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族都把“儉”作為家訓的重要內容。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丞相,46歲時才有了兒子諸葛瞻,疼愛有加,既希望兒子將來成為國家棟梁,又怕兒子養成官宦人家的不良習慣,在《誡子書》中以“儉”來教育: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著名的《朱柏廬治家格言》全文五百餘字,內容簡明扼要,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問世後很快就家喻戶曉,其中也提倡儉,如: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顏氏家訓》是傳統家訓中的佼佼者,受到古今眾多名人推崇,很多家族都據此制定本族家訓,其中引用孔子的話,以儉來告誡子孫:
“孔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然則可儉不可吝已。儉者,省奢,儉而不吝,可矣。”
“孫”是通假字,意為“遜”。孔子是古代的聖人,他的話有權威性。孔子認為,奢侈會讓人覺得張揚、不謙遜,儉樸則會讓人覺得寒酸,但與其讓人覺得張揚、不謙遜,還不如讓人覺得寒酸。一個人,如果養成了驕奢習氣,即使有西周聖人周公那樣的才華,也難有成就。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顏氏家訓》進一步教育子孫:“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文治武功赫赫,彪炳史冊,貴為九五之尊的他,雖富有天下,在教育皇族子弟時,也要求他們生活節儉。在著名的《誡皇族》中,他說:
“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絕遊觀之樂,內卻聲色之娛。汝等生於富貴,長自深宮。夫帝子親王先須克己,每著一衣,則憫蠶婦;每餐一食,則念耕夫。至於聽斷之間,勿先恣其喜怒。朕每親臨庶政,豈敢憚於焦勞!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長,乃可永久富貴,以保終吉。先賢有言:逆吾者是吾師,順吾者是吾賊,不可不察也。”
唐太宗以自己的生活為例,現身說法,告誡皇族子弟,每穿一件衣服,都要想到養蠶婦人的辛苦;每吃一頓飯,都要想到種田農夫的艱難。他告誡說:“你們不要譏笑別人的短處,也不要因為自己比別人強就妄自尊大,只有這樣才能永久保有富貴,一生吉祥。”
北宋時期的司馬光是大文豪,並曾擔任宰相,他對兒子司馬康的教育非常嚴格,在親自寫的《訓儉示康》中,結合自己的經歷說道: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華靡,自為乳兒,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輒羞赧棄去之。二十忝科名,聞喜宴獨不戴花。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幹名,但順吾性而已。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應之曰‘與其不遜也寧固’;又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又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嘻,異哉!”
司馬光一生生活儉樸,在別人都以奢靡為榮時,他獨以儉素為美,即使受到他人嘲笑,也不以為意,在他的觀念中,儉樸生活是君子之道。
古人為什麼要把“儉”作為家訓的核心內容呢?這有多重原因:
一是儉能興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歷史上的許多家族都是靠勤儉興家,曾國藩家族也不例外,事實上,“儉”是曾氏家族興旺的重要原因。節儉不是在消費上吝嗇,更不是要過苦行僧式生活,而是講究量入為出,合理消費,不鋪張浪費。這一點是古代持家、傳家的關鍵,如果一個家族不能形成合理消費的家風,反而崇尚奢靡,這樣的家族是很難長久的。另外,古代不像今天有多種理財方式可以選擇,節儉是積累、擴大財富的最重要途徑。古人儉樸是為了讓財富日漸增多,而不是越來越少,否則,個人或家族生活將難以長久維持。
二是儉則寡慾。中國古人大都從寡慾、減少慾望的角度去看待修身問題,在他們的觀念中,一個人如果慾望太多,則會被慾望牽著走,甚至沉迷在慾望中而不能自拔,這樣的人必然把利益看得比道德重要,如是官員,則必然貪汙受賄,如是普通老百姓,則必然會用不正當手段去發財。司馬光說得很透徹:“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慾,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
三是儉者斂也。奢是張揚,儉是收斂,張揚是致禍之由,收斂則是成功之道。《周易·否卦》認為,“君子以儉德闢難”。否卦是和泰卦相對的,處於泰卦時,人各方面都比較順利,也容易取得成功,但在這種時候,要有憂患意識,要懂得收斂,否則,泰極否來,災禍就會降臨。對於成功人士來說,切不可取得一點成就後就覺得自己很牛,就行事張揚。這個道理很簡單,但現實中很多人都做不到,現在新聞報道里名人吸毒、打人、違法事件層出不窮,就是忘了這個道理,不懂得收斂。
四是一種生活方式。儒釋道三教都認為,簡單、儉樸的生活既可以養生,又可以蓄德,一個人生活簡單,就不會對外在的物質有太多欲望,就不會為外物所累,這樣的人,其品德是很容易培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