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天津造幣廠以原民國3年袁像系列銀圓的圖案為原型,再度嘗試發行金幣,製作面額為“拾圓”及“貳拾圓”兩種金幣,由當時的財政總長曹汝霖負責。1920年11月曾拜訪天津總廠的伍德華對此記述頗為詳細,被耿愛德引用於《中國貨幣論》內,其譯文為:“此幣非臨時紀念性質,蓋其時當局確有制發金幣供應市面流通之計劃。惟嫌發行過早,事前籌劃未能周詳,故結果如縣花一現,旋即消滅。此幣所造不多,出廠後即由政界、銀行界及收藏家搜括一空,絕未能在市面流通。”
李伯琦《中國金幣考》有載:“民八十圓、二十圓金幣兩種,均民國八年總廠鑄,亦魯喬奇雕模,用美國幣制花紋,與一圓袁像大圓相同,惟面背四周,多漢文邊耳。某年,《品報》載袁寒雲所紀,謂民八十圓金幣正面與洪憲金幣同一模,大謬。民八十圓金幣,不特較洪憲金幣多漢文邊,且袁像亦較小多多矣。”“依據幣制例,可完全稱正幣者,民國八年十圓、二十圓金幣耳。是時與日本有幣制借款之議,名為幣制借款,實則供安福系之用。不得不略事鼓鑄,掩人耳目。嗣借款之議未成,金幣亦停鑄。所成者十圓八十枚、二十圓四十枚,徒供世人把玩耳。”此兩種金幣之袁像是採用二角與一角銀幣的衝頭,而非洪憲小飛龍金幣的袁像,故“較小多多矣"。其所提到的袁寒雲,是袁世凱次子。
事實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參戰各國大多是實施金本位制的主要國家,為了籌集龐大的軍費,各國紛紛發行不兌現的紙幣,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金本位制於是開始瓦解。戰後直到1929年發生全球金融危機之前的一段穩定時期內,各國曾企圖恢復金本位制,但由於金幣流通的基礎已被削弱,無法恢復如前。北洋政府在發行這兩種被認為是最典型的金本位金幣時,金本位制已經式微。用一句商界的話來說,民國8年袁像金幣在上市前就已是過時的產品,但若是為了斂財或派系私利而發行,則另當別論。
下圖為民國八年背嘉禾拾圓及貳拾圓金幣。此金幣高階大氣上檔次,實難見實物,是不可多得的藏品。能收藏一枚絕對是幸事。收藏是一門學問,需要刻苦專研持之以恆。有易到難,低端到高階的自然過渡,水到渠成。
多多關注,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