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馬上立冬了,今年陝西渭北農村的天氣冷得太早,從家裡翻出去年買的雪地靴才發現早已開膠和斷底,但去年並未穿過幾次,我突然想起爺爺的舊相識,一個八十多歲的修鞋匠,等我問爺爺的時候,爺爺才說“我那個老夥計病了,兩年多都不修鞋了,那個手藝現在沒人看得上了”。
農村即將失傳的傳統手藝有哪些,傳承為何受阻?
提及農村保留到現代的一些傳統手藝,很多已經失傳或即將面臨失傳,過去的人把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手藝叫“吃飯的家當”,靠著一手絕活就能解決一家人的溫飽問題,可現如今隨著生活的多元化發展,很多在過去“養家餬口”的手藝卻難以繼續傳承,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思索許久,我覺得我能給出一部分答案,畢竟長期生活在農村,我曾親眼見證到農村許多行業從輝煌走向落寞。
第一個答案:傳統手藝無法實現更高的經濟轉化。
就以前言中我所描述的“修鞋匠”這一職業來講,在農村多是年過七旬的老人在經營,收費標準在1~5元左右,修補一雙斷底的皮鞋差不多需要半個小時的功夫,這期間要進行“清髒、納線、校對、塗膠、壓整修復”,這幾道工序看似簡單實則非常繁瑣,因為手藝人看重的是個“口碑”,要的是回頭客,所以需要高超的修復技術。
但是“縫縫補補”的背後,帶來的只有1~5元左右的經濟回報,試問有年輕人是否願意去拜師學藝?年輕人是否能靜下心來去學習?年輕人是否能依靠這樣的經濟回報實現現代生活的養家餬口?答案是否定的。
有人可能會講“提高修鞋的費用就行”,但是這在農村同樣是行不通的。一是年輕人買鞋追求潮流,不等鞋子破損可能就換了新鞋子;二是中老年人買鞋捨不得買好的,一雙鞋十幾元錢修一下十幾元錢,乾脆不如重新買雙新鞋划算。
所以傳統手藝無法實現更高的經濟轉化,這就是傳統手藝走向落寞的一個非常實際的答案,就以修鞋匠來講,上了年紀的修鞋匠不可能修一輩子的鞋,年輕人壓根不願意學,註定會從農村的歷史舞臺上消失。
第二個答案:傳統手藝被現代生活所邊緣化。
我朋友的父親二十年前是陝西渭北農村有名的嗩吶匠,家裡三代走的“曲藝路線”,可以說嗩吶已經練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那時候每逢紅白喜事的時候,都會登臺獻藝,掙錢自然不用說,其嗩吶技藝讓周圍的村民都滿口稱讚,可以說有名有利。
現如今,我朋友考上大學後離開了農村,在西安市從事軟體開發的工作,雖然幼年有學過嗩吶技藝,但早已放下了嗩吶,三代傳承的技藝到此戛然而止。
朋友的父親如今也不再出席農村的紅白喜事,而農村紅白喜事上的嗩吶匠多數都是中年人,年輕人既不樂意學嗩吶,更是把嗩吶當成不入流的藝術,或者乾脆為了生活穩定選擇了更好的生活方式,嗩吶就這樣被邊緣化了。
嗩吶匠只是一個簡單的生活例項,的確,如今的農村紅白喜事仍然離不開嗩吶,但嗩吶未來如何傳承,是否有更多的年輕人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嗩吶,說實在的,真的特別少,有了自媒體後,嗩吶確實受到很多人的關注,但嗩吶技藝需要長久的鍛鍊和學習,年輕人能堅持下來的有幾個,說到底無慾無求的年輕人有幾個?
所以,許多傳統手藝被現代生活所邊緣化,這是不爭的事實,即使如今關於傳統手藝的變革和提倡越來越多,但當代的年輕人生活裡,傳統手藝出現的頻率越來越低,越來越微不足道。
第三個答案:部分傳統手藝沒有高效的生產力。
就以“石磨玉米麵”為例,傳統手藝講究的是“慢工出細活”,也就是用最原始的石碾對飽滿的玉米顆粒進行手工的研磨,之後進行拋灑去雜,再進行沉降。整個工序是複雜而漫長的,最關鍵的點在於生產力低下,或許真的能吃出“小時候的味道”,或許真的是能感受到一種情懷,但效率過低的事實無法掩蓋。
新式的“玉米麵研磨機器”,只需要把挑選後的玉米投入機器,插上電就可以透過機械之間的配合完成玉米麵研磨的整個過程,研磨出來的玉米麵不僅雜質去除得更好,而且研磨的效率非常高,這就是生產力的體現,事實上所謂的味道並未受到影響,所謂的情懷本就是虛無縹緲的東西。
所以部分傳統手藝沒有高效的生產力,就只能在時代的發展過程中被逐漸淘汰,新興事物強大的生產力讓傳統手藝的存活空間變得越來越小。
結束語:對於農村已經失傳或者即將失傳的傳統手藝而言,傳承之所以受阻,既有經濟轉化的原因,又有被生活邊緣化的原因,當然也存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因,這就是我能提供的一部分答案,除此之外,你認為傳統手藝的傳承受阻,問題出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