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運算階段 Preoperational Stage(2—6、7歲) 兒童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了符號功能,可憑藉心理符號(主要是表象)進行思維,從而使思維有了質的飛躍。
其特點:
(1)、泛靈論。兒童無法區別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識動機、意向推廣到無生命的事物上。
(2)、自我中心主義。兒童缺乏觀點採擇能力,只從自己的觀點看待世界,難以認識他人的觀點。
(3)、不能理順整體和部分的關係。透過要求兒童考察整體和部分的關係的研究發現,兒童能把握整體,也能分辨兩個不同的類別。但是,當要求他們同時考慮整體和整體的兩個組成部分的關係時,兒童多半給出錯誤的答案。這說明他們的思維受眼前的顯著知覺特徵的侷限,而意識不到整體和部分的關係。皮亞傑稱之為缺乏層級類概念(類包含關係)。
(4)、思維的不可逆性。思維的可逆性是指在頭腦中進行的思維運算活動,有兩種:一種是反演可逆性,認識到改變了的形狀或方位還可以改變回原狀或原位。如把膠泥球變成香腸形狀,幼兒會認為,香腸變大,大於球狀了,卻認識不到香腸再變回球狀,兩者就一般大了。另一種是互反可逆性,即兩個運算互為逆運算,如A=B.則反運算為B=A;A>B,則反運算為B<A。幼兒難以完成這種運算,他們尚缺乏對這種事物之間變化關係的可逆運算能力。
(5)、缺乏守恆。守恆是指掌握概念的本質特徵,所掌握的概念並不因某些非本質特徵的改變而改變。前運算階段的兒童認識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徵發生某些改變時,其本質特徵並不發生變化。不能守恆是前運算階段兒童的重要特徵。
到前運算階段,兒童對物體永久性的意識鞏固了,動作大量內化。隨著語言的快速發展及初步完善,兒童頻繁地藉助表象符號(語言符號與象徵符號)來代替外界事物,重視外部活動,兒童開始從具體動作中擺脫出來,憑藉象徵格式在頭腦裡進行"表象性思維",故這一階段又稱為表象思維階段。前運算階段,兒童動作內化具有重要意義。為說明內化,皮亞傑舉過一個例子:有一次皮亞傑帶著3歲的女兒去探望一個朋友,皮亞傑的這位朋友家也有一個1歲多的小男孩,正放在嬰兒圍欄(Playben)中獨自嬉玩,嬉玩過程中嬰兒突然跌倒在地下,緊接著便憤怒而大聲地哭叫起來。當時皮亞傑的女兒驚奇地看到這情景,口中喃喃有聲。三天後在自己的家中,皮亞傑發現3歲的小姑娘似乎照著那1歲多小男孩的模樣,重複地跌倒了幾次,但她沒有因跌倒而憤怒啼哭,而是咯咯發笑,以一種愉快的心境親身體驗著她在三天前所見過的"遊戲"的樂趣。皮亞傑指出,三天前那個小男孩跌倒的動作顯然早已經內化於女兒的頭腦中去了。在表象思維的過程中,兒童主要運用符號(包括語言符號和象徵符號)的象徵功能和替代作用,在頭腦中將事物和動作內化。而內化事物和動作並不是把事物和動作簡單地全部接受下來而形成一個攝影或副本。內化事實上是把感覺運動所經歷的東西在自己大腦中再建構,捨棄無關的細節(如上例皮亞傑的女兒並沒有因跌倒而憤怒啼哭),形成表象。內化的動作是思想上的動作而不是具體的軀體動作。內化的產生是兒童智力的重大進步。