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軟糯甘甜,令人胃口大開,尤其霜降之後的柿子,更是以甜度大、糖分高備受我國人民的喜愛,以至於民間有“秋去冬來萬物休,唯有柿樹掛燈籠。欲問誰家怎不摘?等到風霜甜不溜”的說法。說起來,柿樹渾身都是寶,據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記載,柿樹有“七德”,“一多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蟲蠹,五霜葉可玩,六嘉實,七落葉肥滑,可以臨書”。
筆者收藏有一對明代的茶葉罐,便模仿柿子的形狀。這對茶葉罐取材於名貴的老沉香木,採用大塊料整體雕刻而成。它呈柿子形,罐蓋雕刻成柿蒂的造型,罐口圓形,罐身呈四方形,無頸,豐肩,鼓腹,高8.5釐米,口徑2.9釐米,底長11.7釐米,底寬11.6釐米。由於是沉香木製作,儘管年深日久,它們仍散發著淡淡香氣,有提神醒腦的功效。這對茶葉罐器型端正,紋理清晰,包漿明顯,光澤度高,造型生動,模仿傳神。
在罐底,有“內府供用”的楷書款識,字型描青,字跡明顯。內府供用庫是明代官署名,是內府諸庫之一,位列明代的“西十庫”。該庫負責掌管宮廷、皇陵等處內官的糧食發放以及御用黃蠟、白蠟和沉香等日常用品。因此,也就不難理解這對茶葉罐為何能夠使用如此名貴的木材,能有如此考究的做工了。
作為負責皇家日常用品的內府官署,內府供用庫做事自然得小心翼翼,因此,這對茶葉罐以柿子為形狀,除了好看的造型外,還取其美好的寓意。如果能夠事事(柿柿)如意,諸事順利,那就是大吉大利了。也許,正是在這樣的心態之下,才有了這對做工精緻、造型別致的茶葉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