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燒傷外科祁少海教授研究團隊和中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陳永明教授團隊共同在生物醫學1區及生物材料1區雜誌期刊Bioactive Materials(IF=14.12)發表題為“3D-printed dermis-specific extracellular matrix mitigates scar contraction via inducing early angiogenesis and macrophage M2 polarization”的面板創面修復研發新成果。該論文第一單位為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第一作者為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燒傷外科陳蕾副主任醫師。
該專案以解決“快速、高質量真皮缺損修復”的臨床實踐問題為目標,從具多年臨床應用經驗的豬脫細胞真皮敷料入手,製備了豬真皮源性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ECM)微粉與對應的溫敏性3D列印墨水。該墨水保留了真皮ECM的主要成分及亞微米級拓撲結構。利用自主研發的軟組織快速成型系統,課題組製備了集“設計”微米級列印孔隙、天然真皮亞微米級拓撲結構為一體的新型真皮支架。實驗證實該3D列印真皮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透過促進複合植皮片早期血管化、誘導巨噬細胞M2極化抑制植皮創面攣縮,效果顯著優於現有商品化真皮材料。
涉及真皮的面板損傷修復後容易形成瘢痕,不僅會影響患者的外貌,還會造成肢體畸形和功能障礙。自體全厚皮片或皮瓣移植雖然是臨床治療這種面板缺損的最有效方法,但由於自體皮源不足和手術本身會形成新瘢痕等原因,臨床實施時困難重重。如何快速、高質量的修補真皮缺損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根本途徑,亦是組織工程學研究的重點。雖然全球已有多種真皮再生產品上市,但是含活細胞的產品穩定性欠佳、製備及儲存難度大(保質期多在15天以內)。而不含活細胞的產品或來源緊張、有傳播感染性疾病的潛在危險(如異體脫細胞真皮材料),或由合成材料製成,無法重現天然細胞外基質的拓撲結構及生物調節資訊網路,需二期手術才能完成創面修復。因此,新型3D列印真皮材料的研發將為提高患者面板創面修復質量帶來新的希望。
來源:中山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52199X2100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