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足器在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就有發現,如陶高足豆、陶高足盤、陶高足碗等。西周春秋有原始青釉瓷高足盤、高足豆等。漢代高足盤直徑較大,器型與原始青釉瓷高足盤相似。六朝隋唐時期,瓷高足盤、高足碗、高足杯等為常見品種之一,如高足盤有大、中、小之分,一般為淺盤式,口沿外撇,下承空心喇叭狀高足,此種形制一直延續至清代。今以鎮江博物館收藏的兩件清康乾時期高足器為例介紹如下,以期較為直觀地感受這類題材的匠人精神和藝術魅力。
造型古樸多樣,紋飾優美而負盛名,是繼明代永、宣青花之後,我國青花瓷器的又一個黃金時代。康熙青花的青料使用國產的浙江料,以及雲南省的“珠明料”。大約成書於雍正、乾隆時期的《南窯筆記》記載,當時所用青料除了明代已用的浙江、江西料外,“本朝則廣東、廣西具出料,亦屬可用,但不耐火,繪彩入爐則黑矣”,因此認為“浙料為上”。這種青花色料提煉精純,呈色鮮藍青翠,明淨豔麗。所燒出的青花有濃淡、多層次之感。《匋雅》:“青花又名淡描,同一色也見深見淺,有分七、八、九色之多,嬌翠欲滴。”典型的康熙青花所用青料可能是上等的浙料和珠明料。康熙青花的最大成就在於發展並熟練地掌握了分水技法,其製作方法是將青料加工成濃淡不同的料水,依據畫面的需要,將筆蘸料水後,使色料沉澱於坯上,用不同的料水就出現深淺不一的色調,使畫面產生濃淡、多層次感。
口沿外侈,下承高圈足。這種造型與傳統的高足碗造型不太一樣,可能仿製藏民所用銅製的酥油燈。文字最早有高足碗的見於五代十國的周羽衝《三楚新錄》出現“高足碗”名稱。此器釉面光亮瑩潤,青花髮色濃重豔麗,色調深藍,為了體現永、宣青花的特點,以較濃的青花料在紋飾上刻意點染,但這些斑點漂浮於釉面。乾隆青花仍是當時瓷器生產的主流,承襲康熙、雍正青花特點,並在其基礎上繼續發展創新、提高,在製作技巧上達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每一道工序都是一絲不苟,精工細做,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