏗大學畢業後跟隨家人遷居香港生活。當時香港的發展要好於內地很多,但黎鏗有自己的堅持,他堅信內地才是播種自己電影理想的適宜土壤。
1949年11月,在家人的支援下,黎鏗隻身一人返回北京,他成為北京電影製片廠的一員,加入到新中國的電影事業中來。雖然他所扮演的角色不是主角,而是青年學生、普通群眾等,但他依然全心投入角色之中,細心揣摩,哪怕沒有幾句臺詞。
黎鏗的表演自然真實,充滿了生命的張力。在北京電影製片廠期間他拍攝了《上海姑娘》《民主青年進行曲》等電影。
黎鏗的家人或在香港或海外,這樣的“出身”沒有給他帶來角色上的加分,相反成為減分項。1953年,黎鏗遇到了一個普通女孩,或許是心靈相通,抑或一個人生活孤單,沒有交往多久,女孩就成為了他的妻子。黎鏗有了自己的家庭。
因為工作的緣故,黎鏗經常需要與女演員搭戲,有時在戲中也會有一些肢體接觸,這讓原本就不自信的妻子變得越發多疑,她覺得自己的丈夫出軌了。“查崗”、無端的爭吵變成了常事,黎鏗內心十分痛苦。
1958年,黎鏗調入珠江電影製片廠,邊做演員邊從事導演工作。換了單位和城市,妻子的“猜忌”並沒有減少,反而變得越發“瘋魔”。
黎鏗不能和別的女性說話、有任何接觸,哪怕是女粉絲的來信,否則一旦讓妻子看到她就會爆發出無休無止的惡毒謾罵,這樣的生活對黎鏗來說是無盡的精神折磨。
離婚,他當然想過,但是面對“死磕”的妻子,黎鏗無能為力。也不知道多少次了,夜晚他被妻子關在門外,不能進家門。這樣的婚姻讓黎鏗窒息,他無法解脫,陷入深深的精神危機中。
這一次,又因加班晚歸,黎鏗被關在門外,“砰砰砰”,他砸門,他徹底憤怒也徹底失望了。他走向了深夜,走進了湖水裡,結束了自己痛苦的生活和他寶貴的生命。1965年,黎鏗3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