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安心博士心理服務
博士,無業,盜竊5次,共盜走番茄、芹菜、萵苣、蘿蔔、姜塊等蔬菜,價值46.5元。近日,某地一博士一個月5次偷菜被抓的訊息衝上熱搜。
據瞭解,該博士,曾因盜竊多次被處罰。
為什麼一個學識淵博,會多次偷竊呢?
有人說人品與學歷無關;
有人說只學會了咬文嚼字,沒學會適者生存;
也有人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其實,我們忽略了:這名博士本身就是被偷竊折磨得可憐人。
因為,他可能患上一種心理疾病——病理性偷竊。
01 病理性偷竊的原因
病理性偷竊是一種習慣與衝動障礙,表現為反覆出現不能遏制偷竊的衝動行為。偷竊的目的不是為了個人需求,也不在於獲得經濟利益,偷竊成功後,患者甚至將這些物品丟棄、送人或收藏。
病理性偷竊可能是遺傳、腦部疾病、個體因素、家庭教育、社會生活等共同作用的結果:
1.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病理性偷竊行為是為了滿足本能的衝動,衝動行為使緊張得以釋放,從而產生快感,是性心理衝突的外在表現。
2. 在兒童少年期,不良的成長經歷可能是誘發病理性偷竊的重要原因,如遭遇暴力、事故、霸凌、家庭變故等。
3. 不良的家庭教育:如長期處於壓抑、專制、冷漠的教育模式下。此類患者無法得到足夠的來自家人的關愛、尊重和認可,將更易被誘發包括病理性偷竊在內的多種精神疾病。
4. 異常的社會關係:工作與社交障礙,經濟來源不穩定者,以及在學業上與同學,教職員工發生衝突者,因其在長期生存的空間感受巨大的焦慮、不安及壓抑情緒,將增加其被誘導產生病理性偷竊的可能。
02 病理性偷竊的特點
1.病人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偷竊衝動和偷竊行為,並且反覆出現不可剋制;
2.偷竊前沒有預謀,所偷之物並非當前所需,也不計較該物品的價值,凡有衝動之時就去偷,無論鉅細都想佔為已有;
3.行竊前有緊張感,並可逐漸加重,同時伴有一定程度的焦慮不安;
4.行竊時有明顯的快感,東西到手後行竊前的緊張不安和焦慮情緒會立即緩解,並隨之出現愉悅和滿足感;
5.偷竊不是為了發洩憤怒,或是出於報復的目的;
6.以上症狀和表現可呈週期性反覆出現,司法懲罰或思想教育很難根除和改變患者的行為。
03 病理性偷竊常見症狀
偷竊衝動:為病理性偷竊最常見的症狀,表現為無明顯誘因的、不能自我控制的偷竊衝動。如果不透過偷竊行為緩解,衝動將持續出現,並導致患者焦慮,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
偷竊行為:患者出現頻繁的盜竊行為,通常應超過每年3次。盜竊行為無明顯目的性,盜竊物品通常不具有較高的價值。
偷竊聯想:患者長時間無明顯原因地處於偷竊情景的聯想中,並感受強烈的偷竊情緒。
情緒障礙:患者因長期的幻想及衝動刺激導致情緒的異常變化,表現為情緒不穩定,情緒低落,易怒,抑鬱,焦慮等。
人格障礙:因疾病導致的社會認可和家人支援的缺損,將導致患者人格異常變化。具體表現為易衝動傷人、孤僻冷漠、自私多疑等。
04 病理性偷竊何時就醫?
反覆偷竊他人物品,不能自我控制,且症狀不能自行緩解。
長期處於偷竊衝動中,影響正常工作、學習、生活。
長期處於異常的偷竊情緒體驗中,導致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引發焦慮、抑鬱、躁狂。
自殘自傷是該疾病最危急的情況。
因偷竊衝動和偷竊幻想,而出現自我傷害,無法控制,危及患者自身及他人生命。應立即就醫或撥打120。
歡迎關注@安心博士心理服務,帶您瞭解更多心理知識!
封面圖片來源 | 百度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