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少帥勵志師
正片開始
約翰尼斯·開普勒,1571年12月27日生於德國符騰堡。13歲進入教會學校,16歲被蒂賓根大學錄取,20歲獲碩士學位。1594年,在擔任中學教師期間,潛心天文探索,並在1596年出版了《宇宙的神秘》一書。此書受到天文學家第谷的賞識。1600年,開普勒移居布拉格,應邀為第谷做助手。
第谷逝世後,開普勒利用遺留的大量資料,利用幾何曲線表示火星的運動,發現火星運動的軌跡不是圓,而是橢圓,並且執行速度不勻。1609年,開普勒在《新天文學》一書中,發表了著名的第一和第二定律。第一定律把太陽的位置精確標定在橢圓焦點上,各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執行。第二定律也叫“面積定律”,在形式上提示了行星與太陽的連線於等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這在本質上闡明瞭行星離太陽近則快,遠則慢的不勻速性。1619年,開普勒在《宇宙和諧論》一書中發表了第三定律,即行星繞太陽一週的時間的平方,等於橢圓長軸一半的立方。開普勒的發現為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譽為“天空的立法者”。
1604年9月30日,開普勒發現蛇夫座附近一顆新星,即“開普勒新星”。1611年他出版了近代望遠鏡理論著作《光學》。1618~1620年他發表了《哥白尼天文學簡論》一文。1619~1620年他發表了《慧星論》一書,預言了太陽光輻射壓力的存在。1627年他出版的《魯道夫星表》,直到18世紀一直被視為標準星表。開普勒於1629年出版了《稀奇的1631年天象》一書,預言1631年11月7日將出現水星凌日現象,12月6日金星也將凌日。果然,在預報的日期,巴黎的加桑狄觀測到水星透過日面。這是最早的水星凌日觀測。金星凌日因為發生在夜間,因而當時的人們未能觀測到。
開普勒的發現徹底清除了哥白尼學說中托勒密的思想殘餘,給哥白尼體系帶來了嚴謹性和規律性。而開普勒關於天體運動的三大定律,則是無論自然界的星球,還是人造天體都必須遵循的規律。因此,它不僅為人類對宇宙天體的認識做出了貢獻,也為現代宇宙航行奠定了理論基礎。1630年,開普勒在雷根斯堡於貧病之中去世。
少帥感言:
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希望是人類生活的一項重要的價值。有希望之處,生命就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